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安典故

(2010-04-13 19:26:59)
标签:

文化

http://www.artca.cn/pic/nopic.jpg

《遁甲开山图》曰;骊山之西川中有阜名曰;风凉原,亦雍州之福地,即砚山之阴也。《水经注》曰;狗枷川水有二原,西川水出砚山之研磐谷(今扯袍峪),与苦谷二水合,而东北流经风凉原。《魏书-地形表》曰;山北县有;风凉原,苦谷。风凉原位于西安市东南,白鹿原,少陵原之间。浐河上游两大支流库峪河,汤峪河中间。呈东南----西北走向,距西安沿浐河逆上约五十华里,其范围南起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和史家寨乡,北至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和魏寨乡大部分地域。浐河川古称嘉川,与御宿川,古樊川合称黄辅三川(《三辅黄图》、《类编长安志》)。简型的川原地貌,物产咸宜,历来为京畿之地,历史久远,人文深厚。 

(一)    历史久远的风凉原 

风凉原,地处两谷(库峪,汤峪两峪。库峪原名,苦谷。几经风雨,改今名库峪。汤峪原名石门谷,今名汤峪)出口处,冷风常沿谷而出,夏季亦凉风息息,故名风凉原。又因风凉原中心距长安区引镇,鸣犊镇,魏寨乡三地均八里名曰八里原。《长安县地名志》上载又名小儿原,究原因是闻有小儿啼哭之声,就地掘之有小儿骨。(笔者以为这一命名原由;风凉原,比之白鹿、少陵二原,小之又小之故。而名为小儿原)。风凉原也是西安古城周围,唯一一个原顶上,无人居住的土原足见其小,故有小儿原一说。关于风凉原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久远的传说故事,老人们讲;风凉原本是一条黑龙,乘黑夜出秦岭,沿汤峪河驭水而下,准备降祸古长安城,行到此处发困,就上岸想休息一会儿,谁知睡着了,到天明后无处藏身,摇身一变为风凉原。 

风凉原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到上古新石器时期,在风凉原首嘴头遗址(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嘴头村),已发掘考证有新石器时期人类遗址。西周时,周室封卿士采食之邑于风凉原畔缑地,古缑国遗址(今鸣犊镇候坪村,为其故址)。秦时古狗家堡,又名狗枷川,《水经注》宋《长安志》有载。(风凉原,库峪河之间。今西安市蓝田县史家寨乡敬家村,龚家村。《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二零零零年版本所载和实际地名不符,笔者曾亲至实地走访)。 
汉文帝时,封窦皇后兄长窦长君为彭城郡守,其地紧邻古缑国故址,筑城为守,汉景帝时又封窦长君之子窦彭祖为南皮侯,其卒后葬于此地,当地人称为彭祖冢,古墓祠遗迹今仍依稀可寻(西安市长安区魏寨乡彭村。此地与白鹿原畔汉苏武故里---将军庙村隔河相望)。人们传说西汉末刘秀走南阳时,天降大雪,误走“贵人岔”又名“鬼神岔”(今西安市蓝田县焦岱镇和汤峪镇之间),走入石门谷(今汤峪),在谷内睡了一夜,有刘秀窑一孔。故址今汤峪湖(原汤峪水库)向谷内约一公里,至今刘秀庙的旧石桥犹存。 

