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大扫盲——名词集装箱(1)
刊登于2006年高考版7、8合刊
保送生
不需要参加高考即可被高校录取的考生。要成为保送生,首先需要获得保送资格,而教育部对此有详细的规定,如应在某个学科竞赛中取得相应的名次。高校确定保送生时,有不同的选拔办法,一般是笔试和面试,区别只是时间和内容。高校进行保送生操作的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十一月到第二年四月,待审批手续办过,保送生会成为第一批被高校录取的考生。
自主招生
教育部的一种使高校获得更多招生自主权的尝试,考生参加高校的选拔考试,通过后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同时考生必须参加高考,如果高考分数达到高校的要求,即可被录取。高校对自主招生资格生的优惠政策各不相同,但至少可以给考生上一道保险,不至于因为高考中的小失误而与高校擦肩而过。高校进行自主选拔的时间一般和保送生同期进行。
特长生
分为体育特长生和艺术特长生。顾名思义,这是一些在体育或艺术方面有特长的考生,高校可以降分录取,但教育部对此同样有严格的规定。
定向生
高校为某些单位培养的学生,一般单位会支付学生在校期间的部分费用,学生毕业后需要到该单位工作一定年限。定向生一般会同批录取,但也有可能提前录取,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应注意看该专业是否有“定向”字样。
预科生
预科指进入普通本、专科学习之前的预备期,种类主要有少数民族预科、文体特长生预科等,学制通常为一年或者两年。预科的招生计划会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提供的《报考指南》上公布。
刊登于2006年高考版7、8合刊
对口招生
高校按科类对口招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三类中等职业学校相近、相关科类的应届毕业生,学历层次也是本科和专科。考生同样要参加高考,毕业后跟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样有国家统一印制的大学文凭。
招生主管部门
招生和录取工作是按省(市、自治区)展开的,招生主管部门负责整个工作的统筹安排。招生主管部门在各省(市、自治区)有不同的称谓,比如省(市)招生办、招生考试院等。
招生计划
各高等院校向教育部申报的本年度招生计划,同时报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备案。在录取时,招生计划还可以局部调整。招生计划由招生主管部门通过本省的《报考指南》等官方渠道向考生公布,包括招生院校和该校招生的专业及人数。
补报志愿
补报志愿是指在某个批次结束以后,招生主管部门对没有完成的招生计划进行统计,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公告,同时组织该批次落榜的考生就这些计划再次填报志愿。
专业志愿
简称专业,是考生进入大学后攻读的方向。每个高校志愿下可以填报多个专业志愿,考生选择的第一个专业称第一专业志愿,第二个称第二专业志愿,以此类推。给考生分配专业的原则由高校自行决定,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专业分数级差和分数优先。
定向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