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庙(下)

标签:
杂谈2023生活记录梅里古镇泰伯庙20230611 |
分类: 吾思故吾在 |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今无锡梅村伯渎河畔,是为纪念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后经历代修建,泰伯庙形成一组群体建筑,庄严辉煌。现存泰伯庙为明清建筑群,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牌北为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棂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房,东西各九间。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泰伯庙是江南人文始祖吴泰伯、展示吴文化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和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






棂星门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门三券,面阔三间,由六根青石柱加青石护墙组成,石柱高6米,柱上有盘龙、仙鹤、云海等雕饰,规制严整,古朴肃穆。
“至德殿”为泰伯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19.5米),进深八界(13.25米),整幢大殿立楠木柱十四根,石柱24根。大殿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后屡有修缮,气势宏伟。大殿现存历代修庙碑记十三块,其中王鏊《重修泰伯庙记》、钱荣《泰伯庙赡田记》为泰伯庙留存最早的两块明代碑刻。殿内高悬赵朴初所书“至德高风”匾额,殿中泰伯像由泥塑大师柳家奎历时两年,于1985年塑制而成。像高4.5米,头戴冕旒,手捧玉圭,身穿玄衣纁裳,为商周古帝王服饰,衣上饰有十二章纹,脚穿赤舄(xi
音同戏),神态肃穆,再现了泰伯让贤与开辟江南的博大胸怀。
看到“进深八界”,以界为进深的单位有点不懂,查了一下,得知“江南建筑相邻两桁之水平距离谓之界,即宋代的一椽架。界可作为计算进深的单位,房屋的进深由界的多少及宽度来决定。一般房屋进深为四界、五界、六界,厅堂多为六界、七界,殿堂八界。






“三让高踪”,乾隆爷的亲笔御题。
泰伯庙中除了以上这些建筑还有其他的一些佛教,道教,关帝殿等建筑和塑像,感觉和泰伯庙放在一起有些不伦不类,所以草草地看了一下,也没有认真拍照。这里是从泰伯庙后门出来后拍到的孕吴桥和几棵荆树。
“荆树”,就是“负荆请罪”当中的荆树荆条,可能以前也看到过,但开花的荆树肯定是第一次注意到。细长条的枝干上缀有淡紫色的小花,而且,小花的香味非常好闻。
“泰伯渎纪念碑”
,碑上是赵孟頫的《夜泊伯渎》:“秋满梁溪伯渎川,尽人游处独悠然。平墟境里寻吴事,梅里河边载酒船。桥畔柳摇灯影乱,河心波漾月光悬。晓来莫遣催归棹,爱听渔歌处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