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之言也,言之美也
复旦大学中文系 大二
顾文豪
我和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有缘分。
忆及囊昔,自己也是在赛场外转来转去的学生,有意无意地扮起“深沉相”,心下却是忐忑难安,一百个没底。只是既然来了,那就索性比比看。许是那日的运气忒好,侥幸得奖。今时回想,得奖的虚荣与喜悦早已记不清了,不过,现在修读中文多少和此有些因缘。要之,多亏当日的得奖撺掇起自己的“小野心”,不知深浅地以中文为业,说来真是有趣,有缘,有幸。
而如今,自己竟受宠若惊地当起了第二十届中学生作文竞赛的评委,煞有介事,拿管红笔,硬摆腔调,心中却比当年还要紧张,拘谨。评委果真是不好当的!
我参与高一年级组的阅评工作。数量不多,好的,可容我好好领教学弟学妹的文字本领;题目宽泛,也好的,可许我细细体味学弟学妹的思路心智。可阅卷之后,心头滋味却不甚舒服。现在,承蒙主事者的美意,我不识抬举地把自己的意思说与大家,看看能否说得圆。
我很认真地翻阅了此次高中组比赛的试题。说句实话,这次的题目出得很好,看得出主事者是很花了一番心思的。不过,我说的“好”,不是考试命题套路的那种“好”,而在那些写惯应试作文的同学而言,题目可能“不好”,甚至“很不好”!简言之,此次的试题要论所牵涉的范围,可供论述的尺幅,可深入挖掘的深度,都胜过我注目所及的往届比赛。我私心猜想,主事者不仅想让大家都“有话可说”,还意欲让大家“有不同的话可说”。这样的安排,自然能清晰地看出学生之间的思维的差异与思想的深浅。精心的题目设置,处处显示出主事者的良苦用心,也在在反映出学生的内里表象。
不过,在我看了几百份试卷之后,我发觉我们的小朋友并未好好体会主办方的一番苦心,也并未读懂这十几道意涵丰富的好题目。现在,我试着说说看。
上文述及试题的取材宽泛,意涵丰富且多有新意,目的即是希望同学能自说自话,切勿千人一面,万人同语。然而,就我所及,同学的眼界并未打开,论述问题的方式与思维的路径多有相似。在卷面上看来,所选择的话题与构思的内容大同小异,多看之后,不免乏味。例如,一题名“暖冬”,多数同学的构思内容均是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亲人或是朋友的关怀,于是,这个冬天不再寒冷,接着扣题为“暖冬”。这样的思维路径不免太过普通,丝毫没有深入挖掘“暖冬”的寓意与深意。题目中的“冬”莫非仅仅意谓着季节上的冬季?一“暖”一冬,其间对比之意相当清楚,可我们的同学未尝措意于此指向殊明的内涵,也未尝将两者加以细致描摹,终卷既未有冬之寒,也未有暖之窝心。再如,一题名“在路上”,多数同学径自认为此路即是“人生之路”,只得为赋新词强说愁。然则,细细思考此“路”难道只有“人生之路”如此单一吗?显然,这里的“路”是一比喻意义,立意时完全可以“走自己的路”。再者,在路上是一种状态,要写出一种动态,可同学在这点上鲜有触及。
举上述两例,意在揭示同学动笔之前并未缜密考量题目所蕴涵的丰富题旨,同时,这样表象的大面积雷同更让人感叹同学眼界过于狭隘,思维路向过于同一化。同一化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情感模式的同一化,逐渐遮蔽情感本身的丰富多彩。我并不十分担心这种思维路径的同一化,更关注的则是其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同学年龄尚小,不能太过要求思维的深度,可写作所最关注的想象力,我也很难在这些作文中一一看到。
可又是什么导致这种种的缺失呢?
