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切缅怀米文平先生

(2024-07-01 09:34:17)
分类: 大鲜卑山文化

深切缅怀米文平先生

崔越领

http://szb.hlbrdaily.com.cn/html/2016-05/11/content_19797.htm

引子:米文平先生辞世八年了,与后来去世开拓阴山岩画的盖山林一样,“文明社会”居然没有悼念与追思会。08年夏宋亮专程来大兴安岭看岩画,被震撼,问陪同的侯言增:盖山林先生发现了阴山岩画,时任内蒙古给予了副省职务待遇,我兄弟崔越领自费自力发现了更久远的罕见的真正岩画,你们鄂伦春旗有什么奖励?不仅没奖励,我联系北方民大、西北民大、上海古籍出版社、多机构官员、央视大公报几十家媒体为鄂伦春旗在北京召开岩画发布会,竟然是自费。更令天地圣祖先惊异,不久后的2009年4月9日呼伦贝尔市第一首长曹征海先生考察岩画、特批机构给予经费后茶未凉,13日我就被鄂伦春旗公安局非法拘禁了。这两年,投诉到刑部、检察院、督察院,均没有音信。说时代文明,我怎能相信!

令人类遗憾,原发纪念米文平先生的文新闻机构,都将原文网址删除了,是因为迫于嘎仙洞所在地的“鄂伦春藩制旗”黑社会威胁恐吓!而黑社会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威胁恐吓中国民族报社、大同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新闻网、呼伦贝尔报社,甚至于敢威胁恐吓新华社!为何阴威猖,因为灯下黑!四级“纪律”机构保护包庇枉法乱纪不作为。才敢恐吓国家三级媒体,甚至新华社!那一年16年还利诱“岩画学会”,岩画学会长竟然令工作人员来电话训斥:你为何与当地鄂伦春旗搞不好关系,来问要求开除你会员!我说:为了保护岩画遗迹遗址,为了保护嘎仙洞,可以与学会再见。就这样,我被离开了没有岩画学术的岩画学会。今天之后,中华文明屹立于;十方来朝永安宁!力决绝,慑服群阴,还圣地以宁,华人之其因,文明释人类与苍穹!

之所以今天重发此文,呼伦贝尔日报的报道原文,觉得今天之后会慑服群阴,华公、胡公文明开明公允光回归中华。黑社会,天慑服群阴,网伏“监委”灯下黑、刑部黑社会。

不久前,米文平先生逝世了。作为鲜卑文化后学的我,用难以释怀的语言,来缅怀对中华,乃至世界人类学做出功高至伟贡献的米文平先生。

在华夏,乃至世界做出文化多元、无为治世、自由经济、民族融合、社会大同的盛世,被世界史学家标榜的贡献者鲜卑人的起源地确认,是千古之谜的历史公案。

1980年7月30日的傍晚,米文平先生在位于大兴安岭鄂伦春旗旷野中的嘎仙洞石壁上发现了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冥思撰写;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等浩荡不远四千里赴祖庙祭拜、宣读;东作师使念凿地的拜祖《石刻祝文》。因此,诠释了历史上许多存疑,困扰千古的鲜卑人起源是兴安岭尘埃落定;嘎仙洞是鲜卑人祖庙被确认;兴安岭历史上是华夏领土因此被无可争议;厘清兴安岭及东北亚古地理标志与泛兴安岭东北亚区域古先民族属等众多历史迷惑。那时,米文平先生已是知天命之年。从此,工作、生活、为学一向严谨的他,又走向了鲜卑文化深入研究的艰辛路,拾阶而台,付出与收获垒行。

由于历史文化遗迹的原因,裴文中、翦伯赞、宿白等考古、历史学家们先后到呼伦贝尔大地进行田野调查。富集的遗迹经他们考证,学者们也建议呼伦贝尔应该有“文物考古”机构,对地域文化非常负责的领导们赞同,选中学者推荐的米文平先生。他当时是记者,由于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经常随同学者们进行田野考古工作,严谨的工作态度、好学的精神与学者相融。他成了“呼伦贝尔文物站”负责人的不二人选,也是当时唯一的工作人员。那时呼伦贝尔作为边地的地区,历史文化专业人员很少。已是年过半百的他,边勤奋工作,边刻苦学习,自学获得了大学学历。

