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20日
竞报
作者:柯勇
一种纯粹阅读的享受,应该是那字里行间充满智慧、趣味和纯真,既老辣世故、又温情伤感。对,这正是我对胡赳赳那些半颓废半激进的才情文字的理解——在新年伊始的时候,这位现任《新周刊》杂志主笔、出过3本诗集的70后诗人终于带着自己6年间的文字,向我们款款而来。
“胡赳赳就是北漂文青的代表。我常常想象胡赳赳刚杀到北京时的情景,觉得心驰神荡,血管里胡人的基因‘滋滋’沸腾:留江东爹娘在身后,留夺去自己童贞的姑娘在身后,来到北京,没有关系,没有工作,没有存款,提一个箱子,里面三条内裤,三双袜子,一本稿纸,一腔性情,半打避孕套欲望,就来了。”这是6年前,当胡赳赳的第一本随笔集《布尔乔亚之痒》出版时,作家冯唐对他的描述。
而在6年之后,作家陈丹青这样点评着胡赳赳的“北京腔调”:“他太不像记者了:如今各报记者多么有见识啊,能对一部电影轻描淡写说两句,不讥笑,已属稀罕。我不想说挑剔、挑刺、职业性冷漠等等是记者的通病,但赳赳即便不做这一行,也会是个例外:他无可掩饰地善良、易感,从70后开始,性情单纯的个例,而且过了而立之年依旧单纯,概率增多了,赳赳正是其中一位。”
6年时间里,胡赳赳正在自动剥去身上因袭职业记者的外衣,他如今的文体更加多变,从追求新闻影响力到影响人的内心,他那些镜子般映照出来的文字更加温暖人心。与此同时,他并没有削弱其话语的力量、优雅的趣味和犀利的批判,有人说,冯小刚、余秋雨等到一干人物都被他“揭掉了底裤”。事实上,我们仅有一个80后韩寒是不够的,于是我们有理由欢迎知道分子背后的知道分子原声胡赳赳的出场。
早在微博之先,胡赳赳就开始在其博客上发表一种“句读”文体,大量短句像一幅时代的拼贴画,也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一年之后,新浪微博来势汹汹,“句读”体变成了微博体。此外,我们更可以读到他玩儿票似信笔而写的侦探小说、先锋小说、诗歌、句读体箴言、艺术评论、文化观察、传媒生态、名人趣闻、办公室生存、创意之道,甚至心灵鸡汤式的小品文,机智,闲趣,却绝不是那种拼凑式的小报文章,而是其兴致所至的抒情体例,好看又受用,读来更像是在读一种说话方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处世方式,一种看世界的眼光。从某种程度来讲,它是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的当代版本,它向你展示了一个多情多姿的北京,生活在朝九晚五之外的多种可能性,新思维原来真的可以创造新生活。
在这里,我们能更多认识胡赳赳,认识一个有情有义的双鱼座。在怀念病逝好友瘦谷的文章里,胡赳赳写道:“我对江湖隐隐有拒意,不想让身上的江湖味太浓,过多占用读书与写作的时间。但可怕的时间之敌总是使你的朋友们悄悄倒下,你会发现读书与写作,实在不比那些充满情怀与才思的肉身更具意义。我决定用这篇文章终结我对瘦谷离去的悲伤,他温和的笑脸一定在闪着光,在天堂里的大排档占好座,准备好美酒、美食与美女,等我去痛饮。”其文字是一面声色不动的湖水,一个挚友形象跃然其上。
京城传媒江湖里流传的“赳赳体”到底是什么?有人说那是刺穿生活泡沫的堂吉诃德,那文字很轻,轻到像一阵风,风过无痕;而那文字又很重,每个字都写到人心里去了。但是,北漂文青胡赳赳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特别的腔调?答案也许只能等您亲自去翻开他的这本小书才得知。
http://s15/middle/4c4fef6bt9a2f79d497de&690
《北京的腔调》,胡赳赳著,新星出版社出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