汤峪,古称石门谷。是古长安通往巴蜀的重要关隘。唐时,玄宗皇帝大兴土木,开发建设汤峪温泉,亲封汤峪温泉为“凤泉汤”,“大兴汤院”(今蓝田县汤峪镇温泉),“天下第一汤”。玄宗皇帝多有临幸凤泉汤,使得汤峪温泉更加名扬天下,引得多少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登临颂咏,代有佳吟。“蓝田八景”中有“石门汤泉”,足见汤峪的历史渊源之久,四时风物之秀美。唐乾宁二年(公元八百九十五年(895),昭宗皇帝避兵乱,率文武百官及士民约十万之众,先驻于义谷(今大峪),后移驾于石门谷---石门关(今汤峪镇)。五十多天后,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出关救驾,才得以重返回长安城(事见《旧唐书》、《资治通鉴》)。 
唐大文学家韩愈之侄孙----八仙之一----韩湘子的外家(舅家),在今汤峪镇石门村,村中湘子庙(风凉原北坡),历经风雨,至今犹存。 
建于唐末庵坡庙,风凉原北坡,又名;救苦寺。今长安区魏寨乡长沟村。此说有待进一步考证,长沟村过去人们称长乐寨,传说与唐代长乐公主有关。该村现有古树一株,树龄约五百年以上。此地人们传称黄花山。传说商、周交兵之时,闻太师在此处,收辛张邓陶四将。《封神演义》第四十二回有;闻太师黄花山收四将一说。传说久远,令听者难辨真伪。此庙名称令人颇议,庙者;道家之所。庵者;佛家尼居之处。此庙即庵又庙,三教共居,三圣并立。最后一次复修约清代雍正年间,此庙历经兴废,如今在各位尼师和大德的努力下,已兴修一新,耸立在风凉原畔,今名救苦寺。登临此地,东仰白鹿原四季佳景,下俯汤,岱交汇晨雾暮烟(汤峪水,岱峪水交汇其右前方),南望秦岭石门汤泉,北眺古城于日下,几声木鱼,几曲佛号,清静之极,所有的烦恼愁忧,尽抛于脑后,令人举足难移。 
五代时大将史彦超(民间演说为;史建瑭)曾驻兵于风凉原南坡史家寨(故址今西安市蓝田县史家寨乡史家寨村),与少陵原畔高行周驻兵处(故址今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高家寨子村)隔库峪河相望。人们传说高行周,史建瑭两员大将在古苟家川(见前文;狗枷堡,狗枷川,又名苟家滩)演义了一场五代史上最为精彩的一战“五龙二虎会彦章”,最终以大将王彦章被困,自刎而死,葬于风凉原上(长安区魏寨乡蚕姑沟村原顶端)。其墓丘在上世纪已削为平地了,故址仍有迹可寻。 
风凉原畔的古迹遗址中有三处令人们称道;位于风凉原首的东岳庙(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嘴头村),风凉原中段南坡顶上的真武庙---宝丰寺(西安市蓝田县史家寨乡柿园子村),北坡原畔的古太平堡(西安市长安区魏寨乡崔家街村),真武庙和古太平堡两址可东西直线相望。此三处古迹建造年代约在宋、金之季,与当时立寨建庙,以壮军威有关(《类编长安志》有载)。 
风凉原北坡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关帝庙古迹(今西安市长安区魏寨乡老凹庄村西首),至今犹存。 
至于清代末年,社会大动荡,当地人为了保护家园,抵御兵乱,在风凉原上筑墙修寨,其故寨墙遗迹,时至今日,在风凉原首仍能依稀可见。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防止日寇的狂轰烂炸,西安城中许多学校等相关人士转移,分散在汤峪镇和魏寨镇等许多地方。并在汤峪建造民众,军人,妇女三池以供沐浴。当时魏寨镇有西安小南关之称,魏寨小学为西安市北大街小学(西安市北大街小学师生全部搬迁于此)。建国后国家又在汤峪镇建起疗养院,并大力开发和利用汤峪温泉,为民造福。 

近年来汤峪镇、魏寨、史家寨、鸣犊镇,在风凉原畔与时换新颜,令人咏赞。 
(二)汉彭祖故里 

汉文帝元年(公元前一百七十九年179),立窦姬为皇后,封窦皇后兄长窦长君为彭城郡守,其故地紧邻周朝初年所封古缑国(故址今长安区鸣犊镇候坪村),筑城为守,为彭村之始(西安市长安区魏寨乡彭村)。当此之时,汉朝初平诸吕之乱,绛侯周亚夫,将军灌婴等汉室众臣怕诸窦氏重复诸吕之辙,选年长有节之士与诸窦居行并起,窦长君兄弟久而习之礼节,以谦和退让行事,不敢以尊贵而骄人。 
汉景帝即位,封窦长君之子窦彭祖为南皮侯,世居于此地。由于当时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而行之,其卒后葬于此地,其墓当地人称彭祖冢。从孝景帝元年南皮侯窦彭祖封侯始,共历三代(第一代南皮侯彭祖享封二十一年卒、第二代夷侯良享封五年卒、第三代侯桑林享封十八年),四十四年。从汉景帝元年(公元前一百五十六年156)至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一百一十二年112)而侯爵免。 
彭村之名沿用至今者已越两千年之久,而今汉南皮侯彭祖古墓古祠遗迹,仍依稀可见(西安市长安区魏寨乡彭村,然此彭祖,并非人们平日所讲;寿逾八百之彭祖,《史记》、《汉书》、《神仙传》等书有载。此地与白鹿原畔汉苏武故里---将军庙村隔河相望),其墓后八里原段,人们又称;九龙山,其故迹上原有白衣玄君寺一座三间,其建造年代,众说纷纭,火毁于清代同、光年间的社会大动荡中,历经风雨,几经迁移修建,最终又建在故址上,重建时人们发现有九条龙骨各自盘成一体,所以称九龙山。 
在该村中,至今仍流传者关于彭祖的传说故事,令听者感动不已。近几年越来越多外地游子、有识之士,流览故迹,九龙山祈福,登临此地,不住感慨,苍海桑田光荫已越两千年矣。 

