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24日
竞报
作者:丁寅
中华全国总工会最新发布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全景式剖析了全国1亿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中建议,在部分地区先行试验把已在父母务工地连续就学一定期限的学生纳入当地高考。
高考曾被称为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但最公平的背后,其实都有着因身份和地域而预设的不公。呼吁异地高考的声音,从“流动花朵”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时起,就从未间断过,但在坚硬的户籍壁垒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面前,这声音却始终是柔弱的。
全总的此番建议,乍看很给力,此前甚至连教育部也都表态将启动“异地高考”的办法调研,但现实是,这样的建议和表态,从来无下文。
异地高考,已经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牵一发动全身。更何况,一旦开了口子,随之可能带来“高考移民”这类新的不公。所以,我们能理解政策制定者的谨慎。但从教育部去年的表态看,异地高考的试点,似乎倾向于由各地自行提出,经审批后实行。看似尊重各地在此问题上的实情,却又有推诿之嫌。
以广东省为例,异地高考的试点,通常被认为最有可能从这样的用工大省开始,但当地有关部门在教育部的表态之后,立马回应称并无试行“异地高考”的计划。甚至有专家认为,对广东而言,随着产业升级和时间的推移,外来工子女升学问题将逐渐不如现在突出,未来10年后,这一问题甚至将不复存在。
10年以后到底会是怎么样,没人能说得清楚。但今年的情况,公众已经看得很清楚。
“留守儿童”或许不是导致沿海用工大省“用工荒”的主要原因,但这显然已不仅是季节性因素所致。传统用工大省对农民工权益的漠视,已经使得这个群体用脚投票做出了选择。而孩子能不能跟随自己在务工地高考,绝对是农民工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最新消息表明,用工缺口最大的,实际不是涉及产业升级的制造业,而恰恰是城市不可或缺的服务业。我们不能一边为用工荒发愁,一边却在异地高考试点这样的实事上不愿松动丝毫。
乐观一点,假使10年后外来工子女升学真的不再是一个问题,决策者又是否考虑过,10年蹉跎岁月影响的难道不是一代人?我们不能总是用建议和表态,来吊公众的胃口,却又用困难和虚幻的未来,拖延问题的解决。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更不能只是将试点办法交由各地自行提出就完事,而必须以行政命令来推动试点的进行。至于全总,在建议之外,也应该在维护农民工权益上,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有多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未来,经得起又一个10年的等待?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孩子面前,任何利益都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必须马上对此有所行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