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物件淘宝人 梦想拥有民俗博物馆

(2007-03-28 16:13:38)
分类: 记录
“有一天当我拿着这些东西问家里的孩子们,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吗?他们全都摇头。这时候我觉得这些东西不能卖了,我得留着,这些可都是文化,卖了就全都没有了,想了解都没处找了。”

老物件淘宝人 <wbr>梦想拥有民俗博物馆

 

淘旧货这个圈子里大家都知道阿龙这个怪人,因为别人买了东西会再卖,而那些老东西到了他那儿就不再流通了。
 
早上六点,天还没有透亮,家住交道口北二条的阿龙裹上挡风的衣服,骑上他的小摩托车从北二环直奔东四环的旧货早市,今天能不能淘到自己瞧上眼的老物件,阿龙不知道,不过“去晚了早市上的好东西就被别人淘换走了。”
阿龙,名叫宋振忠,满族人。今年43岁了,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北京人。从1981年开始跟着母亲开始收藏老北京物件儿,从八仙桌、太师椅到缠线的线板、挠痒痒的老头儿乐;既有做买卖用的各种叫卖工具,也有日常生活用品,每一件都是一把可以打开老北京记忆的“钥匙”。 2007年庙会上,阿龙带着自己收藏多年的宝贝办了一个民俗展。长袍、马褂、毡帽的打扮每天都吸引几千人驻足。阿龙没有想到这些已经淡出人们视线几十年的老物件儿这么受欢迎。这个春天,关于开民俗博物馆的想法再次萌芽。
让孩子们不再摇头
“开始接触这些东西是因为我妈的爱好。那时候家里做点小本生意,手里也有点小钱。我妈喜欢玩蝈蝈,可腿脚不好需要有人载着她去旧货市场上逛。我有空了就骑着三轮车带着她溜达。我妈看见了这些老物件常会买回来,她讲话说了,这些东西卖一件少一件,都被外国人买走了以后想买也买不到了。”阿龙端起大茶缸喝了口水。那时候他并没有想过有一天要成为一个收藏家,念头很简单———以后也许可以卖些钱花。”
1990年后北京的老城区因为城区规划拆迁的多了,老房子拆了卖老物件的人也开始多了些。而这个时候民俗这个词在阿龙的概念里也开始变得清晰。“九十年代以前买的少,所以也不往外卖,可是有一天当我拿着这些东西问家里的孩子们,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吗?他们全都摇头。这时候我觉得这些东西不能卖了,我得留着,这些可都是文化,卖了就全都没有了,想了解都没处找了。”
从那时开始阿龙给自己一个目标,尽最大能力收藏老北京的民俗物件,开一个民俗博物馆。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淘旧货这个圈子里大家都知道阿龙这个怪人,因为别人买了东西会再卖,而那些老东西到了阿龙那儿就再也不流通了。
擅长水磨功夫
“现在人们一提起这些老玩意儿就会想到潘家园,那个地方已经被商人们炒起来了,所以东西卖得贵,我的钱不多,所以很少去那儿转。我每天就骑着我的小摩托车,扎胡同里转悠,知道哪里有拆迁我就去那附近瞅着去了。前门拆迁的时候,我在那候了好几天。这可是个磨工夫的事,性子急的人干不了。”
阿龙举起手边一个双面镂空雕花的小木块说,“这个叫线板,旧时候女人做针线活儿时缠线的工具。德胜门附近拆迁时淘换到的。当时朋友打电话说,有一个老太太手里有这个东西,但是老人家念旧不肯卖。为了这块小东西我一共跑了三趟才买到。第一次去,我跟老太太聊了很多关于那个地方过去的故事,根本没提线板的事。过了几天我带着水果又去了一趟,还是只聊天。第三次又去的时候,老太太看出来我的心思了。这次她先开口了,她说,有个韩国人开价500元我都没有卖,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舍不得。看出来你有诚意是真心喜欢这个,卖了。老实说这块线板是我所有线板中最好的。搁了一百多年了一点裂缝都没有。”
我有一套“八不语”
阿龙起身进屋拿出好几件东西,有金属的、有木头的。“这些就是我收集的‘八不语’系列,就是以前走街串巷卖东西的人代替吆喝的响器。行医人手里拿的‘串铃’;卖药人手里拿的‘指铃’;剃头匠手里拿的‘唤头’;算命先生用的‘报君知’……”
      阿龙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对于民俗老物件的把握全凭自己的感觉,很多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东西,全凭感觉就买回来。
“我没有看走眼过,就是凭感觉。但是知识不够的确是个问题。很多时候知道这些东西是老物件,但是不知道是干嘛用的。”于是下午没事的时候,阿龙就揣上那些叫不上名的老物件,去胡同里找80岁以上的老人“鉴定”。一般我要找三个以上的老人去求证一个东西到底是干嘛的。”
阿龙手里现在已经收集了20多种“响器”,每一种器物的来历、年代、用途及用法他都能讲出来。当年那个凭兴趣入行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成了半个民俗专家。
分享并快乐着
正说着,阿龙的大哥从外面风风火火地推门进来,从兜里小心地掏出一个墨绿色陈旧的金属小盒子放在桌子上,大声说,“瞧瞧这个,我看一礼拜了,钱不够,今天终于买下了。”在阿龙的影响下,大哥退休后跟着弟弟一块搞收藏,今天他刚从地摊上淘到一个50多年前的刮胡刀。跟家人讲了半天今儿的收获后,才坐下来喝了口水。
阿龙感谢家里每一位成员对他的支持,尤其是金钱上给予的帮助。在他的影响下,家里人都成了民俗方面的行家。每天分享淘物收获是一家人最快乐的事情。
除了收藏外,阿龙和他的家人每个人都有拿手的绝活,大哥拉板胡,弟弟吹口琴,姐姐兴致来了就唱两段。70多岁的老妈妈微闭着双眼,跟着节奏用手指在斑驳的木头桌面上敲打着鼓点。透不进阳光的小屋就一下亮堂起来。
“咱谁也没有阿龙有眼光,看那么远。”以前一块淘东西的哥们儿都说,很多人开出高价想收购阿龙的东西,全被拒绝了。现在阿龙比以前更忙,因为他有自己坚持的梦想,拥有自己的民俗博物馆。

文/本报记者 李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