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又称东岳,主峰海拔1545米,气势磅礴,拔地通天,素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誉。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历代帝王封禅和民众朝拜,给泰山遗留下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使泰山成为“华夏文化”的缩影。
天涯本次“逐鹿中原”骑行战役的终极目标,正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
下面是《东岳泰山》第二篇——红门到中天门。

2010年10月08日 大晴南风2~3级
【徒步路线】泰安红门→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四槐树→一天阁→回马岭→中天门→云步桥→十八盘→升仙坊→南天门→天街→升中门→西神门→日观峰→拱北石→玉皇顶→唐摩崖→升仙坊→中天门→红门
【游览时间】06:00(10:10~16:20)
【本文目录】
1、罗汉崖 2、斗母宫
3、三官庙 4、经石峪
5、水帘洞
6、歇马崖 7、四槐树 8、壶天阁
9、观音殿
10、灰喜鹊 11、中天门
12、眺望南天门
1、罗汉崖
穿过万仙楼,进入罗汉崖石碑群,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泰山石刻书法艺术,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这些石刻,以清末、民国居多,书法造诣深厚,不可不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初步登高”石刻。

接下来是历下才子刘廷桂的几方经典石刻。刘廷桂外号“刘十二”,因十二岁考中秀才而得此号。“洞天福地”石刻,光绪己亥秋月(1899),历下刘廷桂立。
“霄寸升云”,光绪己亥仲夏,历下“刘廷桂、刘容德”立。
最后是刘廷桂最得意的石刻“虫二”——风月无边。
这块石刻在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历下才子刘廷桂题镌的,是泰山七十二景之一。它是繁体字“風”和“月”的字芯,寓意为“風月无边”,所表现出的真正内涵,是说泰山风光的幽静秀美和雄浑深远,这样的书法构思可谓精深独特,别出心裁。寓意中的“風月”,是清风明月之意,指景色清雅秀丽。以当代人的眼光看,这副刻石,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佳品,具有非常丰富的审美价值。
抬头望去,青山苍翠,美不胜收。泰山,凝聚着这远古的气息扑面而来。
石阶上有当地市民遛鸟,一听正是最动听的鸟儿——画眉。
2、斗母宫
奔过这一段缓和的石阶,前方便是斗母宫。
斗母元君,简称斗母,也叫斗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说他是北斗众星的母亲,原来是龙汉年间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个春天在花园游玩有感悟,生下九个儿子。在道教中,斗母崇拜十分普遍,许多道教宫观都建有「斗母殿」、「斗母阁」、「斗母宫」,专门供奉斗母。
斗母宫位于泰山中路的龙泉山下,创建年代无考。斗母宫初为道教宫观,清初成为香火鼎盛的尼姑庵。斗母宫现为旅客登山的重要祈福之地,宫内挂满了各种平安符。
斗母宫旧称“妙香院”,又因东临龙泉峰,泉水绕宫而过,所以又称“龙泉观”。明嘉靖二十一年(1522),德王重建中院大殿。康熙十二年(1673),观音堂住持比丘尼性江于正殿后建观音殿,中院东侧建配殿。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修中院正殿,建听泉山房。乾隆五十五年(
1790),建钟鼓二楼。嘉庆道光年间均有修葺。建国后翻修,保持清代建筑风格。
斗母宫分前、中、后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门,精雕石狮蹲列门下。门侧分列钟、鼓楼。院内正殿原祀斗母神,俗称千手千眼佛,和二十星君泥塑。今置地藏菩萨铜像。东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观音、殊、普贤三菩萨,全为精工木雕像,均毁于1966年。正殿和东配殿之间有垂花门,门后有砖砌影壁,其上镶“
临济正宗比丘尼世袭图石碑”。1992年6月被公布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三官庙
斗母宫前,一棵巨大的古槐树矗立在石阶旁边,叫做卧龙槐。
该树树干平卧山坡,侧枝平卧生根,南北相距8米余,根际盘曲,树冠仰起,婉如卧龙翘首,古拙离奇,形体若飞,俗称:“
卧龙槐”,据考察,系明代嘉靖年间所植,约300年许,被雷击倾倒,干端着地生根,形成现在的模样。
望见“钟灵毓秀”的天字大旗。

三官庙就在大旗之后,参观免费,没有进去。
三官庙此庙始建于明代,为人祖庙,祭祀的是秦始皇,到了清代改为三官庙,祀天官、地官、水官,据传他们是尧、舜、禹的化身。三官庙内有一株古柏,传说是秦二世胡亥所植,在它那粗壮而低矮的主干上,生长着五条巨大的侧枝,人们附会为秦始皇的化身,说他功德盖世,一手遮天,使子孙世代相传,所以被称为“五指树”。也有一称为“汉义柏”,意为汉柏有义,柏树在两千年的历史中,汲取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
4、经石峪
继续一步两阶地快速登山,引来路人一阵阵赞叹。转眼间来到经石峪石坊。经石峪因为偏离红门上山的主要游览线路较远,大多数游人没有进入观看,当然我也错过了。
泰山经石峪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摩崖石刻,刻于北齐天保间,字径50厘米,字体介于隶楷之间,据民国初拓本计,存九百六十余字。经石峪面积二千多平方米,通篇文字气势磅礴,是泰山最大的石刻,规模之巨,也堪称“天下第一”。
注意到泰山的每一棵古松,都做了详细的编号。瞧这一棵,编号已达“C1891”。
接着一路往上,再来一幅“云跳”石碑。
这一段石阶路古松林立,曲径通幽,韵味十足。时有下山的朋友路过,一个个都已经挪不动步子了呢。
路边看见一只友好的鸟儿,换上镜头一拍,原来是可爱的山斑鸠。
5、水帘洞
接下来是“气象万千”、“高山流水”的天字大旗。

