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长江中游水系鄱阳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 |
分类: 锦绣河山**百科篇 |
鄱阳湖水系由赣、抚、信、饶、修五大河及博阳河、西河(又称漳河)的水汇流入湖,调蓄后经湖口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62225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0%。其中江西省占绝大部分,为157018平方公里,湖南省681平方公里,福建省968平方公里,浙江省545平方公里,安徽省2945平方公里。
“五河”控制站集水面积:赣江80948平方公里(外洲水文站),占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的49.9%;抚河15811平方公里(李家渡水文站),占9.8%;信江15535平方公里(梅港水文站),占9.6%;饶河14218平方公里(虎山水文站,渡峰坑水文站),占8.8%;修水13462平方公里(虬津水文站,万家埠水文站),占8.0%。湖口与“五河”控制水文站之间的区间面积22251平方公里(含清丰山区2016平方公里),占全水系流域面积的8.3%。区间面积中,博阳河626平方公里(至梓坊水文站),占0.4%;西河841平方公里(至石门街),占0.5%。鄱阳湖湖泊面积3210平方公里,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一、鄱阳湖
鄱阳湖,古称彭蠡泽,隋炀帝时,因该湖已扩展到今波(鄱)阳县附近,故更名为鄱阳湖。南北长约170公里,东西宽约70公里,呈葫芦状。湖面以松门山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南部宽广,为主湖区;北部狭长,为入江水道区。它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的浅淡水湖。高水呈湖相,低水呈河相,具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景观。湖区周围是一个湖汊、平原、低丘、孤山、河流相间的盆地,既是生物资源丰富的鱼米之乡,又有“奇秀甲天下”的避暑山庄和风景名胜,以及庐山古冰川遗迹和珍稀候鸟的自然保护区。
鄱阳湖
鄱阳湖地区(包括湖区外围毗邻的县市)跨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华东南山地两大地貌单元,地势低平,四周山丘环绕,在九江湖口间向北开敞。地貌形态多样,山、丘、岗、平原相间,由边及里,由高及低,构成环行、层状地貌。全区山地占15.6%,丘陵占16.1%,岗地占29.3%,平原占32.6%,水域占6.4%。
鄱阳湖湖盆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倾斜,湖底平坦,平均水深约8.4米。湖中有岛屿41个,分石岛、土岛、土石岛、沙岛四种类型。岛屿面积共103平方公里,岛屿率为3.5%。其中,莲湖山面积最大,达41.6平方公里。
鄱阳湖盆地及其陆地水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晚三迭世末期(约距今1.8亿年前)以来内外地质作用长期塑造的结果。而具有特定流域系统和水域形态的现代鄱阳湖,却是晚近时期才形成。距今3000年以前,湖口地区为一急流冲刷谷道,很可能是外泄跌水,其后才开始河流沉积。
鄱阳湖是自汉代以来,由“禹贡彭蠡泽”的南部水域(今湖口地区)自北而南,由小及大逐渐扩展形成的。湖泊大水面越过松门山形成南部水体的时间,大约相当于南朝至隋,即约为公元六世纪中晚期。而汉代以前,今鄱阳湖南部湖区及松门山南、北附近区域,是一片河网交织的冲积平原——枭阳平原。从地质发展史和水文地理论证:鄱阳湖水域的形成,最主导的因素是在“五河”来水与长江的水量吞吐平衡中,或积水成湖,或水落滩出,故有“吞吐型河成湖”之称。
