无锡南郊有座长泰禅寺,始建于南朝,和南禅寺、崇安寺一样,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天涯一直没有去探访过。今日天气不错,终于一睹其容,还看望了那株520多岁的古银杏呢。
20120102 多云 北风3~4级 1~8℃

【骑行路线】无锡荣巷→鼋头渚→宝界桥→山水东路→56所→南泉南路→南泉→长泰禅寺→具区路→缘溪道→长广溪桥→宝界桥→鼋头渚→荣巷
【出行时间】02:40:00(09:50~12:35)
【骑行里程】42.96
Km 【骑行时间】02:09:33
【平均速度】19.90
Km/h 【峰值速度】33.19
Km/h
冬天很容易睡懒觉,差不多十点才溜达出门,目标是从未造访过的长泰禅寺。出了荣巷,转过西蠡湖,直接上山水东路。高浪路口遇上一辆电动车,一直跟随它来到山水东路尽头——吴塘门,其实早就可以转入小路直奔古寺了。
之后进入南泉南路,不知不觉还转进了太湖边的姚巷村。最后才转上了正确的道路——安南路,长泰禅寺便位于安南路中段,方泉苑安居房对面。
来到位于长泰山东麓的长泰禅寺,发现寺庙正在翻新,“南朝古刹”的金字招牌倒一直保留着。
正门广场上的照壁,东面上书“长泰胜迹”,西面对以“清净庄严”。
正门维修不能进,侧门却是可以进去的。跨进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佛教寺庙的主体——大雄宝殿。
顺便学习一下长泰禅寺的历史。
座落在雪浪街道长泰山东麓的长泰禅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元年(535),隋大业五年(609)一度荒废,唐上允二年(675)重建,后历经宋、元、明、清。鼎盛时,有寺院5048间之多,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在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高僧云集,各遐江南,不仅建寺之早,规模之大,而且更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长泰八景”。一千僧井,此井通山泉,大旱水不枯;二留笠阁,传仙人留笠而去,后用楠木建阁纪念之;三巨人迹,传僧伽罗汉在崖石上留下2尺有余足迹,大雨后时隐现罗汉侧影;四画猫壁,相传明代唐寅画猫于殿壁,爪牙生动,睛锐生畏,鼠雀望而逃逸;五碧照轩,精致建筑,在此仰视半山,大有“十里香风云雾过,松柏拱翠似碧波”的景观;六宋朝柏,宋人所植,古朴遒劲,建国后列省二级文物,保存到1966年才被毁;七古银杏,树龄500多年,四人合抱不及,虬枝参天,有近30米高,至今秋实累累,果大清香;八金刚经刻,为宋代大文豪苏轼游长泰时应寺僧相邀,手书“金刚经”,刻成12块石碑,字体丰腴跌宕。“长泰八景”在千百年历史中,沧桑变幻。现古银杏树留原地;千僧井,2005年春在原址挖出十多米后已恢复原貌,井内壁为宋代古青砖、青石;苏东坡手书金刚经石刻十块半原寄藏在无锡梅园开原寺内,现已归回长泰寺。“长泰八景”已有其三。(摘自长泰禅寺)
长泰八景目前只有这古银杏可看,于是多拍了一些,可惜树叶已经落光了,略显遗憾。
古银杏上还有两个喜鹊窝呢。

再来看古银杏的身份证,树龄520年,一级保护古树名木,无锡市园林管理局2007年5月立。
顺便再看看她的老身份证,编号依旧是068,当时的郊区大浮乡于1994年9月立。
长泰禅寺要升级翻修,当然离不开各界人士的功德捐助了,其中这位蒲荣华先生捐赠额高达8万元。
离开长泰禅寺之前,再看一张漂亮的飞檐。
离开长泰禅寺,准备前往雪浪山南麓的烧香浜,于是望着雪浪山的方向前进。
再用长焦看看雪浪山顶的伪古建——御茶楼。
穿过一大片苗圃,发现这烧香浜的大片民居已经拆迁,只留下几处孤零零的土房了。
时间已近正午,肚子早已饿了,收好相机,奔上缘溪道,一路北上,收兵回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