“天道酬勤,常与善人”。发现嘎仙洞《石刻祝文》,既是机缘,更是他求真精神的考古成果。1979年初,他到哈尔滨参加黑龙江省考古学会。会中,提出“鲜卑发祥地当在嫩江流域的推想”的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书法家游寿先生,与时任呼盟文物站米文平先生详谈此事,有没有大的“石室”?游寿先生怕自己的福建方言口音被误读,特意将“石室”写在米文平的记事本上。按《魏书》载:“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璧而还。”米文平先生认为自古乃至当代,不可能构建如此巨大规模的“石头房子”,分析应该是个山洞。但已知大兴安岭几处山洞的规模都不相符。一天,办公室人讲到鄂伦春旗出差时去嘎仙洞参观的情况时,米文平先生随口说:“那里边还有文字?”后来对此请教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专家,专家说这叫“顿悟”,也就是一种灵感思维。从此,米文平先生踏上了到嘎仙洞寻找鲜卑史记的漫漫之路。历尽艰辛,米文平先生四探大兴安岭鄂伦春旗嘎仙洞,终于于1980年7月30日的下午4时,发现了困扰史学千古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拜祖《石刻祝文》,与《魏书》记载甚相符合,但《魏书》字句有所删改,而石刻才是历史当时的原始档案,对《魏书》起到证实与补史的作用,历史与人文价值无以言表。8月10日新华社发电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并以八种外语向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嘎仙洞《石刻祝文》被列为新中国考古学重大发现之一,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地区第一处。

嘎仙洞《石刻祝文》发现是偶然的,但,其中累积了米文平先生在茫茫学海中与无尽的艰辛田野孜孜以求之必然。

治学严谨,究竟本意。茫茫兴安岭大山深处的嘎仙洞《石刻祝文》,发现时已匿藏于旷野1537年之久,除有极个别字不解其意外,还有两个字迹模糊不清,难以辨识。《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皇家祭祖是有严格的礼仪和祝文轨制。拜祖文明习俗已废止多年,对《祝文》的文体语言知者甚少。为了对历史负责任,米文平先生一心要将《石刻祝文》的原文字弄明白,才能原原本本的昭告于世。经他多方努力,先后请中国古代史、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家张政烺先生,中国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启功先生,契丹民族史、契丹文字专家刘凤翥先生等学者,释义了疑惑语言,按照古仪轨范文将模糊的字迹填补上,《石刻祝文》原貌和原意呈现世人。

尊重当时国家文物局负责人的意见:“不要挖掘,这件事留给后人。”因为,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挖掘时,出现了文物离开封土后,原来彩色的陶俑色泽消失的情况,而当时出土文物的保存技术也不成熟。远古考古还要有地域的地理地质学、生态环境学、人类学的复合型才能进行。在之前为了获得资料进行了初探以后,米文平先生对嘎仙洞的意见是以保护为主,禁止一切的挖掘和现代化建设行为。

然而,又时隔仅仅30年,嘎仙洞《石刻祝文》大多字迹都已模糊,有的甚至脱落,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考证同行,著学等身。从1979年2月与游寿先生因缘起始,米文平先生开始了查阅史籍与呼伦贝尔、大兴安岭田野调查的踏实互证考据之路。他撰写了《拓跋鲜卑先祖石室考》《大兴安岭北部发现鲜卑石室遗址》《鲜卑石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遗址1980年清理简报》《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考释》《鲜卑源流及其族名初探》《拓跋鲜卑的两次南迁考实》《嘎仙洞与鲜卑学发展十年概述》《拓跋鲜卑文化发展述要》《拓跋鲜卑文化发展模式》《鲜卑石室所关诸地理问题》《再论鲜卑石室相关地理问题》《原蒙古语地名与鲜卑历史地理研究》《大鲜卑山研究》。如此多的成果取得,需要遍览群书,踏破铁鞋,可想米文平先生付出的劳作与智慧。“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更青睐艰辛付出与智慧者。

鲜卑学研究以五个里程碑为标志。以典籍、民族人类学研究的为20世纪30年代日本白鸟库吉《东胡民族考》为代表的第一里程碑;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马长寿《乌桓与鲜卑》为代表的第二里程碑;以实证考据研究的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后期宿白《鲜卑遗迹辑录》为标志的第三里程碑;20世纪1980年以米文平发现嘎仙洞《石刻祝文》为标志起始的系列典籍实证互补研究的第四里程碑;21世纪初以崔越领发现嘎仙洞石窟寺遗址及周边大量远古先民生存痕迹、岩画和系列研究成果为代表的第五里程碑。

我能进入鲜卑学的发现与研究,首先,得益于生活与工作在大兴安岭鄂伦春旗,威严、神奇的嘎仙洞与米文平先生为之付出的努力与成果,深深地吸引与激励着我。恰好有台湾著名鲜卑史学者、蒙藏委员会委员兼主任秘书刘学铫先生来嘎仙洞揽胜时的点拨。其次,已入不惑之年的我,被从大山走出的鲜卑人建立了十数个王朝,文化、理政、经济、社会管理诸多方面做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楷模深深吸引。再次,医学专业的职业特征,促使我深究询问,为何如此?

