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27日
竞报
作者:潘飞
有阳光的地方必有阴影,对于记者——以挖掘和还原事实真相为最高理想的群体——来说,“无冕之王”的名号既是激勉,亦是民众暗中的某种期许。基于职业的优势地位,他们牢牢掌握着社会的主流话语权,一言一语甚至都能领引、左右社会舆情的方向。
既然有“封口费”之存在,必然也就有“开口费”,两者都是一个逐渐畸变的商业社会必然的产物之一——抹不去的都是一个“费”字,甚嚣尘上的拜金主义凝堵在本应清高淡漠的文化人的血管里,自然就结成了两颗精神毒瘤!
去新闻传播学皓如繁烟的典籍中寻找,竟能找出对应的学理来解读:“开口费”是“扬长”,要将“话语权寻租”进行到底,极尽美化宣扬之能事;而“封口费”则是“避短”,追求的是记者作为信息的“把关人”和“守门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吹散如尘如末,仿佛它们从来不曾发生过一般。
噤声默言的背后自然纠结着许多晦涩离奇、惊心动魄的私密隐情。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后封口费事件为代表的用钱掩盖真相的恶行,其实越来越多地发生于越来越喧嚣,操守难寻的中国新闻界。记者与各种繁复势力纠葛在一起的表象背后其实有许多更加耐人寻味、可堪考证的源头和内幕,因此,《封口费》书名起的足够果敢刚烈,有种直捣黄龙洞的勇气。
尽管言论的空间越来越宽松,然而,当下的许多异事,是敏感的地雷阵,绝非常人所能轻易触碰,也绝非三言两语便能尽言,对于孙浩元来说,同样如此,再往前一步是鬼门关,是万丈深渊,情急之下,只好打造出这么一种“新闻悬疑小说”的特殊文体,把诸种新闻事件去头去尾,进行合理化地演绎,造成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效果,让读者一时间如水中探月,雾里看花,既觉得似曾相识,又感到可信度极高,小说中的原型人物或许就在你我身边,套在谁头上都不失真,这就足够。
孙浩元认为不光是因为小说可以比新闻尺度更大,还因为小说可以“储存”得时间更长。从这个角度来说,《封口费》整个就是数起虚实相间的新闻事件的艺术化处理,经过若干技术的掩饰,真相被如许保留,而表述的方式巧妙而生动,只求读者看罢,心知肚明,叹息摇头间,又能笑而不语。
几年间,孙浩元在《媒体暴力》《人肉搜索》《封口费》等系列反应新闻腐败现象的作品中对当下层出不穷的新闻腐败现象提出了拷问和批判,引发人们对媒体腐败背后成因更深层次的思考。孙浩元说,他追求的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他有他的乌托邦,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我只能在小说里替天行道,我创作新闻悬疑小说的初衷就是:将卑鄙者用文学的形式钉在耻辱柱上。”
一本小说不足以改变现状,明明有满腔怒火,却不能任其燎原,只求压抑地表达和释放,不是不激愤,轻言细语有时比怒吼喊叫还有力道,韩寒说得好,“那电影一定像面巨大的镜子,所有看它的人都会映在这大镜子似的电影中。”但求对那些失却操守,或被金钱迷蒙双眼的记者,在《封口费》这场据实改编的电影中,叩醒他们失聪的良知,照亮他们黯黑的灵魂。
http://s9/middle/4c4fef6bt9abfe466a668&690
《封口费》,孙浩元著,新星出版社出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