(三)传说的古战场----苟家滩

苟家滩,秦时古狗家堡,又名狗枷川,又称苟家川和苟家滩(《水经注》,宋《长安志》有载)。风凉原与库峪河之间地带。今西安市蓝田县史家寨乡敬家村,龚家村附近一带。在当地民间留传着古苟家滩大战的故事;话说五代时大将史彦超(民间演说为;史建瑭)曾驻兵于风凉原南坡史家寨(故址今西安市蓝田县史家寨乡史家寨村),与少陵原畔高行周驻兵处(故址今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高家寨子村)隔库峪河相望。人们传说高行周,史建瑭两员大将在古苟家滩上演义了一场五代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幕“五龙二虎会彦章”。唐朝末年天下混乱,群雄并起,梁将王彦章英勇善战,人称“王铁枪”,杀得群雄闻风丧胆,无人敢挡,驻军于古长安城东门外浐河岸边。高行周,史建瑭二将商议;由史建瑭领兵在史家寨和刘家桥(今蓝田县史家寨乡左近)一带原谷中设伏兵,高行周出战一路佯败,将王彦章诱入伏击圈内,然后擒住,使其投降。第二天,红日初升,高行周领兵出战,一路上边战边走,直到日落西山,才将王彦章诱至苟家滩前,两将俱皆人困马乏,可王彦章一到此地,抬眼观望周围地形,猛然醒悟,意识到有伏兵,在马上当即大叫;“不好,上了娃娃的当”。想勒马回转为时已晚,当下伏兵四起,身陷重围的王彦章只能奋力拼杀,终于杀开血路,冲出重围,可惜事与愿违,却跑错了路。本来王彦章应沿库峪河顺流而下,方可脱离险境,由于时至傍晚,夜暮已临,路径难辨,加上王彦章人困马乏,慌不择路,结果走错方向,沿库峪河逆流而上,进入绝地,前边无路可走,身后的追兵蜂拥而至,回马再战已力不从心了。面对高、史两将的劝降,王彦章并无一语,下了战马,面向古长安城拜了三拜,长叹一声拔剑自刎而死,其状惨烈,令人肃然起敬。高、史两将,念其英勇,哀其忠烈,将其尸骨葬于风凉原上。从前在西安市蓝田县史家寨乡敬家村村口,立有一碑大书“苟家滩”,其碑首有小字藏头诗一首曰: 
                 王子当年去求仙,
                 燕(彦)子飞过九重山。
张(章)牙舞爪难沾爪,
死马临阵不回槽。
其每句第一字谐音加上碑文大字为;“王彦章死苟家滩”。惜其碑后来不知所终。王彦章的墓丘(长安区魏寨乡蚕姑沟村原顶端)上世纪中期已削为平地了,故址仍有迹可寻。这个悲壮惨烈的传奇故事,至今风凉原畔的人们依旧传颂,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传统历史剧《苟家滩》和《五龙二虎斗彦章》,在许多剧种中都有演出和流传。特别是秦腔演出更加精彩,每当此剧在风凉原两畔演出时,引得观众们不胜唏吁,哀叹。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传说着苟家滩,传说着王彦章,传说着忠烈,传说着英雄的悲壮,传说着历史的苍桑。

