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2020-05-06 09:26:31)
标签:

杂谈

下午还在下着雨,挡不住我们去同济大学探索海底世界的秘密的强烈兴趣。下车后撑着雨伞,我们来到了位于杨浦区阜新路281号同济大学东校区的上海同济大学深海探索馆。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这是国内第一个以深海为主题的科普陈列馆。深海馆依托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强大科学研究背景,集中展示深海科学领域前沿发现、最新科技,面向广大高校师生、中小学生以及市民普及深海知识。
也许你到过海边,看见过浪花的飞溅,也许你还曾经跨海航行,赞叹海天一色的辽阔。但是你并不了解海洋,你看到的只是海洋的表面,你并没有看到浩瀚大海的内部。海洋太大了,不只是你,我们整个人类其实都不大了解海洋。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腊月,雨天,下午,竟然还有这么多的人前来参观。特别是一波到此地旅游的新疆学生,使展馆变得拥挤起来了,而且“人高马大”的他们凡事皆抢占先机,影响到我们家宝宝的学习了。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探索馆包含“海洋纵览”、“深海探索”、“深海遨游”、“海底观测”和“阅读深海”五部分内容,以大量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技术,赋予各展项生动性和趣味性,带给参观者全新的多感互动体验。馆内徜徉,你不仅能欣赏到“黑烟囱”喷出的海底热液幻影、活跃在幽暗深海的大量珍奇生物,还能了解人类探索深海的进程以及深海最新科技与发现,感知人类志在征服海洋的雄心与信心。

穿过门厅,映入眼帘的就是“海洋纵览”展厅。这里有浅海的珊瑚标本,3D打印的微体生物,还有一闪一闪的深海“星星”,面目狰狞的深海生物模型。从亿万年前原始海洋形成的演化模拟,到当今前沿科学深海热液和热液生物的录像视频,这里有关于海洋科学的海量知识。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技术支持下,展厅内的展品忽明忽暗,恍若海洋中活的生命体一吸一呼。从浅海漫步到深海,头顶3D打印的浅海游鱼,脚踏象征大洋中脊的图绘,犹如行走在大洋海底。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在太空中,地球是蓝色的,镶一颗宝石漂浮在空中。地球充满了活力、生机勃勃,是因为地球表面拥有大量的液态水。由于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以及水的特殊性质,使得地球在太阳系中显得与众不同。海洋不仅孕育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且海水的运动也塑造着地球的面貌。
滴水虽微,渐盈大器;滴水虽微,见微知著。一滴水可以折射出一片斑斓,快来看看一滴海水里的世界吧,它就是一个“外空间啦。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在阳光可能透过的上层海洋,每一滴海水里都生活着数以千计的单细胞浮游生物,是整个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它们在生长过程中从海洋中吸收化学元素形成钙质或硅质的骨骼或壳体,玲珑剔透,千奇百怪。它们每一个只有一颗沙子那么大,其中有许多还长着矿物质地的壳。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深海的光亮是很微弱的,探索馆里灯光昏暗,我们仿佛真的已经潜入到海底了。海底世界五彩斑斓。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海水,它太普通了。地球的总水量有96.53%是海水,然而你了解它吗?长时期来,人类并不知道海洋有多大,而人类进入深海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由于隔着平均厚达3800米的水层,人类对深海海底地形的了解,还赶不上月球表面,甚至赶不上火星。到现在为止,有3000多人登顶珠峰,400多人进入太空,12人登上月球,但是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至今只有3人。

介绍几种海洋生物吧。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图片上介绍的是桡(ráo )足动物,有孔虫,放射虫,硅藻,颗石藻等。
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为小型甲壳动物,体长<3mm,营浮游与寄生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咸水中。
有孔虫:是一类古老的原生动物,5亿多年前就产生在海洋中,至今种类繁多。由于有孔虫能够分泌钙质或硅质,形成外壳,而且壳上有一个大孔或多个细孔,以便伸出伪足,因此得名有孔虫。
放射虫:为海生漂浮的单细胞动物,具放射排列的线状伪足。
硅藻是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常由几个或很多细胞个体连结成各式各样的群体。硅藻的形态多种多样。
颗石藻:浮游单细胞藻类,属金藻门,是现代海洋中钙质超微型浮游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海洋中的巨蟹。石蟹 :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十足目石蟹科。2018年5月19日采自南海西沙海区1380米水深处。奶奶伸展胳膊目测了一下它的长度,一米左右了。不知道是公的还是母的。若是只母蟹,那蟹黄可真的够多少人美餐一顿的啦。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哇!竟然有这么大的鱿鱼!它叫“巨型鱿鱼”又叫“大王乌贼”,它可真是大王,一般长度就有13-15米,最长的有20米呢。快撵上巨型鲸鱼啦。是不是很震撼?!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第一张海底地图。回声探测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开始绘制海底图像。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第一张海底地图出版发行,制作者为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布鲁斯·希曾和他的研究助手玛丽·撒普,这张海底地图是依照有关海洋深度的一些简单数据模糊绘制而成,很多细节部分都靠经验推断出来的。不过,它生动地展示出了海底的地貌特征,而这些地貌特征的发现,更激发了该图制作者以及其他科学家对深入探索海洋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的浓厚兴趣。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海底观测。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一百年来,人类只能乘船从海面观测地球,只能进行零星地观测,从而带来了许多对海洋的错觉和误会。20世纪的地球观测最大的技术进展,在与遥测遥感对地观测系统的建立。人类终于能够离开地面,从空间获取地球信息,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信息量,而且解放了观测者的视角。然而,遥感无法替代实地观测,更难以透过平均几千米的水层观测大洋海底。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海底观测系统正在成为新的热点。这将是继地面与海面和空中的遥感之后,人类在海底建立的第三个观测平台,从而将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检测视域之中。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这里还有展示深海“黑烟囱”喷出的幻影成像。深海海底不仅有黑烟囱,也有冒着白烟的白烟囱。“迷失之城”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喷口,高达60米,是由海床喷出的低温热水形成的碳酸盐“白烟囱”。我们城市的烟囱因排废气污染环境已经纷纷被拆除,这海底60米高的巨大"烟囱”是我们向往能够目睹尊容的了。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这里有160度的环幕电影,深沉的音响,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它带领着我们跟着深潜器的视角从浅海进入深海,领略海洋的神奇和奥秘。此刻,我们仿佛已经变成了一条条的小鱼,和鱼儿一同畅游在这神奇的海底世界里了。一开始,宝宝有点害怕,奶奶仿佛也有一点儿,毕竟是一个巨大的、未知的、神秘的、不断变幻着的神奇世界,我们都没有经历过的处境。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试问: 神秘莫测的海洋隐藏着多少奥秘和奇妙景观?目前是个未知数。
寒假参观同济大学海洋博物馆
人类对其了解仍在进行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