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苏今年高考作文三评后增加了17分

(2007-07-14 16:05:27)
 
 

    江苏省公布今年首批7篇优秀高考作文一篇“文风质朴”的作文由“及格”改判为“优秀”

  这是一篇被“打捞”出来的高考优秀作文——

  最先碰到它的阅卷老师给了36分,刚及格;

  二评的老师判了42分,大多数考生都能得的基本分;

  三评的老师判给它39分,最终综合评定为37分;

  “终审”老师终于“横下决心”判了54分,瞬间高了17分!

  这一篇高考优秀作文[见“怀想天空(1)”]的“出炉”,真可谓是一波三折。

  最先碰到它的阅卷老师给了36分,刚及格(高考作文满分为60分);二评的老师判给它42分——这属于大多数考生都能得到的基本分。按照预设程序,一评、二评相差6分,它被电脑传给第三位老师。第三位老师判39分。这表明3位老师对它的评价相差不远。

  给会感恩的学生判“优秀”

  复查阶段,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综合判定为37分的《怀想天空》。反复读了3遍,何永康终于下决心给它54分。从阅卷程序上看,这属于“终审”,比原先的评价高了17分。

  从1977年恢复高考算起,何永康从事语文阅卷工作已经30年。这篇文章当天就被印发给所有阅卷老师——既然3位老师同时“看走眼”,说明现行的评分标准还不完备。为此,何永康特意写了按语,又在文中加上点评,用的笔墨比考生原文还多。落款时,他翻了一下日历,那天是6月17日,是父亲节。

  “推荐它是一种导向。”何永康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如今的孩子都不太懂感恩的情况下,已经很少见到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高考作文中还没有人用过这种笔墨。”何永康也希望阅卷者和中学语文教师能包容并鼓励这份“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因为在高考作文中,这已经是久违的文风。

  “脱离现实”大行其道

  何永康发现,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不少考生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比如200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结果试卷上一会儿是李清照的“水”,“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会儿是李白的“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会儿是苏东坡的“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永康说,“写来写去,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没有家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

  到了200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要求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于是,成千上万的考生一齐追捧项羽——乌江自刎确实算是人生的“豹尾”。可惜,大家都写得大同小异,阅卷者很快产生了“审美疲劳”,一看到“项羽”就发“毛”。

  此外,一种被称作“秋雨体”的文化散文也在高考中大行其道。只是大部分考生与他们所效仿的余秋雨相比,少了几十年的生活积淀,用何永康的话来说,“辞藻华丽些还不要紧,怕的是华而不实,光开花不结果。”

  实际上,这两种倾向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2006年的《语文高考大纲》,在文采上要求学生“语言生动”、“文句有意蕴”。一本卖得挺火的“高考作文宝典”这样给学生解读“有意蕴”:写作文时,不要说“我很悲伤”,要说“我心灵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要说“女人和男人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要说“女人应是一株木棉,和橡树并立在一起”;不要说“没有钱”,要说“与孔方兄无缘”,说“‘老人头’不多”……

  为质朴文风开一扇窗

  实际上,2007年最新颁布的《考试大纲》已经有了变化。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杨建宇指出,新的《考试大纲》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比如在“有文采”一项中,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杨建宇认为,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开始反对追求华美、堆砌辞藻的不良文风。

  四川省宜宾县育才中学一位语文老师把这种因果关系追溯到唐朝,举的是李白的《静夜思》和《清平调》三首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位老师认为,从阅读的初感来看,后者想像丰富,形象感突出,更具文采。但前者却是唐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细考起来,后者正是李白的“应试”之作,考官就是在沉香亭上赏牡丹的唐玄宗与杨贵妃,如果换上《静夜思》,怕是得不到赞赏了。

  还有拿朱自清的《背影》与《荷塘月色》做比,他认为《荷塘月色》在高考中更易得高分。因为《荷塘月色》的好处看得见,无论情感还是技巧,全摆在明处,而《背影》的妙处需要花时间咀嚼,平直的叙述短时间内在阅卷者心里掀不起大波澜。