(四)东岳庙、真武庙、太平堡

东岳庙的建庙时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地有“庙随原而建”的故事传说;风凉原是一条黑龙,乘黑夜出秦岭,沿汤峪河驭水而下,准备降祸古长安城,行到此处发困,就上岸想休息一会儿,谁知睡着了,到天明后无处藏身,摇身一变为风凉原,人们早上起来发现此原感到奇怪,土地公公将此事原诿告知大家,并让大家在龙首建庙一座东岳庙,依靠东岳大帝的神威,将这条黑龙牢牢镇住,这座庙就是东岳庙。人们认为风凉原顶为龙脊背无人居住。这只是人们一种传说而已。昔日的东岳庙,古柏苍松四时常青,殿宇楼阁雕梁画栋,有东岳大帝殿,十殿阎君殿,钟鼓二楼,四大天王,面目狰狞,法像森严令人望畏之。上世纪中期,修建鸣犊粮库时,大肆毁坏,致使许多古碑堙埋于粮库地基之下,难以再出。如今在许多善男信女的努力下,已在故址旁又修起了东岳庙,近年来已有道士居之。在多方的努力下,几块散遗的古碑,已重新收回到东岳庙,笔者曾走访此处,观看古碑为明朝中期(有明成化年,嘉靖年),重修庙内殿宇楼阁记事碑。有老者告知;有一块最著名的记事碑,就在粮库地基下难以出之,言罢不住叹息。从这些碑文上可看出东岳庙建庙时间,应在约宋、元之间。站在东岳庙前,西望、库峪河缓缓而过,鸣犊镇楼舍毗接,少陵原四时佳景。北俯库峪河,汤峪河汇集眼底,形成浐河水向北悄然于天际,时隐时现,浐河古川道柳戏清波,鱼游谷香,远眺古城隐隐升烟。东看;白鹿原雄姿四时日出,风物各异,汤峪河畔田连屋舍,鸡犬之声相闻于耳,好一幅田园农趣图。南仰古原之巅,风雨苍桑之迹,当年古城墙遗址隐隐可辨。千古兴亡,百年悲欢,一时登览。每年古历十月初一,是一年一度的东岳庙传统古会,此会一直沿袭至今。每逢会际,城里乡下,四面八方,善男信女,在外游子,都将蜂拥至此,祈福求吉,人山人海,道路为之塞绝,盛况空前,传称为城南佳话。

真武庙---宝丰寺,位于风凉原中段南坡顶上(西安市蓝田县史家寨乡柿园子村)。其修建时间约在宋,金之季(元代《类编长安志》中有风凉原畔真武庙一说)。是一处佛、道共存之地,古建筑群周围原有城墙一周,周长约两千米以上,有南,北两大门,南门上书“宝丰寺”,北门上书“真武庙”,其庙主要由史家寨乡所辖七个村共同经管,自古有“七村八社”庙。昔日,古建筑群辉煌宏阔,雕梁画栋名盛当时。最有名的真武大殿,太白殿,关帝殿,众菩萨殿,尤其太白殿中三十六将军,七十二太尉(玄风),众彩纷呈,令观者驻足,叫绝不已,古戏楼前有七棵大树,每逢古会之时,供七村八社的人们纳凉歇息。古真武庙大部分建筑在上世纪中期拆毁,而今的真武庙现存有清乾隆十一年(公元一七四六年)穿井碑一通,大部分建筑已在故址上逐渐修复。站在真武庙前,前望;库峪河桥上,行人不断,清流荡绿野,牛羊游田间,引镇搂宇尽显,遍升饮烟,左仰库峪口苍翠南山,秦岭云雾似飞胸前,右俯;北逝水直向苟家滩,亮碑寺木鱼佛号,依稀可辩,古寺故地仓海桑田。回看;白鹿原近在眼前,风凉原上碧野肥田,四季风物各有景观,农耕牧种其乐无边。上对蓝天,下踩厚土,历史千年,于人言之,片刻云烟,岂不可叹。每年传统古会三次(春季三月十八,中元节七月十五,下元节十月十五),为其古庙会日,每逢庙会之期,长安、蓝田两地民众,纷纷至者,不绝于道,景况空前。