鄱阳湖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特色可概括为四个字:山、水、洞、城。山有庐山、石钟山、云居山、梅岭,水有鄱阳湖(含候鸟区)、泉瀑和长江,洞有龙宫洞、涌泉洞、狮子洞、聂桥洞等,城有南昌、九江(南昌八一起义地、滕王阁、琵琶亭)等。
二、赣江
赣江以上游由章水和贡水合流出赣州而得名。流域面积原为83500平方公里,由于清江及丰城县境的山溪水,经过治理,改由抚河故道直接入湖,基本上脱离赣江,故流域面积改为约82180平方公里,约占江西全省总面积的50%。赣江是江西省第一大河,也是长江8大支流之一。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省,河长766公里(如以桃江为主流,则全长为839公里)。流域内山地占50%,丘陵占30%,平原占20%。
赣江夜色
江西省习惯上以贡水东源为赣江主流,自石城县石寮崠至赣州市全长255公里,平均坡降约为0.46‰,贡水集水面积27074平方公里。干支流流经瑞金、宁都、兴国等14个县市。瑞金以作为中华苏维埃的红都而著称。
贡水主流在会昌县城以上又称绵江,瑞金县城以上分壬田河与黄沙河二源,河道多弯曲,水浅流急。主河源在壬田河,壬田河上游在下洲坝又分南北二源,均来自武夷山西麓高山山岭间。北源起于石城县境大坑里,南源起于石城县南端石寮崠,西行入瑞金县境,过日东垦殖场,壬田乡至瑞金县城,河长约67公里。黄沙河来自福建省长汀县箭脑,于古城西北隘岭进入江西省境,于瑞金县入绵江。水道极其曲折,与壬田河于瑞金县城会合后,西行折南,于左岸纳入安治河,于会昌县城与湘水会合。
湘水亦名雁门水,源出寻乌县境武夷山脉笔架山西麓,自南北流,沿程先后接纳上营的清溪河、小河背的永隆河、杨梅口的板坑河。区内河道流经风化甚剧的花岗岩区,河沙淤积严重,河底全为粗沙。湘水流域面积2011平方公里,主河长约101公里。绵江与湘水于会昌县城会合后称为贡水。
贡水过会昌县城后,西北流,在洛口圩接纳濂水。濂水亦称梅林江,流域面积约2339平方公里,河长约133公里,平均坡降1.03‰。
贡水纳濂水后继续西北行至于都县城上首的右岸有梅川于白口塘汇入。梅川流域面积7121平方公里,河长约240公里,平均坡降0.40‰,主河源发源于宜黄县境杨梅山,自北南流。
贡水西行过适宜于筑高坝的坝址峡山圩,下至江口接纳来自兴国的平江。平江流域面积2851平方公里,源出兴国县南坑乡王六寨,至兴国县城以上河长约90公里,平均坡降约0.60‰。
贡水过江口西南流约10公里,于左岸龙舌村接纳桃江,再西行21公里至赣州市与章水汇合成赣江。桃江流域面积7864平方公里,河长305公里。
章水是赣江赣州市以上一大支流,流域面积约7700平方公里。主流发源于大余、崇义两县边界,河长235公里,平均坡降0.48‰,自西南向东北流。其最大的支流上犹江流域面积4647平方公里,河长204公里,平均坡降0.70‰,于湖头圩汇入章水,章水东流,经四个近90°大弯后,在赣州市与贡水汇合。
赣江自赣州市至新干县为中游,中游河段长303公里,平均坡降约0.20‰。赣州至万安间94公里,流经变质岩山区,河床深遂,水急滩险,有著名的十八险滩,素为舟师所忌。
赣江中游最大的入汇支流为禾水,发源于莲花县的塘坳里,于吉安市汇入赣江,全长256公里,流域面积9103平方公里。自莲花县高洲到吉安市215公里间,平均坡降约为0.59‰。上游井冈山为革命老区,于1981年建为中亚热带自然保护区。有7处瀑布旅游资源,其中飞龙瀑布落差达150米。主要支流有小江河、溶江河、牛吼江、泸水等。以泸水为最大,其流域面积3400平方公里,河长155公里。
赣江中游其他较大的支流尚有遂川江,发源于遂川老米坳,于万安上村注入赣江,河长176公里,流域面积2882平方公里;蜀水发源于宁冈荆竹山,于泰和塘坛注入赣江,河长152公里,流域面积1301平方公里;孤江源出兴国西岭,于吉水张家渡注入赣江,全长162公里,流域面积3103平方公里;乌江源出永丰竹篙岭,于吉水注入赣江,河长171公里,流域面积3883平方公里。