我开始了与大山对话,在莽莽的大山旷野中穿越森林、湿地、河流,进行探寻先祖痕迹的苦旅。天地祖先青睐,发现了嘎仙洞冰川遗迹、石窟寺遗址、周边大量岩画与古先民生存痕迹。大量的遗迹,懵懂的山人不知其所以然,多方打听米文平老师的居所,欲向其求教。才知,在古来稀之年的米文平老师夫妇被二女儿接到美国颐养天年。

但他笔耕不辍,1900多万字的《鲜卑史研究》付梓出版,为他的鲜卑学研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书中《后记》里的首言满满的是感谢!尤其是感谢时任呼伦贝尔文联主席乌热尔图先生热心提出此事,并促其实现。

我的嘎仙洞石窟寺的发现与研究,证明了鲜卑人文化的多元与兼容;大兴安岭遍布多样性冰川遗迹的发现,证明是统一大冰盖,这里与美洲冰川陆地相连,先民可以迁徙;大兴安岭广泛区域几十处以线条绘制为技法的旧石器时代岩画的发现与研究,证明这里适宜人居,并且是人类文明起源地之一。虽然十年来自费自力,能与大山对话,与祖先民进行文化交流,仰仗的就是米文平先生的先学与教,是我的楷模。走的是先生追求人类文明之路,辛苦在身,欣慰于心。

2009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米文平老师因思念魂牵梦萦的嘎仙洞,耄耋之年,放弃在美国舒适的养老生活,毅然回国,唯一的目的是——嘎仙洞。

我于2009年8月26日,带儿子崔恩博赴北京拜望米文平先生,这对于孩子既是学习文化课的机会,更是人生的教育课。当我拿出准备好的图片资料和提出的“推出‘大鲜卑山文化’理念的建议”的稿子。米文平老师对好多图片都无表情,当看到嘎仙洞图片时,冲动地站立起来,呼喊:“嘎仙洞,给我取钱,去看。”米老的夫人张淑清阿姨向我说:“老米回国后患了阿尔茨海默病,行动不便,对许多事情已经失认。就是惦记嘎仙洞,要不是因为病早就去了。整个晚年,就是为了嘎仙洞这一件事,整理资料,写作,想念。”阿姨是米老晚年时做学问的助手,也是文稿的第一位读者,熟知鲜卑文化。听了我的介绍后说,喜爱这件事情是好事,就是辛苦,难得的是能够坚持,一些事情要靠自己安慰自己。

不久,米老开始了卧床。那一年,米老已是82岁高龄,77岁的老伴侍弄床旁,嘘寒温暖,相濡以沫,唠叨嘎仙洞、鲜卑文化,唤回记忆。耐寂八年,无怨无悔。

由于米老在大兴安岭鄂伦春旗的嘎仙洞发现了北魏《石刻祝文》,嘎仙洞遗址被国家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确认了嘎仙洞是鲜卑人祖庙,兴安岭是鲜卑等诸多古先民的发祥地,久远了人类文明史,指明了走出大山的先祖后裔回到祖庙拜祭之路,令人们寻找到了心灵回归之所。鲜卑人无我的胸襟,实施了彻底融入被统治汉民的民族改革政策,经千余年的迁徙繁衍,华人身上不可否认流淌着鲜卑血脉,保有嘎仙洞基因。嘎仙洞斐誉于世界,这一地区令人们心之向往,内蒙古的鄂伦春旗,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等地区,纷纷以“鲜卑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名片,“打造”文化园区,广为宣传,受益匪浅;有的企业将自己的名字修改,冠以“鲜卑”,企望祥瑞;有人融入到了鲜卑文化行列,宣扬收益。

