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
蒙克
《呐喊》
《呐喊》作品共有四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创作于1893年,为蛋清木板画(Temperaon
Board);绘于1893年的第二个版本为彩蜡木板画(Crayon);以蛋彩和油彩绘于木板上的第三个版本,为彩粉木板画,创作于1895年;第四个版本为蛋清木板油画。
《呐喊》蛋彩画纸本作品,藏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83.5x66cm);《呐喊》蛋彩画、油画、粉彩、纸本作品,藏于挪威国家画廊(91x73.5cm);创作于1910年第四个版本,以及创作于1895年的第三版,被彼得·奥尔森收藏。
《呐喊》画面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第一版收藏于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第二版,是作者为第一个版本做的底稿,由蒙克博物馆收藏;第三版,是留有原配画框的一件作品,画框由蒙克手绘油漆,背面题有蒙克在1892年写的一首诗。背景中的两个人像,其中有一人俯身在栏杆上面向远处的城市风景,这和其它三个版本的形态不一样。第四个版本收藏在蒙克博物馆。
《呐喊》画作,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在该幅画作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人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蒙克把极端的孤独和绝望之情,艺术地呈现于人们面前,有声有色,天人合一。“天空犹如滚动着的血与火,令人震惊和恐怖”,似乎整个天空都在流血、燃烧,目守苍穹,潸然泪下。该幅画作,成功地表达了蒙克自身的体验和他所承受生活中的痛苦与磨难,以致对时代的一些敌意,对自我内在的软弱与现代社会理性、科学取向不相匹配的抗争,表达了他的绝望与舒缓之道。该作品中的人物,有一个特殊的寄托,表现一种特定心理和思维状态,所以作者创造的人物,不是现实的原貌。“蒙克描写现实中那种充满了情感内涵的、富有鲜活生命力的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蒙克尽心竭力地构思、分析推敲,追求作品的表现特色。蒙克也正是“通过创作,才打开了他自己幽闭着的冰封般的情感通道,在不自觉中,泄露了他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使内心沉积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宣泄。从绘画作品整体分析,蒙克由具体的、真实的描绘转向整体的、主观的、情感的把握,描述了他自己观点中的生、死、爱、苦。该作品表现的中心,是内在的情感,是心灵的呼唤,是生命的呐喊,是灵魂的印象,讴歌生命与现实的顽强抗争。
(西班牙) 毕加索
《哭泣的女人》
《哭泣的女人》(英:The Weeping Woman,法:Femme en
pleurs),是巴勃罗·毕加索于1937年10月26日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
。自1987年以来,该作品保存于英国伦敦的泰特美术馆。
该作品画面上是一张看上去杂乱无章的面孔,眼睛、鼻子、嘴唇完全错位摆放,面部轮廓结构也全被扭曲、切割得支离破碎
。作品表现了底层社会人们肝肠寸断、痛苦无助的景象。该作是毕加索融合了立体主义与超现实风格的代表作。这个《哭泣的女人》人物原型名叫朵拉.玛尔的女子,一位来自南斯拉夫的颇有成就的摄影艺术家。1936年,她在将近30岁的年纪邂逅55岁的大师毕加索,此后至1946年近十年的时光里,她是大师最钟爱的情人,而朵拉·玛尔在毕加索另结新欢后变得精神异常,常不能自抑地大哭,她哭泣的模样就是《哭泣的女人》中人物形象的原型。
(俄国) 康定斯基
《即兴之作26)
康定斯基是西方抽象派绘画的开拓者,画面上并不表现具体事物,只是色彩和线条的组合,就像有些音乐作品并不表现具体内容,只是表达作者和一种思想感情一样。
非常喜欢康定斯基的画,感觉他的画中有旋律与节奏的律动,贴一个链接 康定斯基作品欣赏
(法国) 杜尚
《L、H、O、O、Q》
1919年,杜尚用铅笔给自己临摹的《蒙娜丽莎》加上了式样不同的抄小胡子,并命名《LHOOQ》,于是“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成了西方绘画史上的名作。
马塞尔·杜尚,他是一位法国艺术家,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是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这一对待“经典名作”的态度立刻遭到了传统艺术卫道士们的大力抨击。然而,杜尚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大师”的作品?如果我们永远把“道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都会受到“高贵”的奴役。

(西班牙) 达利
《记忆的永恒》
