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家长态度,测孩子未来

(2010-02-16 06:04:28)
标签:

育儿

分类: 育儿

刘姥姥给各位博友拜年了,抱歉,有些晚,皆因本老太远在南太平洋,迟到了,呵呵。

借拜年的机会,说一说这些天浮在心头的悄悄话。三句话不离本行,拜年咱也还是说育儿,育儿还是说个性,个性就是命运,如今这话谁都承认吧?那,孩子的个性究竟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影响的结果?请看下面的例子:

小荷的好友凯莉住在姥姥家附近,两个小女孩放学后常来玩。凯莉原本内向、话少、眼神忧郁,似乎总在惧怕着什么。与小荷成朋友一年多之后凯莉变了,她不再怕羞,不再低眉顺眼,如今的她眼神活泛明亮、跳舞唱歌弹琴都喜欢,居然乐于在众目睽睽下表演唱歌,一唱就是一大段,过去的那个忧郁畏惧的小女孩完全不见了踪影。勤奋而好学的凯莉妈妈又欣慰又感激。

顺便说件有趣的事:有次俩孩子跟姥姥玩商店游戏,小荷服务时双手玩弄水果,姥姥不满,扬言要给管理者拨打电话,报告该店卫生不达标,小荷于是用幽默和创意化解姥姥的不满,用纸巾包了水果,笑递给姥姥。而凯莉呢?凯莉的眼神显出了畏惧,似乎过去的什么不良记忆让她对姥姥的“不满”分外敏感。姥姥赶紧补救,接过包了纸巾的水果,开怀大笑一番。凯莉也就笑了。可见,对于受过严厉管教的孩子,大人需要加倍小心与呵护,以免旧有的沉重心态重新冒头。

人的个性是天生还是后天,众说纷纭,笔者无意争论,只是不愿让孩子蒙受不白之冤:这孩子天生坏脾气;这孩子天生内向;这孩子天生爱哭;这孩子天生不爱学习;这孩子天生胆小;这孩子天生笨;这孩子天生没记性;这孩子天生不爱说话;这孩子天生不老实……

有吗?没有!

每个孩子,只要不是先天弱智,个个与生俱来开心爱笑、活泼好动、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天真单纯,对人感兴趣(只需想想小宝宝是如何专注地盯着你看)。每个孩子都能在得当的教养下,成为乐观自信、人际关系良好、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的人。

笔者通过接触多位孩子得出了如下结论:任何孩子七岁前都很容易改变,都能由外向变内向,由爱哭变开朗,甚至在七岁后的几年里,如果育儿者能下决心改变自己,孩子也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改变的。

第二个例子:笔者曾近距离观察过一个孩子 —— 这孩子过周岁生日那天,笔者清晰地看到他如同所有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样,是个可爱的小天使,拥有所有孩子该有的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十足、探讨欲旺盛、对人感兴趣(笔者转身离去时他嚎啕大哭 —— 还没跟姥姥玩够呢)。可是,当笔者四个月后再次与他接触,孩子却大大变了,眼神萎缩内向,一刻不停往妈妈怀里钻,不时向来人迅速投向怕怕的一瞥。除了妈妈,他对任何人都不理睬、不感兴趣,更不让人抱。不论什么玩具,都要扯着妈妈的手让妈妈玩给他看。任何有点冒险性的游戏都避而远之。他语言发展缓慢,比一岁时多说不了几个字。还有,不说你也猜得到,这孩子特爱哭,一哭就哀怨之至,常常鱼打挺、撒大泼,哭不够。看看,短短的四个月,孩子全变了,变得天性尽失,个性全非。而妈妈呢?由于惯下了孩子缠妈妈的毛病,夜晚离开妈妈就哭,妈妈睡不安,非常累,如今深受抑郁之苦。抑郁的妈妈不可能让孩子开心,不开心的孩子越发爱哭,妈妈更累更抑郁,孩子更哭更闹,恶心循环了。

 如果不是着意观察,谁都会得出这孩子是天生内向的结论。笔者不必指出这孩子的妈妈是如何养育他的,因为我们知道这位母亲的养育方法绝对既不另类,也不罕见,而是非常普遍而常见的,如多数母亲一样,她用盈满的母爱、辛勤的劳作、善良的愚昧,茫然的无知,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改变了孩子的天性,扭曲了孩子的个性,甚至可以说毁坏了孩子的一生。

这种带有普遍性的错误育儿方式我们可以称为本能育儿。

本能育儿不外乎以下六种:

一是动物本能般过分呵护孩子,如同母鸡用翅膀护小鸡,小鸡稍稍离开一点,母鸡就赶紧跟过去用翅膀护起来。这类母亲不让孩子离开自己一步,稍有冒险意味的游乐都是这类母亲的天敌,坚决不让孩子爬楼梯、抓猫食、骑旋转木马、爬树、使剪刀、切菜、玩针线……孩子很快适应了母亲的怀抱,除了这一温暖而保险的地方,孩子哪也不许去,哪也不敢去,生怕伤着,摔着,碰着,其结果是母亲用过度的溺爱扼杀了孩子了解世界和发展自己的机会,同时毁灭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好学精神,孩子没机会接触困难,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孤独而失败的悲惨人生在等着这类孩子。

二是将自己的个性完全不加改变地用到孩子身上,唠叨不休,声音高亢,叫孩子这么做,叫孩子那么做,一副“妈妈最知道”的嘴脸,不断自以为是地纠正孩子,指教孩子。孩子动辄挨唠叨,无法自由玩耍和探讨,想象力、创造性被扼杀,失去了快乐与平静,代之而起的是烦躁和哭闹,长大后必是坏脾气而且无创造性的庸碌之辈。