终于抵达水帘洞了,据考证,这里正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出生之地呢。
紧接着石碑表演。下面是乾隆皇帝的手迹——“万笏朝天”。路旁一块块峻峭的巨石朝天而立,看上去颇像古代朝庭里大臣朝见皇帝时手持的狭长笏板,故喻之为“万笏朝天”。它是形容帝王封禅泰山的一尊难得的佳作。
“蓬莱季良山佳”。
“万古长青”,民国十年仲春(1921),峄山胡恩桐书。

6、歇马崖
歇马崖附近,终于抵达泰山风景名胜区票务稽查站。出示门票之后,方可通行。

过了稽查站之后,道路更加陡峭了。
“天街”石刻,光绪年间立。
下面是泰山东路上著名建筑——总理奉安纪念碑。

总理奉安纪念碑位于泰山东路,在柏洞与歇马崖之间的盘道东侧。1929年,山东人民为纪念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而建。碑由碑座、碑体和碑首三部分组成,碑座两层,共高1.06米。碑体呈五棱台状,高2.03米,下边长1.13米,西面刻隶书总理遗嘱,碑体和碑首间施五棱形冰盘出檐,上置三棱台状碑首。碑首高4.6米,西面刻隶书“总理奉安纪念碑”。
7、四槐树
“柏洞”石刻,光绪二十五年立。
此处古柏夹道,浓郁遮天,人行其间,如在洞中,故称“柏洞”。现有古柏342棵。

一棵古柏树横卧在石阶路上,这里正是四槐树,代号是“C3052”。相传隋唐鲁国公程咬金率众登泰山,在此栽种四棵槐树,形成景观,至今1300余年了。树木自然经历生产、发育、衰老、死亡的过程。民国以前,前两株槐树陆续死亡,此株于1987年7月10日因连续暴雨后灌注多年腐烂树体而倾倒。现仅存活一株。
四槐树下,一位可敬可爱的挑山工,将游人留下的垃圾挑下山。望着辛苦的挑山工,泯心自问,难度我们不应该自己把垃圾带下山吗?

8、壶天阁
继续青山古树之间的精彩攀登。
十一点十分,抵达沧桑古朴的壶天阁。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

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回马岭下,明嘉靖年间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壶天阁,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1979年重建阁楼。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清嘉庆年间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
廷路又题联“登此山一半以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
接下来是回马岭。传说宋真宗游泰山骑马至此,惧山路陡峭,拨马而回,故名。
“峰回路转”,道路果然陡峭了起来,“一步两级”变成了“两步三级”,千万不要“回马”哦。
9、观音殿
冲出陡峭路,是观音殿和药王殿。殿前禁止拍照。

观音殿前,锁住今生,永不分离。
抬头仰望,泰山更近了,心情也随之敞亮起来了。
10、灰喜鹊
观音殿之后,道路更加陡峭,共有666级台阶,也是从红门登上中天门最为艰难的一段。可爱的灰喜鹊在山间欢快地歌唱,丝毫不惧怕游人。换上长焦镜头,一阵疯狂抓拍,倒也收获了几张较为满意的。

11、中天门
穿出密林区,转过一道大弯,又是一道弯,中天门在哪儿呢?“山高水长”石碑,民国二十一年,海军军官旅行团谨志,隶书体。
红门出发75分钟之后,终于望见了中天门石坊。
中天门是泰山登山东、西两路的交汇点,是登泰山的一大里程碑,登临此处,行程也就过半了!
中天门为登顶半程,上下必经之地。中天门建于清,为两柱单门式石坊。泰山古时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庙祀黑虎神,现庙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执鞭跨虎,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
透过中天门楼阁,眺望一眼峻美的泰山。
12、眺望南天门
登上中天门,豁然开朗,心情异常激动。抬头仰望,泰山巍峨,心底油然而生一股景仰之情。

眺望南天门和十八盘,加油啊,胜利就在眼前。
眺望正北方向的南天门索道站。
中天门有缆车,可直达南天门,只需7分钟,单程票价80元,往返140元。
最后再望一眼泰山主峰。收起行囊,继续突击!

下篇请看《逐鹿中原(7C)直上南天》
===================================================================
泰山东路超详细登山台阶表
区间
台阶 路程(米) 海拔(米)
岱庙后载门至岱宗坊
无 474 150--165
岱宗坊至关帝庙
无 1020.3 165--230
关帝庙至红门宫
128
190.5 230--250
红门宫至万仙楼 61 390.3 250--270
万仙楼至烈士碑 40 118.3 270--285
烈士碑至斗母宫 236 783.2
285--360
斗母宫至经石峪路口 208 294.3 360--410
经石峪路口至东西桥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