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w690/001oDWRXzy70X5gcUS2b6&690
今天早上,冒着中雨,我和弟弟一起到河大明伦校区听常萍老师的《诗词欣赏》课。从今天开始,常老师结束了“兴象”的话题,转入了“意境”的解读。
http://s13/mw690/001oDWRXzy70XzBpJCcdc&690
http://s5/mw690/001oDWRXzy70XzrBHX6e4&690
意境,是有主观的情思和客观的情物二者所营造的艺术世界。意境和意象有区别的。意象:诗词当中最小的语言单位。意境:全篇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她引用中唐诗人戴叔伦论诗主张(出自南宋《困学经闻》):“诗家之景(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意为:诗家之实境,似蓝田日暖,阳光明媚,什么都看得很清晰;诗家之虚境,如良玉生烟,走近了很迷离,反而看不清了,存言外之意。实虚结合,是可望不可及的呀,却又在眼前真实可感。这就是诗歌的意境了。常老师讲了《诗经·蒹葭》,这是一首描写对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正如王维《人间诗话》所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骚人、诗人)深致。”钱钟书说《蒹葭》这篇作品写的是“企慕之情”。常老师边书写《蒹葭》全诗,边讲解着。因为本首诗运用的是复沓结构,常老师就这样写着: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 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湄 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跻 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坻 沚)。
诗人先用“蒹葭”“白露”“霜”等兴象,烘托出一个大背景是“秋”,字面意思是“伊人怀人”。“水”,通常的作用是阻隔。伊人在水的那一方,我就要追。“溯洄”意为“逆流而上”,是对情人暗着追;“溯游”意为“顺流而下”,是对情人明着追。企慕之情,淋漓尽致。明着追、暗着追,人家变着法子退着,距离始终存在,是在“水的一方”,可望而不可即。这就是意境的虚实相间。常老师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加以注释,引得课堂上笑声不断。这就是王维所说的:“最得风人深致。”我们体会很深。
常老师的讲解,是我听到的对《蒹葭》的最美好最深刻的解读。
意境又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说过:“以我观物,物之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不知何为我何以为物。”常老师认为,“无我之境”的作品写得最好的是王维。常老师说她在讲王维时就像在讲自己。在芸芸众生中,她似乎找到了这个世界中的另一个自己。作为画家的诗人王维,他的早期作品,非常客观的呈现世界,情感浓郁。例如。《渭城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等。作为“得道者”的文学界的哲学家王维,看世界是高远的超越,隐隐透出了冷漠。他的笔下境界很空旷,可以自由的纵横驰骋。尤其是他的后期作品,隐情退我了。常老师一气儿讲授了王维的四首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鹿柴zhai》: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让我们较深刻的了解了王维其人和他的诗作所蕴含的深刻的意境。
临近结束时,常老师讲到了日本“俳句之圣”松尾芭蕉的《池塘》一诗:
“ 古老
扑嗵
池塘
青蛙跳进水中央 一声响
”
这诗虽只有16个字,却意境深远极了:沉寂被青蛙打破了,你可以联想到很多很多很多……“扑嗵”,甚至引起了“蝴蝶效应”……
此刻,我联想到了松尾芭蕉的一首俳句诗:“但见樱花开,万千往事复徘徊。”
有关樱花的万千往事,复徘徊了……那是2011年的春天,求实东校初二语文组的同仁们到禹王台赏樱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