三是家长焦虑急躁,将生活的压力反映在育儿上,妄图用高压手段让孩子“循规蹈矩”以便自己的日子过得不那么累,结果是孩子不爱听,妈妈不妥协,亲子双方冲突不断,孩子长大后必定执拗倔强,不可能有良好人际关系,爆躁和反社会将是这类孩子的主旋律。

四是将成人生活置于孩子的成长之上,家里像展览馆,家当摆设得美丽优雅脆生,孩子的跑跳玩乐受到限制约束和管教,常常为了不小心碰翻了花瓶或者打碎个泥塑挨揍挨骂,孩子个性变得谨小慎微,畏首畏尾,爱撒谎,孩子长大后必定小心眼,平庸而郁闷的人生等待着这类孩子。

五是将孩子看作小大人,要求孩子符合成人社会规范,规矩太多,一举一动都受监督和批评,孩子失去了孩提乐趣,童心和野性得不到释放,成长遭受压抑,这类孩子将来不豁达,不潇洒,难有幸福。

六是不动脑子,见人学样,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过早让孩子学小学甚至中学的知识,背诗读经,认字写字,使孩子失去了创造性和想象力,甚至搞倒了孩子的胃口,终生失去好奇好学的本领,这种孩子如果会开心幸福那才叫怪!

七是对孩子的欣赏溢于言表,不会具体去赞赏孩子所做的努力,只是在他人跟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多么好,其实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孩子成了家长虚荣心的牺牲品,这种夸赞会让孩子中毒,变得妄自尊大,无能却自负,没有朋友,人际关系很差,郁闷和挫折将伴随孩子终生。

可以这么说,不论中外,只要没学习科学育儿的母亲都是这么做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大量母亲都在如此这般用本能的母爱来溺爱、溺杀、爱杀自己的宝贝蛋儿。

建议新手爸妈学会提醒自己:

第一给孩子所立的规矩应越少越好,一般有三五个就足够了:按时洗脸刷牙上床,吃前洗手,少吃甜食,看电视一天不超过半小时,玩游戏机一天最多半小时,对人有礼貌。

第二尽量对孩子说yes,少说no,只要孩子不伤害自己和他人(包括他人的心理),其余万事皆说yes。

第三,家务活和居室美观先放一放,等孩子大些再说。要知道,孩子长得那叫个快,你这厢还在醉心于宝宝十个如豆豆的小脚趾,转眼孩子就上学了,妈妈只有看着孩子的毛绒小熊犯惆怅的份儿。到那时候再美观家居、规划未来不迟。

第四是自己的事业和挣钱的目标要在孩子六岁前让位于孩子的成长,尽量抽时间跟孩子沟通、游戏、玩耍、阅读、嬉笑。

第五是要大大地说正向话语,少少地说负面话语,即使不得不纠正孩子的负面行为,也要用建设性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的话来纠正,比如:不说“快下来,你会摔下来的”,而说“快看,草丛里有只小鸟呢”孩子自会忙不迭地下来。不说“不许往狗狗身上扔东西”,而说“咱俩比赛谁能打着那颗大树吧”。

第六尽量多陪孩子,孩子走到哪,妈妈要跟到哪,目的不是管束孩子,而是保护孩子,一方面允许孩子做他爱做的事,同时注意潜在的危险,以便随时助孩子一臂之力。比如孩子要爬树,妈妈先观察哪个树杈高度合适,然后鼓励孩子去爬,教给孩子两手如何握树干,两脚如果挪动。等孩子爬高了,大人要关注孩子、照应孩子,同时热情高涨地为孩子叫好,“宝宝会爬树了”“真勇敢”!其余有点危险的游戏和家务也是这样,一要豁达地让孩子做,二要谨慎地不让孩子受伤。

允许孩子冒险的好处是孩子的个性会发展为豁达、洒脱、不拘谨、有创意,敢为他人所不为。相反,越是限制孩子,孩子越会背着大人去找险,那就有可能失控。即使孩子没机会在儿时找险,到了少年期必定严重逆反,那时你就为失控的孩子操碎心吧。

第七是多多表扬,不论孩子做了什么都要在旁边击掌叫好,但不表扬孩子聪明,不表扬孩子漂亮。因为漂亮与聪明都不是孩子努力的结果。表扬孩子漂亮聪明会让孩子养成骄傲自负的个性。要大力表扬孩子动手、动腿和动脑所作的努力。评判孩子的成绩不是以大人世界的标准来衡量,不论孩子的绘画或书法或舞蹈多么幼稚可笑,都要真诚赞扬。

第八是管住自己的嘴,多阅读,不唠叨,多树正向样板,少去干涉孩子,多“降低身份”跟孩子平思、平蹲、平视、平坐,坚决杜绝貌似威严,颐指气使。

如何检验自己育儿技术的优劣?三四岁前,如果方法对了,孩子基本不哭不闹不发脾气;除非有病痛或者想念亲人,而这两条是人之常情,自然可以理解。对于五六岁后的孩子检验方法是看孩子能否与大人商量他们想做的事,即使遇到不同意见也能不哭不闹来接受,就说明孩子的思维趋向成熟,就是育儿成功的表现。

孩子三四岁前,育儿方法越符合孩子天性,孩子行为越好,妈妈越省心。到孩子五六岁就可收获一位基本具有成熟思维的孩子。未来等待着妈妈的是自己的知己,自己的心腹,自己的骄傲,是一个终生乐观而成功的孩子。

以上絮语仅作为姥姥的新年祝词献给各位热心育儿的妈妈和爸爸们,“贵族出在第三代”,祝一个高尚幸福智慧的中国从各位手中诞生!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