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考教育 |
2008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试卷评析
语
2008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在阅读材料的选择、命题的构思和题型的设计等方面,以能力立意为考查目标,注重对考生解题所需要能力的培养和积累,从能力的角度区分考生的不同水平,促进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质。
一、命题作文激活思辨
作文题“他们”,构成整张试卷一个亮点。
中小学生都有过类似“你”、“我”、“他”之类的确定一个特定个体作为写作对象的经验,本题在个体后缀以“们”字,要求从写个体转而写群体,写“他们”,这既使命题有效地与以往的各种习作区分出来,使考生能在面对一个全新命题时,在相对平等的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同时,也是以全新的视角,激活考生的情感与思考,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多元视野关注社会。
从形式看,此次题目也属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往往有具体的要求,处理不当,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考生的想象力,限制考生的思考兴趣,甚至抑制他们的写作欲望。所以,命题作文要让学生有话说、有写作的冲动,就应该使给出的题目保持相当的开放度。“他们”一题,其开放性落实在题材、体裁、思想等多个层面上。就题材而言,如果考生是记叙生活中的人物,就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群体,展开叙述描写。这可以是年龄性别不同的“他们”,也可以是兴趣各异的“他们”,可以是特定社会阶层的“他们”,可以是不同经历遭遇中的“他们”,也可以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他们”。就文体而言,这个题目也是除诗歌以外的所有体裁和表达方式,在以叙事、抒情、议论乃至说明等为主的各种文体中,都可以让考生有驰骋的余地,显示其开放性。“他们”一题,在思辨层面,同样有着相当的开放性。如果说,题目中“们”的群体性,“他们”与“我们”的关系性,已经为哲学思考提供了条件,这样的思考毕竟还是抽象的,是形而上学的。只有把思想性的挖掘与题材的选择结合起来,才能使思考的开放获得一个坚实的依托。举例来说,正是基于对现实的思考,正是奥运圣火在境外的传递过程中,一些西方媒体的不客观报道乃至歪曲报道,才引发了对“他们”的思考,引发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思考,引发了“他们”如何理解“我们”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他们”的思考。而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也为展现“他们”、理解“他们”、思考“他们”以及思考“他们”与“我们”的关系,包括灾难中的“他们”与日常生活中的“他们”与“我们”的关系,开辟了一条现实思考的通道。
二、文学选文聚焦经典
阅读选文,除延续以往的命题传统,选录一篇时评外,尤为强调对文学经典的分析理解,成为上海语文卷的又一亮点。
现代文第二文段选取文坛前辈牛汉的散文《灯笼红》,这篇写人叙事的散文真挚的情感与深厚的内涵并蓄,整篇文章娓娓道来,质朴洗练,很有文学味。没有人生苦难经历,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力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当下不少的散文内容空泛,甚至为文造情、无病呻吟。受此影响,不少中学生的阅读品位不高,作文往往华而不实。选取《灯笼红》是为了引导考生阅读和关注经典的文学作品。
古文选择了唐朝史传文和晚明小品文各一则,它们既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同时也比较浅显,切合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前者文字相对平实,叙事紧凑,形象鲜明,有相当的可读性;后者文字清丽,句式多变,点染山水,抒情议论,跌宕起伏,有尺幅千里之致。两篇文言文,均不失阅读之趣味。
此外,在设计试题时,无论是时文的信息筛选题,还是文学作品的赏析题,力求从整体角度理解和把握,并且强调以合适的方式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成为此卷的第三个亮点。
数
一、以《课程标准》为纲,加强“双基”考查
二、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本,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三、以倡导研究性学习为宗旨,坚持能力型问题考查
试卷注重能力立意,体现在近年来一贯坚持的数学能力与一般能力相结合的考查风格。在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倡导研究性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试卷正努力搭建这样的平台。如理科第11题,通过对某个具体方程求解方法的提示,要求考生在领悟上述方法精髓的情况下,结合幂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解决一个新情境下的方程根的问题;理科第15题,通过平面上点的纵、横坐标的大小,定义了平面上的点与点之间的一个“优于”关系,考生要在理解数学形式的“优于”关系后,将它转化到在几何图形上的表现,就不难把平面上圆盘区域中“最”优点的集合确定下来,这些试题旨在考查考生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如理科第20题的第2、3小题,引导考生先由正向分析椭圆的对应形式,然后再从反向分析哪些二次曲线上的点能对应到关于轴对称的抛物线上,这样的推理论证过程,体现了探索数学问题(特别是曲线与方程问题)的一般方法;再如理科第21题给出了一个递推关系定义的数列,第1小题先让考生体验具体的、特殊情况下数列的形式,第2、3小题进而通过试验、观察,归纳出首项在特定限制条件下数列的规律,最后还提升到探索首项和公差在进一步放宽限制条件情况下的规律,整道试题在思维上体现了层层递进的要求,研究该试题的条件与结论,有着较宽的拓展空间,若深入设问,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英
2008年上海秋季高考英语试卷继续遵循“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指导思想,考试目标旨在测试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着重考核语言的运用能力。英语卷有如下五个特点。
一、目标明确
充分体现了《考试手册》中对各部分的能力目标要求。听力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听懂和理解口头英语的能力。语法部分考查的是高中英语语法中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与往年不同,词汇题改变了分离性测试词汇知识的形式,要求考生在语篇中运用词汇知识,体现其在语境中运用词汇的能力。综合填空主要考查学生根据语篇意义和结构,理解上下文,正确使用词汇的能力。阅读理解则考核阅读细节理解,推断隐含意思,归纳主旨大意以及推断词组在上下文中的意义等能力。翻译部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将汉语的意思准确转换成英语的能力。作文考查的是学生运用英语根据题意正确、连贯、贴切地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作文题还特别将评分标准印在了答题纸上,使学生明确写作的评分要求。
二、体现公平
紧紧围绕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和词汇手册,注重对不同群体考生。如市区与郊区、男生与女生等的公平性,使全市考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试卷注重考核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以正确引导考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语篇选材新颖,无明显偏向性。词汇运用新的题型并严格按照考试目标要求命题。
三、语言真实
当代外语教学和语言测试理论都注重语言的真实性、注重交际能力等方面的教学与考核。这些理念在本卷中得以体现,第I卷所有试题和语篇的选材都源自于英美国家的真实材料。例如,听力内容口语化特征明显,大多取材于英美国家真实的生活场景,其中包括一位导游向游客交待注意事项。即使语法部分的题干也基本引用原文情景清楚的句子,因而语言地道,情景清晰,利于答题。
四、选材新颖
所选材料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在综合填空和阅读理解题的语篇选择上,注重选材的多角度和多侧面。题材包括青少年对运动的正确态度、乡村生活感受、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的困惑、英国年轻人的理财现状、对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建议等。这些主题涉及诸多领域,反映了当代国外最新的一些思潮和现实,内容新颖,信息量大,使考试过程成为一个学习的过程、获取信息的过程。
五、贴近现实
试题注意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作文题目要求所写的内容是中学的日常活动,考生有话可说。但是题目给出的具体信息又使考生无法套用背好的文章。阅读部分选用了一篇有关专栏作家答读者问的实用性文章,还配有作家照片,所提问题涉及学校和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