我以为,是一种少年人本该有的对周遭事物的敏感缺失了。敏感,才能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有趣之处,有兴味之处,有可思可想之处。可就是这样一种弥足珍贵的品性,我很少在同学们的字里行间中感知到,触及到。写作,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看你“表达什么”,而一篇好的文章,更应该是有自己的思想与独特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在这个诗情般的年华,我很愿意看到在文中所透露与散发出来的善感的姿态和新意满怀的表达。
语文的“语”,通常是指口头语,但在这里,我更愿意理解为“吾之言也”。而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让人立足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想要说的话,在此过程中,个性与创造力得到了释放,感觉也因而得到了丰富。我想,这正是语文的要义所在,也是学好语文的周行大道。
如果说思维的同一化能看到同学们在“表达什么”上所呈现的问题,那么在同学的语言中则更多地映射出同学在“如何表达”上所存在的困惑。有人说,语言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必过于注意。然而,我以为,好的技术里都有好的思想,而好的思想也必须有好的技术来支撑。今天,我尽力在同学的作文中感知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悲喜。但我在阅读他们的同时,我分明感到他们言说时的“无力”和相反的“耗尽心力”。
举例,有道以“城市的脸”为主题的作文。某同学拟的题目,竟是“人是城市流动的文身”,当下读得我心惊肉跳。再如,某同学写自己生病,说“我的血液在我体内惊涛骇浪地翻滚”,更让我不知所措,之后,写其母亲“托”着他去看病。我竟不知他母亲何以能“托”得动啊?
还有,某同学写及母亲的“笑”,通篇一“笑”到底,没有丝毫的变化。而丰富的汉语表达中,关于“笑”的就有忍俊不禁,莞尔,眉开眼笑,言笑晏晏,,嫣然一笑,哑然失笑,笑容可掬,乐不开支,掩口胡卢等等诸多的表达方法。词汇的贫乏,导致描情状物的力不从心;中文的失血,使得可资描绘的情景平板呆滞。其间得失,历历在目。今日,国中的高中生都被要求练习写议论文。可多年来的结果是,议论空泛,腹笥空洞,言论刻薄,轻率浮泛。而好的议论也应有好的描写来帮衬。而今日作文中种种不负责任地空话,套话,在在显示出同学观察分析,客观记录之能力不足。要之,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同学们精细的观察,细腻的描摹,诚实的书写。即使,语言的功力不老到,刻画的工夫未到家,可你心中的诚意已然铺陈满纸了。
这次,主办方大力呼吁,摒弃华丽浮泛的语言,推崇质朴真诚的表达。此意甚好。而我想多言的是,好的语言有很多种,同学需要掌握的其实是如何在不同的文体与场合中运用恰当自然的语言。并非华丽的就不好,而质朴的就一定佳。另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还牵涉到谈论的品相。这是我更为看重的。谴词用句之时,谈品呈示之际。语言是我们的居所。我相信,诸位同学都应该是对语言甚为敏感的,那希望你们在自己的文章中向大家呈示出你们的品相与心智。
在文章即将收束的时候,我私心有一种想法,想来想去还是要与诸位说道。
借此次赛事,我也顺道回顾一下自身——我看见什么呢?看见自己居然一直在阅读,在写作。
可又怎么会有这居然般的“一直”呢?
答案只能是两个字:喜欢。
我兴致勃勃地阅读,写作,不晓得日后能够进入复旦求学深造,更没梦见能因缘企及,得遇良师。我每曾自比堂吉柯德,在浮躁的今日阅读,写东西,而又每每在自己的文章中学习认识自己,并从其间认出自己阿Q似的跌宕自喜。
写作,越来越成为我自己的私事。
根据心理学的说法,一个人毕生的作为不过是在演绎他十四、五岁时怀抱的梦想。今日,我分明发现诸位同学的作文正以曲折延伸的方式将我带回那个年龄的自己。在这个意义上,我深深感谢此次特殊的经历,向主办方欠身三鞠躬。
因此,我私心特别想向诸位参赛的学弟学妹问一句:“写作,你果真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