古太平堡位于长安区魏寨乡崔家街村。在魏寨当地过去人们常讲;魏寨没寨,崔街没街。所谓寨者,崔家街之古太平堡也。为驻兵之所,其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修筑年代众说纷纭,约在宋,金两代之间,筑寨护军之际(笔者听老辈们口传,曾经有人看到关于元代事件记载之文献,今已无存)。古迹建筑颇多,苍松古柏,树龄之古,难以推测。其建筑有佛家---送子菩萨殿、眼光菩萨殿,道家----玉皇殿、关帝殿、瘟神殿、孤魂殿等,儒家-----文昌楼等造像颇多,最有名者当属送子菩萨,关老爷塑像远近闻名。清咸丰三年最后一次复修(原柱顶石上有铭记,该村有老人亲眼鉴证)。清朝末年曾在其上驻“神团”,民国时设过局,并设有炮楼,嘹望台等军用设施。另外此处有“古堡双塔绊古船”之称,太平堡其形状,在八里原上俯望犹如一只两层行船,在其正前方和右侧各有古塔一座。五龙塔从其正前方,太平塔从其右边,牢牢将其拦在八里原畔。太平堡上古建筑遗迹已然无存,五龙塔,太平塔今已在故址已相继耸起。站在太平堡故址上,前见;汤峪河,岱峪河交汇处,时生雾烟,莲荷稻谷,清幽生香,白鹿原畔古仁庵抬眼可及。左看;北逝水,沐峪沟风光无限,绿柳清潭倒影时现,千年河道好似银条白练,平铺胸前。右望;汤峪口隐隐云烟,秦岭诸峰起伏弯延,川原梯田,层层美景尽入眼帘。回仰;古原秀色全收并览,夕阳西下,农人荷锄归来,几声秦腔,救苦寺木鱼钟声,交相掩映,合成一曲夕阳牧归图,无比自在舒爽,令人大有乐不思蜀之念。崔家街村锣鼓传统古调《珍珠倒卷帘》一曲在《长安县志》中有明确记载,此曲至今承传。

(五)石门汤泉

“石门汤泉”乃“蓝田八景”之一。汤峪,古称石门谷。是风凉原与秦岭之间连接地,蓝田县汤峪镇。古代长安通往巴蜀的重要关隘。距西安市沿浐河逆上约40公里,距蓝田县城25公里,西汤、蓝汤公路构成便捷的交通网。其境内秦岭诸峰,雄奇险秀,植被茂盛,山上冬消夏冻的“六月冰洞”堪称自然奇观,汤峪关古栈道历经千年,七十年代还曾流行,现遗址尚存。最有名的当属汤峪温泉,原名“石门汤泉”, 又因此地和眉县的汤峪温泉东西相对,故称东汤峪温泉,也叫东汤峪矿泉,为秦地胜地。关于汤峪温泉的初始利用在《类编长安志》、《旧图经》中载道;唐朝初年,有一位古吴(苏州)的僧人,在大雪天云游至此地,见这块地方雪融不积,便告知当地人;此处必有温泉。当即挖开,果然有热水涌出,于是开始在这里修建汤舍,到后来有白鱼跃出,神女频降之象。唐玄宗皇帝大兴土木,并建造有“玉女,融雪,莲珠,澈玉,濯缨”五池,亲封汤峪温泉为“凤泉汤”,“大兴汤院”(今蓝田县汤峪镇温泉),“天下第一汤”。玄宗皇帝多有临幸凤泉汤,使得汤峪温泉更加名扬天下,引得多少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登临颂咏。唐乾宁二年(公元八百九十五年(895),昭宗皇帝避兵乱,率文武百官及士民约十万之众,先驻于义谷(今大峪),后移驾于石门谷---今汤峪镇。五十多天后,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出关救驾,才得以重返回长安城(事见《旧唐书》、《资治通鉴》)。直到清朝初年这里仍有四座汤池。抗日战争期间,在汤峪镇建造民众,军人,妇女三池以供沐浴。陕西省于一九五三年在此修建----汤峪疗养院,汤泉水温达60°C以上,富含十多种矿物制,浴疗价值极高,民间称为“功德水”,又因春季浴洗更佳又称“桃花水”。
汤峪镇背依秦岭,面向汤峪河川,峰峦叠嶂、谷幽林秀,苍松翠柳,空气清新,恬静无噪,花木锦簇,景色优美。如今的汤峪镇以历史古迹(东峰佛寺,西峰道刹,刘秀洞,古栈道等)与自然景观为依托,逐渐建成了一处有山、有水、有温泉、有湖泊、有沙滩、有古洞、有茂林修竹、有清幽道场,可登攀、可探幽、可沐浴、可荡舟、可垂钓、可观赏、可憩心的自然人文风景区,使得“石门汤泉”更加大放异彩,越来越吸引着更多的各界朋友的观光游览。

历史久远而富有传奇的风凉原,犹如一位历经风霜的岁月老人,时时的向人们诉说着久远的传说,诉说新的奇观,也不断的向人们展视着今日风貌,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风凉儿女奋发向上开拓进取,走上康庄大道,建设美好家园。笑颜初展,欢迎着每位造访者的到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