米老在晚年时,时常唠叨的愿望是:在自己离世后,骨灰安葬在大鲜卑山,与嘎仙洞相伴。米老的英魂,一定会与神奇的嘎仙洞永存。

我在嘎仙洞接待从云冈到嘎仙洞的朝圣学者,在交流鲜卑文化和岩画等遗迹时,听我介绍米文平先生的艰辛发现与研究后,学者提出:你们这些在大兴安岭林海爬山涉水的发现,并潜心研究是用生命换来的,诠释着文明真谛,这种贡献文字无法表颂,只能用塑像来昭显功德,让后人不会忘记。应该在嘎仙洞山前,为米文平先生塑像,只有他能与之相配。

尊敬文化本质是尊重文化人。

我能契入鲜卑文化,得益于米文平老师,虽然未能施行敬师礼,但,立言,行身,教子,米文平先生是我的老师,以师为模范,行走于世间。

千言万语,表达不了米文平先生对研究鲜卑历史文化作出的贡献。以此拙文,寄托对米老的无限怀念。

1978年裴文中(左三)考察扎赉诺尔遗址

嘎仙洞《石刻祝文》拓片

米文平(右)带着专家学者查看嘎仙洞内的文字

米文平先生简介

米文平,1927年1月19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2016年2月28日卒于北京,享年89周岁。著名的鲜卑学研究专家,呼伦贝尔市考古工作的奠基人,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石刻祝文》的发现者,鲜卑学研究第四里程碑代表人。

1931年因九·一八事变入关躲避战乱,1933年回到满洲国时期的沈阳读小学。1945年又因战乱,只身逃避到扎兰屯,1948年在扎兰屯参加工作,从事小学教育。后在扎兰屯师范学校教历史和汉语,期间在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专科函授学习,1959年毕业后,到呼伦贝尔盟文教局从事函授师范教育,后到呼伦贝尔广播电台做广播教学,又到呼伦贝尔日报副刊做编辑、记者工作。多次深入到呼伦贝尔草原考察游牧文化,到大兴安岭考察游猎民族文化,陪同考古学者到多个古遗址进行考察,撰写出了大量的调研报告。由于其工作严谨,勤于学习,爱好古文化考察。1977年呼伦贝尔成立文物站时,即调到文物站为首任站长。

1978年文物站成立伊始,即邀请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古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古人类学创始人之一裴文中先生到呼伦贝尔进行考察,一起挖掘了辉河口细石器遗址,一并考察扎赉诺尔煤矿旧石器遗址;1984年由米文平、赵越等同志的试掘哈克遗址;论证了黑山头古城遗址是辽代古城遗址。

尤其是1980年7月30日在鄂伦春旗嘎仙洞发现的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拜祖《石刻祝文》,为鲜卑人找到了老家。起到了证史、补史价值,破解了史学界鲜卑人旧墟石室“千古之谜”,解决了鲜卑人发祥、古地理、古疆域等一系列历史疑难问题。嘎仙洞遗址是中国最北的史迹典籍档案,因此,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呼伦贝尔的第一处。

撰写了《拓跋鲜卑先祖石室考》《大兴安岭北部发现鲜卑石室遗址》《鲜卑石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遗址1980年清理简报》《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考释》《鲜卑源流及其族名初探》《拓跋鲜卑的两次南迁考实》《嘎仙洞与鲜卑学发展十年概述》《拓跋鲜卑文化发展述要》《拓跋鲜卑文化发展模式》《鲜卑石室所关诸地理问题》《再论鲜卑石室相关地理问题》《原蒙古语地名与鲜卑历史地理研究》《大鲜卑山研究》《辽代边防城考》等论文、报告。

正如著名考古学家佟柱臣先生作序所言:“米文平教授是鲜卑史研究专家,为积学之士,造诣很深。”米文平先生在美国颐养的古来稀之年,笔耕不辍,撰写整理《鲜卑史研究》,并付梓出版。既是他为鲜卑学研究画上恢弘句号,又为学界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更是后来人开启鲜卑学的“钥匙”。

1997年米文平先生退休,辛勤的25年,奠定了呼伦贝尔文物、考古工作的坚实基础。尤其是因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的发现,为呼伦贝尔,乃至于与之有关联的大兴安岭诸多地区奉献了绚丽的“文化名片”。

作者简介

崔越领,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岩画学会理事、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会员、阴山岩画研究所研究员。十多年来,自费自力从事鲜卑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发现了大兴安岭主山脉第四纪冰川遗迹、嘎仙洞石窟寺遗址、大兴安岭岩画,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学界认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