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作家语录
尽管作家最主要的思想都体现在了其作品中,但其谈话中也常有火花的闪耀。在2007年《竞副刊·读书周刊》对作家的采访中,我们记录下了以下精彩语录:
○对于文字,我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对于文学艺术的审美,我是一个以形式与内容水乳交融为最高境界之美的人。——在被问及如何保持创作新鲜感时,池莉(《竞副刊》
3月16日读书周刊)如是说。
○我觉得他们都特土,自己写不出东西,就吃历史的剩饭,以交易二手历史故事为职业。跟二手房交易市场的二手贩子没什么区别,或者说是自己不会盖房子却又偏爱装修的农民工。——素以“叛逆”著称的80后女作家春树(《竞副刊》3月23日读书周刊)在谈及于丹、易中天、安意如等人的作品时表示出非常不屑。
○小说就像我的私生子。写小说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情,不是先想怎么去影响别人,这是我说的“私”。——张悦然(《竞副刊》4月6日读书周刊)称写作已经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尽管绝大多数中国作家在心智上属于区域性作家,但他们却坚持眺望斯德哥尔摩,等待来自那里的电话铃声。这是被提名幻觉所缠绕的一代。——评论家朱大可(《竞副刊》4月17日读书周刊)在谈到中国作家的诺奖情结时如是说。
○我对世界的看法的确是比较绝望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关系中那种很灰暗、很奸诈、尔虞我诈,至少超出一般人的理解。——作家阎连科(《竞副刊》5月21日读书周刊)这样描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我的文字里肯定有相当一部分是平庸的文章,这样的批评我觉得是可以的,我也愿意接受。但是我没办法,总是会写一些平庸的东西。——对于有人将自己的作品形容为“心灵鸡汤”,周国平(《竞副刊》7月20日读书周刊)如此回应。
○导演说我长得太难看了,就出来打个哈欠就行了。哈欠特别不好打,在镜头前嘴张不开。哭和笑都好演,就是哈欠不好打。布拉德·皮特失败在这上面,我也失败在这上面。——刘震云(《竞副刊》11月9日读书周刊)如此形容自己在电影里的表现。
○我对于我的类似研究不后悔。我只是觉得同代里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如果说我的一生有起伏的话,那其实就是一个伏的阶段,我被泼了很多脏水。——对于多年来纠缠不休的质疑,柯云路(《竞副刊》11月23日读书周刊)这样回应。
○《哈利·波特》的畅销,主要是因为比较好的商业包装。现在在起作用的不一定是文学的作用,而是时尚的作用。——儿童作家秦文君(《竞副刊》11月30日读书周刊)这样评价《哈利·波特》的畅销。
○爱情也有很大的生理基础,年轻的时候你激情澎湃,荷尔蒙的分泌也非常旺盛,心理的、生理的加上社会的因素都交织在一起,所以爱情就是永远常说常新。——毕淑敏(《竞副刊》12月7日读书周刊)这样描述爱情。
○王朔的方法论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周星驰,要是没有王朔的铺垫,不可能在大陆有这么好的人气,有了王朔语言的方法论铺垫,大家才能从《大话西游》里读出那么多味道来。——马原(《竞副刊》12月14日读书周刊)称没有王朔周星驰火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