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误区一:不重视专业的选择
误区二:单纯以分数对号入座选专业
许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仅以分数对号入座来选择学校和专业,对报考专业今后职业的发展前景了解甚少。填报志愿时 ,没有明确的方向,一切以分数来决定学校和专业。单凭历史资料中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对照自己考分来对号入座。
误区三:重“热门”专业,轻“冷门”专业
有的考生和家长很关心专业的热门和冷门,认为“热门”专业将来回报率高,于是都往“热门”专业去挤,结果导致撞车的现象十分严重。如金融、经济专业等。
其实所谓热门的形成是和人才市场的供需密切相关的。当一个企业缺乏这方面人才时候,就要大量招聘,于是有人将之称为热门专业。当此方面人才供应过量时,这个职业就冷了。所以,专业的“冷”和“热”只是相对的,他是一段时间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反应。
有的认为“冷门”就是大家不考虑的东西,社会需求不大,考上也不光彩。但是家长应明白,专业本身不存在好与差,关键在于是否适合。适合考生的就是理想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热”与“冷”。
误区四:父母包办填志愿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小,无需征求他们的意见,一切由家长包办。有的家庭为了考生的志愿问题闹得不欢而散。有的家长在没有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下,完全从自身的喜好出发,希望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能通过下一代来实现。有的家长本身对有关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多,盲目地跟风追求选择热门专业,认为社会上最流行的专业就是好专业,能够保证孩子日后就业和生活的稳定。作为父母关心孩子很自然,但假设考生如果勉强按照家长意愿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今后他将终身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即使物质回报再丰厚,也难以体验到真正的幸福感。
第一步 结合考生的兴趣和潜能优势选专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对一件事情兴趣盎然,就会乐此不疲,创新不断。例如,有的人很喜欢跟人打交道,喜欢组织、管理性质的活动,有的人就喜欢操作一些模型,做一些动手的活动。每个人的兴趣点不一样,直接影响了他们将来上大学对所学的专业的兴趣。
一个人的性格与职业的适应性有很密切的关系,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所谓“360行,行行出状元”,一般来说,外向的人更适合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行动能力和积极性的专业,例如,管理、法律、经济、市场营销等,内向的人更适合选择能够发挥自己的计划性、敏感性、逻辑性的职业,例如,研发人员,会计,技术人员等。
高中生的潜能在高三已经初现端倪,有点人擅长逻辑推理,有的人擅长形象思维,有的人对数字非常的敏感,有的人有很好的文笔,这些潜在的能力和优势如果能够在专业上得到发挥,那会事半功倍,轻松地完成学业,轻松地取得成功。
第二步 了解专业特点指导考生选专业
事实上,很多学生上了大学才发现,学习的专业跟自己当初想的并不一样,很多学生发出感叹:“原来是学这个的啊”“学这个专业的怎么还要做实验啊,我最讨厌做实验了”,因此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最好对所有填报的学校和专业有一个完整、清楚的了解,不能盲目地去报,不能“听名字不错”就胡乱填报了。这方面的信息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学校的地理位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力量、重点实验室、所在省的招生分数,招生指标等。
此外,考生和家长可以参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工作方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