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
竞报
作者:郁晓东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印度,双方预计将签署超过15个协议,而其中军售和核能合作最为引人注目。
今年以来,已经有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萨科奇先后访问印度,并签订大笔军火合同,美国更曾许诺未来向印度出售更多更先进的武器。看来,作为印度的传统盟友和主要军火供应商,俄罗斯一直就没有想要轻易放弃这个重要的外交支点和市场。
如同众多的国际大企业竞相争夺中国的汽车市场,将重振汽车业的希望寄托在中国龙的身上,美俄法三个传统军事强国与军工大国,为了在印度获得胜利,纷纷动用了国家级领导人,并连带出一系列的国际政治交易——由此,印度除了获得可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国防实力的军火之外,更得到了一些大国们原本轻易不愿示人的尖端科技。
冷战时期,由于美苏两国制造出来的对抗格局,强硬绑架了世界上大多数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国家,尤其是欧美各国——它们为了自身的安全,不得不从各自的老大手里成体系地购买军火,从轻武器到飞机军舰,连带其配套设备,且一买就买了几十年。因为不可知的战争忧虑,各方在武器储备上,都尽可能做到宁愿大量浪费,也不能用时短缺。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美苏的核弹储备,已足够将地球毁灭上百次,却还在恐惧中相互赶超,不断地制造和部署。由此,冷战让美苏英法等国的军火工业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随着冷战结束,原本就是这个小小星球所不能承受的庞大军工在经历几十年的人为泡沫后,一下子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这使得原本已遭国家解体沉重打击的前苏联军火工业,在俄罗斯、乌克兰等主要继承国仍然继续被削弱,而没有了华约威胁的欧美各国,当然也没有那么多动力再拼命购买美英的尖端武器。
所以,寻找新市场就成了各个军火巨头的紧要工作。以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为代表的反恐战争背后,很难说没有西方军火巨头的影子,中东、东亚、非洲、拉美……一切有地区矛盾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军火商们活跃的身影。如今,以金砖之国印度这样大体量的买主高调进入市场,自然引来众多大鳄的疯狂争夺。
关注和平的人们自然会为这种情形忧虑。但事物往往还具有另一面。从军火销售来说,固然是给和平造成威胁,但对于某一方的军事实力来说,却未必能有本质提升,即使短期有效,最终结果也未必是好。其典型的例子就是靠买武器起家的北洋舰队和阿根廷加尔铁里军政府。买来的尖端武器掩盖不了其虚弱内在的事实,反而因一时膨胀而折戟沉沙。而从这个角度来说,西方一向以来对中国的封锁也不见得是什么坏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