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日,在市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等举办的“家庭和谐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上,针对“三包”现象,有关专家提醒说,家教不是模式化的产品流水线,家长不应盲目迷信家教而放弃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图省事孩子由老师“全包”
家住杨浦区的刘先生和太太一起开了一间棋牌室,每天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根本无暇照顾孩子。眼看,孩子阳阳就要上小学了,刘先生为了图省事,磨破嘴皮说服了班主任老师,每月支付1500元将孩子“寄养”在老师家。
于是,阳阳成了老师的“小尾巴”,每天放学跟着老师回家,吃好晚饭做完功课,再由老师送回自己家睡觉,早上又由老师接送上学。每天,父母看见阳阳时,孩子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无奈,亲子间仅靠电话来维系少得可怜的交流。
阳阳说,现在感觉家越来越像旅馆,父母也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而老师则成了自己最亲的人。渐渐地,与老师的朝夕相处,让阳阳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相比于守护在身边的关心,父母电话中夹杂着的噼里啪啦的麻将声让阳阳甚为反感。
退休教师办全托做“教育保姆”
高老师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在家中收了三个全托学生,每位收取2000-3000元,做起了名副其实的“教育保姆”。为了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高老师还专门请了一位家庭保姆。孩子们每周回家一次,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全由高老师料理。
每天下午3∶30,高老师便会准时来到学校门口,领着三个孩子回家。孩子做完作业后,高老师又开始忙着上起了兴趣课,思维训练、语言培训、绘画等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辅导功课外,高老师还得应付孩子的各种突发状况:顽皮的小哥哥欺负弟弟了,“瘦猴精”又挑食不肯吃蔬菜了……
“这些孩子可不好对付,家长也是苦于无方法管理才送到我这里来的!”高老师说,进全托班事先也有“约法三章”,对孩子的要求会比较严格,不会提供很多的娱乐设施,对孩子上网、玩电脑游戏、看电视等时间都会严加控制,爱玩的孩子一开始可能会感觉不如家里自由。
专家建议 家教决不能取代家庭教育
“家教可不是模式化的产品流水线,更无法越俎代庖地替代和行使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在谈到“三包”问题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钱虹提醒说,现如今,家教成了“家庭钟点辅导员”的代名词,一些家长盲目迷信和依赖家教,认为把子女托付给某优秀教师,自己便可以笃定赚钱去了。从小请家教“三包”,不仅可能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孩子由于缺乏家庭温暖,无法感受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家庭氛围也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对此,钱教授表示,家教决不能取代家庭教育,父母才是家教的主人公,家长不能因此放松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做人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切不可将对子女的教育责任推给旁人。“家教的重点应放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尤其是真、善、美和爱心的素质培养和训练上!”钱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