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文]为何网球比乒乓球更有国际影响力

(2007-03-27 17:53:42)
[博文]为何网球比乒乓球更有国际影响力文/落叶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总喜欢写一些不纯粹与网球有关的东西,可能是因为最近网球的比赛虽然大,但是没有大满贯那么大,而且数量也不多,反而是其它项目比赛看得比较多,但是不管看什么项目总是联想起网球,不管是言之有理还是胡说八道,反正写一点见解总是比不写更有用。

(一)

最近一直在看中国乒乓球队“直通萨格勒布”的世乒赛选拔赛,如果说这个比赛的水平真是没的挑,世锦赛打到16强阶段估计顶多也就是这种水平,但是我总在想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乒乓球虽然别名“桌上网球”,但是跟真正的网球运动比起来,在中国以外的很多国家影响力要逊色不少呢?如果说乒乓球的国际地位能跟网球差不多,那么估计每年劳伦斯奖的最佳女运动员都被中国选手预定,以前是邓亚萍,后来是王楠,现在是张怡宁。网球职业比赛虽然跟足球、篮球、高尔夫球和F1赛车比起来已经很穷了,但是跟乒乓球比起来还是天上地下,像一个总奖金2.5万美元的比赛在网坛基本上是挑战赛的最低级别,但是放到乒坛就差不多是巡回赛的最高级别。

其实要是追根溯源起来,现代网球、乒乓球和羽毛球运动可以说是“近亲”,都属于小球运动,都起源于英国,起源年代也差不多,虽然网球运动岁数大点儿,但乒羽的历史也绝对不短,更何况,史料上说乒乓球最早和网球一样都属于“贵族运动”,它们几乎可以说是一奶同胞,为什么现在进入职业化阶段就有这么大的差距呢?我觉得中国人对乒乓球的“垄断”应该不是造成现状的根本原因,因为原先乒乓球运动也是欧洲人的天下,而且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都曾经像中国人“统治”乒坛一样“统治”过网坛。现在乒乓球的国际影响力不如网球的主要原因,按我的理解水平有两个,其一是乒乓球是室内运动,其二是乒坛缺少敢于掀起体制变革的人物。

乒乓球是室内运动,网球不是单纯的室内运动,所以乒乓球的国际影响力不如网球,这么说似乎很荒谬,但可能也不尽然。假设一下,如果现在把职业网球比赛的室外赛都去掉,光剩下室内赛,那恐怕数量也跟乒乓球,或者羽毛球的比赛差不多了。很多职业网球选手更喜欢在室内打比赛,那样基本不受天气状况干扰,没有讨厌的风,也没有刺眼的阳光的烦人的雨水,但事实上,正是室外赛的不确定因素为网球增加了很多魅力、比赛和赚钱的机会,一座露天球场和一个室内球馆,说起来似乎只是个顶篷的区别,但造价相差巨大,日常维护费用也有不小的差别,所以很多室外网球赛所用的场馆都是网球专用,而几乎所有室内赛的场馆都是综合用途。

相对比较富裕的网球运动尚且不能负担起太多室内赛的费用,相对比较贫穷的乒乓球运动就更没戏,如果只能在室内球馆打比赛,那比赛机会肯定大大减少。而且乒乓球,包括羽毛球项目因为比赛用球体积小,重量轻,对场馆内风向等因素的要求还比网球比赛更加严格,安排比赛就更受客观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体育项目不能走到室外开展,那就失去了大量的群众基础,像欧美很多国家的足球、篮球运动都是从街头起步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美国有大量公共网球场,乒羽则没有。现代网球诞生之初是“贵族运动”,只能在草地上打,但后来人们发现在土地,甚至是沥青、水泥地面上也能打球,早期的一批职业球员就是像街头艺人那样坐着大车巡回演出,在公开场所随便找块地方,支起球网“卖艺”,而乒乓球选手什么时候吃过那个苦?自然也就不像网球那样能深入人心了。

其实在外国也许不多,但是在中国,室外的羽毛球,甚至是乒乓球场地还是很常见的,当然场地肯定与室内球馆没法比,基本上都是水泥地或者水泥球台,但是既然网球运动能从最开始的“贵族运动”一直不停地改变,变场地、变规则、变器材,逐渐变得现在更加“平民”,市场更大,那么现在看上去跟100年前也没太多区别,还是非常“贵族”的乒乓球运动为啥就不能来一些彻底的改变呢?也许在将乒乓球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国球”的中国说这样的话有些不中听,那个叫沙拉拉的加拿大人推出的几项改革措施,在不少中国球迷看来就是把乒乓球网球化,但是即使是那样,包括实行一些更“极端”的措施来改造乒羽运动,创造条件让它们在室外也尽量举行正式比赛,能够让它们在国际上更普及,从而选手也挣得更多,即使看上去比赛有些不伦不类,中国选手暂时少拿几块金牌,但从实惠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还是利大于弊。

(二)