  在今年江苏省首批公布的7篇优秀作文中,除了何老师倡导的“质朴之作”外,多为“文采飞扬”的散文、另类的“小品文”等。

  实际上,这篇被“打捞”出来的《怀想天空》,只是为久违的质朴文风开了一扇窗,却还不是评价当前优秀高考作文的唯一标准。

  何永康老师认为,如今阅卷老师的审美取向越来越趋于多元,理想的情况是,无论是《背影》还是《荷塘月色》,放到阅卷点来都不被埋没。(中国青年报)

  江苏高考优秀作文

  怀想天空(1)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写景简洁,突现神采!]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起笔先点出“烈日”两次,重复得好!]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说得多么本分!]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可怜农家父母心!“搞好”,此词用得妙,传神。]

  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你们体会过吗?[此处喊“口号”了,但听来很顺耳,很入耳。前两节,均说“我们”、“他们”,请品味。]

  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这里的叙述有变化,先讲“感受”,具体“描写”滞后,为的是突出割麦之“苦”。]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全是农家父亲的质朴话语,多情而又实在!有几个家长让孩子在高考前两天劳动的?]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一语带出高三生活]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有板有眼,一事一句号。]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又是一板一眼道来,不怕平淡、机械。]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白描。父亲的言语,平淡中见“浓”!]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这就是当农民的父亲,在田野上,在烈日下,对“后天”高考的孩子进行的“临考告诫”!苍天和大地都在倾听……]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不愧是农民的孩子!没有考前烦躁,没有“营养品”,没有父母高招“安慰”,只有本本色色的“劳动”!]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与前文呼应,真是累得瘫了!]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凉快”二字,极为重要,很沉重!]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此为一个大大的“亮点”,全文生辉,一切皆活。“怀想”出来了,“天”出来了,比天还“大”的农民出来了,比天还“亲”的父亲出来了。一切皆在不言中……]

  评点: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最大的亮点在最后:“考场很凉快”,与麦地很热对比;“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天下还没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文章中还没有人用过这种笔墨,这种机智!太感人了,而且是长效的!中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此作为教学范例,进一步把握好作文导向。(点评为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所作)

  怀想天空(2)

  被细细的窗棂剪辑成四四方方的蔚蓝格子的,是天空。被短短的睫毛和长长的绿树枝丫分割成闪亮遥远的小碎片的,是天空。

  天空投影在水的碧波中,于是有了梭罗坐在瓦尔登湖畔,垂钓水中一望无垠的夜空繁星。天空投影在人的明眸中,于是有了楚国的屈原仰望天空,吟诵奇丽诡谲的《天问》。

  星辰是天空的眼睛,天空的脸颊上生满了无数只大大小小的眼睛。太阳是一只炽热的眼睛,让我们不敢直视它的烈焰金光,有如人们对炙手可热的权贵的向往与敬畏。月亮是一只温柔的眼睛,不论阴晴圆缺,悄然看着从古到今的人们。“今月曾经照古人”,静谧流淌的淡黄色光芒中,人们获得了安宁温和的一刻。至于数不尽的星辰,则如同昆虫的复眼中呈现的景象。《小王子》中写道,我们肉眼看到的星辰,也许在亿万年前已爆裂死亡,此刻它们的光芒到达我的瞳孔,是最神秘的意外。

  孟浩然诗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天空的粉妆融化了,晶莹的雨水便落了下来。我们无法亲吻辽远的天空,却能亲吻到天空的眼泪——雨。点点滴滴的雨,愁煞过词人李清照,愁煞过贺铸:梅子黄时雨。

  凭着日晷上的投影,我们可以知道天空在走向永恒。宇宙多大,银河多宽?此刻都已不重要。

  我们何曾看清了天空?不过是在怀想中,梦见永恒。

  评点:此文文彩飞扬,联想丰富,上下古今,融于一炉,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和审美的雅趣。“亲吻天空的眼泪——雨”,显得何等多情,何等美妙!“离天空近了一点,又近了一点”,引发了多少遐思!高考作文,就得有这种“文眼”,这种“亮点.(扬子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