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方智慧下的生命时空和汉语写作(之四)

(2010-06-23 00:07:05)
标签:

文化

分类: 个人作品

四、汉字解构与生命还原

 

然而,对“汉字”本身承载的生命空间、文化空间是需要去蔽的方式达到呈现的目的的,这反映在任洪渊具体的实践中就成为了一种“文人后现代”式的解构与还原——诗与诗学合集《女娲的语言》无疑是充分表达任洪渊解构与还原写作策略的一次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诗人妄图以诗的形式回归语言进而回归生命、追寻本质的一次解构和还原。在合集的序言《找回女娲的语言——一个诗人的哲学导言》中,任洪渊曾言:

让语言随生命还原:还原在第一次命名第一次形容第一次推动中。

给名词第一次命名。……给动词第一动力。……还原形容词的第一形容

但这种还原的目的是通过解构的方式予以完成的。在《没有一个汉字——抛进行星椭圆的轨道》一诗中,诗人曾写过这样的句子:

我从不把一个汉字

抛进  行星椭圆的轨道

        寻找人的失落

 

在遥远的梦中  蝶化

一个古汉字

咬穿了天空也咬穿了坟墓

飞出  轻轻扑落地球

扇着文字

    旋转

在另一种时间

在另一种空间

我的每一个汉字  互相吸引着

            拒绝牛顿定律

这里,诗人无疑是通过“俑”和“蛹”的同音、形近的特点,将代表死亡和新生的两种象征以真正的二元对立方式排列在一起。但无论对于“俑”和“蛹”以及在实指上的“生与死”,都可以以新生和重生的方式达到“在遥远的梦中  蝶化”的事实,于是,“一个古汉字/咬穿了天空也咬穿了坟墓”也就在隐喻和象征的过程中,达到了解构乃至还原的目的——“语言(尤其是汉语)运动的轨迹才呈现生命的疆界。”[12]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势必为汉字、汉语言本身蕴涵的巨大潜能而惊叹,因而,“我的每一个汉字  互相吸引着/拒绝牛顿定律”之语句,既是诗人感受到的汉语可以拥有的自由特性,同时,也是汉语本身就具有“天赋的词语自由”之特性;是以,“为了叫出自己的汉语世界”、“创造怎样的今天,也就重建怎样的传统”[13]不但是一次立于新千年历史语境下对母语的一次深情呼唤,而且,也无疑是诗人期待释放母语蕴涵一切潜能的一次诗意历程。这是试图超越现代汉语文言与白话对立的一次解构,而其还原也同样在近似“俑”和“蛹”之隐喻的过程中,期待在语言创造与变革中寻找现代文化的再生空间。

但在任洪渊的解构与还原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汉字”在诗人那里永恒的生命意义,以及解构和还原虽然是要呈现生命意义但对于汉字本身却具有的矛盾状态下的情怀。以常常出现在任洪渊诗歌中的“圆”的意象为例:并非是椭圆轨道的“圆”当然具有自身的界限以及张力下的内敛倾向,所以,当诗人在《没有一个汉字——抛进行星椭圆的轨道》中写下“我从不把一个汉字/抛进  行星椭圆的轨道/寻找人的失落”的句子时,他的态度无疑是拒绝汉字陷入一种被解构命运的界限或曰汉字本身就蕴含着永恒的不必阐释的意义和价值的。在组诗《汉字,2000》之《文字一个接一个——灿烂成智慧的黑洞》中,任洪渊是这样表述他的“圆”的——

当王维把一轮  落日

升到最圆的时候

长河再也长不出这个 

黎明再也高不过这个 

 

我的太阳能撞破这个圆吗

我的黄河能涌过这个圆吗

文字  一个接一个

灿烂成智慧的黑洞

“黑洞”在天文学意义上是一个任何事物在那里都难以逃脱、吸引力极强的天体,诗人在这里借助这一意象以及不断发出质问,当然就在于王维笔下的“圆”(其文字表述自然是“太阳”)也同样具有凝聚的力量,或许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撞破”这个“圆”,所以,我们也就无法对文字进行有效的阐述,因而,只能静待它们变成圆形的、单向进入同时又是含义丰富的“黑洞”;而《月亮——一个不能解构的圆》也同样以

可惜没有一颗星的速度

能够飞进李白的天空

他的每一轮  明月

  旧圆

 

纵使太阳燃烧成  黑洞

月月年年

照旧  石头的月亮碎不了文字的月亮

半缺的上弦补圆了未破的下弦

的叙述,说明了具体词语“月亮”是“一个不能解构的/圆”。

至此,在论述任洪渊诗歌语言特质以及语言观念的过程中,我们无疑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出:所谓任洪渊的另类之语言观和语言使用,都是站立于当下“文人后现代”立场上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语言的一次追寻,而由此投射出来的诗人语言、文化的自救观念也无疑是十分清楚的。但需要指出的是:任洪渊的语言指向关键还在于一种解构与还原之后的文化重建之理想,这当然是中国式的同时也是“文人后现代”区别于西方“后现代”的显著特征之一;同时,在论述中,我们也同样可以发现,无论是哪种语言书写,任洪渊总是将其指向了与文化和传统具有等同地位的“生命”主题,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导向下一研讨空间以及其本身可以代表当代诗歌一种走向的重要前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