乒乓球一直没在职业化道路上发展到网球那种水平,我觉得另一大原因是没有出现变革性的人物。足坛出了个博斯曼,牺牲自己,造福他人,彻底改变了欧洲足坛的转会制度。网坛当年从业余时代步入职业时代,也是经历了太多辛酸和磨难,几代人前仆后继地牺牲自己运动生涯中的黄金岁月,宁可被拒之于大满贯赛场门外也要推广职业网球(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他们挣钱维持生计的需要),才慢慢地发展到今天的繁荣景象。而在可以预见到的时间内,乒坛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变革。比如像那些所谓的职业公开赛,其实既不“公开”,也不“职业”,不是说你只要排名够了就可以报名参赛,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协会都有名额限制,假如说中国队占据了男单世界前六名,但是一个“公开赛”只允许每个协会最多报五名选手,那么连世界排名第六的那个也不能参赛(当然也可能是排名前五中的选手,因为参赛名单都是由教练们决定的),这就是一项运动“伪职业化”的结果,而那个因为名额所限被刷下来的高排名选手有可能因此像博斯曼那样抗争到底吗?现在看来,no way。

为什么?因为这种限额制看似不合理,其实在现在的乒坛格局和经济水平背景下很合理。假设现在所有的乒乓球职业巡回赛也都像网球巡回赛那样取消协会名额限制,完全依据世界排名确定参赛选手,以现在乒乓球的经济水平、比赛数量和国际影响力,让选手们完全靠比赛奖金和赞助收入维持生计,大概只能养活男女各几十个选手,久而久之大家都因为缺乏竞争而水平下降,这项运动恐怕也要走向衰亡了。但问题是,这种目前限额制、“伪职业化”的合理性,其实还是建立在低水平上的一种相对合理,而不是建立在高水平上的绝对合理,如果想真正把这项运动发展起来,让它具备更强的生命力和国际影响力,根本途径还是要回到前一点上,从根本上逐渐改变这项运动的面貌,增加业余比赛,缩短业余选手和专业选手的差距,吸引更多商家投资,最终达到让从业者共同富裕的目的。

比如像近年来的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看上去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发展空间极其有限,因为它本质上还是专业队选手之间的比赛,打来打去最高水平的总是那么几张老面孔。依靠举国体制的强大支持,中国队每年能培养出几个世界级水平的新人,但是像没有专业队体制,在经济水平差不多相当于职业网坛底层赛事,低水平的职业化模式下维持日常运转的欧洲乒坛来说,除了引进中国选手之外,女选手水平提高极其缓慢,男选手差不多5年,甚至10年出一个像瓦尔德内尔、萨姆索诺夫和波尔这样能与中国队一茬又一茬顶尖选手抗衡的翘楚级人物,世界乒坛怎么能不被中国队垄断?而这种过于一枝独秀,总是我们包揽冠军的局面持续下去,其实无论对于这项运动在世界上的发展,还是中国队自身来说,长远来看都没有什么好处,光靠扶植“海外兵团”来给中国队增添竞争对手,根本达不到增强乒乓球运动国际影响力的目的。

中国队靠体制优势变得无比强大,外国人在赛场上竞争不过你,就必然要通过“政治”手腕来削弱你的优势,实在不行,干脆打压乒乓球运动的地位。2008年奥运会,男女双打已经变成了男女团体,如果中国队还是包揽金牌,说不定到2012年连团体也没了,如果情况依然如故,2012年之后,乒乓球项目被排挤到冬奥会,甚至被挤出奥运大家庭也许都并非危言耸听,羽毛球的情况也差不多。如果某个项目总是一家独大,又不像拳击那样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奥运会凭什么带你玩,让你将预定的金牌揣到兜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避免乒羽项目未来潜在的“生存危机”,最本质的办法就是推广普及。什么是真正的普及?如果全中国有10亿人打过乒乓球,但是其中几百个专业队选手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人,一般的专业队选手每局让5分都能赢高水平业余选手,那不叫普及,只是把乒乓球当成毽球那样,用来给人民群众打发时间了。要真正普及,就得像网球那样,大幅度缩短职业和业余选手之间的差距,在高水平上普及,现在的专业队选手水平太高,业余选手无法望其项背怎么办?那就修改规则,改变场地,改变器材,总之要在一切可容忍的范围内尽量让这项事实上的“贵族运动”平民化,同时大量增加有奖金的业余比赛,像与其乒超联赛有俱乐部扔几百万投个“标王”,最后根本不能从市场中收回投资,那真不如拿这几百万去办几百个业余比赛,中国办完了再去欧洲办,帮助人家本土选手的水平整体提高,新秀大量涌现,而不是我们派“海外兵团”过去,那样才能真正打消外国人用“政治”手段排挤乒乓球项目的想法,从长远来看,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毕竟中国乒乓球的资源还是最丰厚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2008年之后,奥运会乒乓球项目只剩下两块金牌,中国队全拿了才两块,而如果能增加到七块,我们就算丢掉两块还能拿五块,究竟哪个比较合算?而如果在现在的“大好形势”下看不到这个项目在世界上的生存危机,还是只顾埋头加强我们自己,到头来只能是被世界孤立,在奥运会这种国际大舞台上的表现机会只能越来越少,只有增强这个项目的国际影响力,才有可能有更多的奥运会金牌可拿。

最后说一句,我觉得其实就像美国网球频道自身定位于“播出一切球拍项目比赛”那样,其实乒、羽、网这些小球项目归根到底都是一脉相承,在网球blog上写乒乓球的东西本质上不算跑题,而如果乒乓球在未来变得越来越像真正的“桌上网球”,我们也大可以抱着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种现象。无论乒乓球还是网球,在低水平上都是一种娱乐休闲方式,而到了高水平则成为从业者的谋生手段,每个体育项目都只是这样具有二重性的一种形式而已,不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