赣江新干县以下为下游。自新干到吴城干流长208公里,平均坡降约0.09‰,行经辽阔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面宽阔,两岸傍河筑有堤防。南昌为八一起义纪念地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主要支流有袁水和锦江。袁水发源于萍乡鸡冠岩,于清江、雁鸿咀入赣江,全长279公里,流域面积6262平方公里,平均坡降约0.34‰,为一内斜盆地。锦江古称蜀水,其上游万载县河段仍称蜀江,发源于宜春坪子岭,于新建龙王庙注入赣江,河流自西向东,主河长307公里,流域面积7886平方公里,平均坡降约0.26‰,流域为一内斜盆地。
赣江在南昌市以下,绕杨子洲分为左右两股汊道:左股分西支、北支,右股分中支、南支。四支又各有分汊注入鄱阳湖。各支入湖水道,港汊纵横,洲湖交错,其中以西支为主流。西支在樵舍分出北支,主支过樵舍经昌邑街,直下吴城,南昌市至吴城河长69公里,为赣江主航道,与修水同在吴城出渚溪口入鄱阳湖。
赣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673亿立方米,上游(棉津以上)约288亿立方米,中游(棉津—峡江)约196亿立方米,下游(峡江—外洲)约189亿立方米。赣江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360余万千瓦。
三、抚河
抚河流域位于江西省东部,流域面积16490余平方公里。干流长340余公里,平均坡降约0.44‰,流经广昌、南丰等15个县(市)。流域形状呈菱形,南北宽,东西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域内海拔17~1300米,其中山地占27%,丘陵占63%,平原占10%。上游地区的土壤与气候适宜柑桔生长,南丰蜜桔驰名中外,广昌的通心莲也是名产。
抚河
抚河发源于广昌、石城、宁都交界处的灵华峰东侧里木庄。自南向北流,经广昌、南丰至南城为上游,河长150余公里,平均坡降0.70‰。中游自南城至临川市,河长70余公里,平均坡降0.40‰。过临川市后为下游,于三阳入鄱阳湖,河长110余公里,河宽大增,最宽处可达900米,台地发育,有大片红壤,阡陌相连,下游河道水流极为紊乱。1958年抚河干流在荏港人工改道,东流经青岚湖入鄱阳湖。
抚河流域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黎滩水,发源于武夷山西侧,河长87公里,集水面积2453平方公里,平均坡降1.17‰,于南城县渡口入汇抚河。临水,由崇仁水与宜黄水在西廨渡合成,流域面积5151平方公里,在临川市附近入汇,为抚河最大的支流。崇仁水河长152公里,流域面积2813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28‰;宜黄水河长153公里,流域面积2360平方公里,平均坡降1.22‰。抚河下游过临水口,下至城前圩,于右岸接纳东乡水。东乡水也称南北港,在东乡县马圩以上分二支,南支名延桥水,北支称东乡水,总流域面积1152平方公里,主河长106公里。
抚河流域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李家渡以上)约147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干流为21万余千瓦。
四、信江
信江流域集水面积17599平方公里(包括东西二支的面积),河长356公里,平均坡降0.23‰。流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海拔800~1300米,北部海拔300~800米之间。流域内山区占40%,丘陵占35%,平原占25%。丘陵区内红壤面积分布广泛。
信江大桥
信江发源于浙、赣边界仙霞岭西侧及怀玉山玉京峰东侧平家源,主河源金沙溪等四条支流汇集于玉山县后称玉山水,在上饶市纳入丰溪河后始称信江。玉山县城至上饶市47公里,流经红砂岩区,左岸多山,右岸较平坦。在上饶市汇入信江的较大支流有丰溪河,流域面积2260平方公里,河长111公里。
饶市以上习惯上为信江上段,上饶至鹰潭间为中段。干流过上饶向西南流,至河口镇有铅山河于南岸来会。铅山河流域面积1261平方公里,建有铅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河口镇西行至黄沙港,在左岸汪二渡纳陈坊河,该河长57公里,流域面积652平方公里。干流过上童,西北流至下琬于右岸纳岑港水。信江西行至鹰潭市,上饶至鹰潭间144公里。过鹰潭市后再西北流,洲南河汊上有白塔河来会。白塔河是信江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2839平方公里,河长161公里,发源于福建省光泽县的白云山西坡。
信江干流过锦江镇进入冲积平原圩区,大溪渡以下,于貊皮岭分为东西二大支。东西二支又各再分汊,形成弯曲交错的多支入湖水网。东支名东大河,在互惠滩分左右二支,左支于1952年被封堵,右支经马背咀流向珠湖山与改道后的万年河会合,然后北去会同饶河入鄱阳湖。西支名西大河,原河道分为三股,经整治并为一支经扩宽的木须河到瑞洪汇入鄱阳湖。
信江(梅港以上)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172亿立方米。信江水能理论蕴藏量为85.91万千瓦,可能开发水能资源装机容量45.82万千瓦。
五、饶河
饶河是昌江与乐安河在波阳县境姚公渡汇合后的总称,流域面积15428平方公里。流域形状呈鸭梨形,地形东北高而西南低。流域内山区占10%、丘陵占63%、平原占26%。昌江中游的景德镇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镇(夏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之一,是名扬中外的“瓷都”。乐安河上游婺源出产的“婺绿”为国内名茶。德兴的特大型铜矿是全国九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
婺源
饶河的昌江和乐安河的流域面积相差不多,乐安河稍大。
昌江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境内,姚公渡以上流域面积6220平方公里,河长253公里,平均坡降0.46‰。流域多为古老变质岩,岩层质坚,侵蚀轻微,河床稳定,含沙量很少。
乐安河发源于皖赣边界五龙山西侧,姚公渡以上集水面积8945平方公里,河长280公里,自东北向西南流,至婺源县城,水浅流急,且多暗礁。过婺源县城至小港,左岸纳入西坑水至坑口接纳体泉水。至蔡家湾于左岸乐安村有信江东大河注入,再向西北流,至白溪口与湖汊白溪相通。又北去至角山分为二支:一支西去,入鄱阳湖;一支北流至姚公渡与昌江会合。
昌江与安乐河会合后称饶河,绕波阳县城城南,折向西北,至尧山分为2支:一支北流出太子湖入鄱阳湖;另一支西去于龙口入湖。饶河下游尾闾水道,湖港相通、水流紊乱。
饶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14亿立方米,饶河水能理论蕴藏量总计37.47万千瓦。
六、修水
修水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流域面积14700平方公里,河源—吴城河长389公里。流域呈东西宽,南北狭的长方形,西北高而东南低,山地占47%,丘陵占37%,平原占16%。河道平均坡降约0.48‰。
修水
修水发源于铜鼓县高桥乡叶家山,主源名渣津水。东流过杭口东南流至黄田里,南岸有山口水入汇。山口水又名武宁水,源出铜鼓县龙须洞区,流域面积1735平方公里,河长130公里,平均坡降约1.60‰。而后又东北流经修水县城,过三都,流向东,至武宁县城西北洋浦里进入柘林水库库区。
干流至永修县城于山下渡接纳修水最大的支流潦河。潦河流域面积4380平方公里,在安义县境石窝以上分南潦河与北潦河两大支。南潦河流域面积2054平方公里,河长119公里,发源于宜丰九岭山南侧。北潦河在安义县凌家又分南河与北河两支,南河发源于靖安县九岭山的白沙坪,河长112公里;北河发源于靖安县大雾塘,河长103公里。南潦河与北潦河在安义县石窝会合,总称潦河。修水过永修县向东北流至吴城入鄱阳湖。
修水(永修以上)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123亿立方米,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合计67.24万千瓦。
(注:本文资料取材于《长江辞典》,图片取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