《记忆的永恒》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于1931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现藏于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
《记忆的永恒》以袖珍面的技法,描绘了一个死寂般宁静的旷野。平静如镜的海、一马平川的沙滩、荒凉的海岸,以及一个不可能在这个环境中出现的方形台座、一块板、一棵树。面面突出表现了像软饼似的三块钟表和一块没有变形的红色钟表,上面爬满了黑色蚂蚁,方台上一块软表上还歇着一只苍蝇。
和所有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一样,达利在创作这幅画时也受到了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的影响。根据达利的说法,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自己梦中的每一个意念都是自己不能选择的,画家则负责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达利专门前去精神病院了解病人的意识。在达利看来,精神病人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人的潜意识世界最真诚的反映。1931年8月达利完成了《记忆的永恒》。
不拘一格的现代雕塑
西方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相比,真可谓有天壤之别。它不仅表现在绘画中的许多流派,在雕塑中也有反映,而且打破了雕塑的传统观念,在雕塑语言的运用,雕塑与环境的结合、雕塑与科技的结合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从下面所选的一些作品国可以比较具体地感受到。
(法国) 布朗库西
《吻》
布朗西库是罗马尼亚人,后入法籍,他的雕塑极力追求形体的高度单纯化和抽象化,开西方雕塑一代新风,有“西方现代雕塑”之父的美誉。他的这种风格,在这件具人原始艺术纯朴、单纯的特点的雕塑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西班牙) 达利
《带抽屉的维纳斯》
这件作品与毕加索的《牛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一件经典性的雕塑作品,被极富想象力的达利重新创作成一件不可思议的作品。如同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一样,用写实的手法创造出梦幻般以至荒诞的形象,把想象与真实融合在一起,它对于激发人的想象力具人一定的启示作用。
(法国) 扎特金
《被破坏的鹿特丹市纪念碑》
扎特金的这一作品属于立体派风格。作者采用立体派的造型方法,创造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强烈的艺术震憾力的形象,以控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著名世界名港口城市鹿特丹的野蛮破环。这一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让鹿特丹人民不忘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讲究实用和美观相统一的现代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或称“工业艺术设计”)是20世纪初日益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它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产品的艺术设计,以讲究产品的实用和美观相统一的工业产品设计在20世纪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实现了艺术与经济,艺术与科技的新的结合。
(德国) 马塞尔·布鲁尔
《华西里钢管椅》
据说马塞尔非常喜欢骑自行车,平常都是骑着经典的阿德勒自行车,穿梭在校园中。
骑着骑着,他就获得了设计家具的灵感——「如果金属钢管可以弯曲成车把,那也可以弯成家具吧?」
于是他从自行车平凡的「管状车把」和「流线型骨架」中,得到了灵感。他将强悍但轻巧的镀镍管钢,塑成椅子的框架结构,设计出了历史上第一张以钢管制作的椅子。
为了纪念他的老师,名画家、美术理论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故而取名为“瓦西里椅”(Wassily
Chair)。
瓦西里椅最早生产于 1925 年生产,整体尺寸 79×79×79 厘米,座面最大高度 42
厘米。
骨架采用镀镍管钢,后来改为镀铬钢管;背靠与座面采用皮革、帆布材料。
这把椅子的外形相当简洁,在我们现代人的审美看来,裸露的螺栓、琐碎的帆布条还有复杂的连接结构,第一眼看感觉过于粗陋。但你仔细看,能发现它直线运用完美;而钢管材料,让它即使采用圆角的光滑过度,但仍不能消除方形棱边的限定。
这种直线、方体形式,是当时立体派所推崇的形式;而交叉的平面构图则是风格派的惯用手法;完全暴露的骨架则是架构主义的特征。
也就是说,这把椅子的外观融合了 3 种流派的设计特点。
所以,瓦西里椅从设计之初就广受赞誉。它集聚了众多艺术流派的理念,成为了诸多艺术风格语义的示范。
(㺯国) 小沙里宁
《花托式系列椅》
这是一套极富创意的,既舒适又美观,还能自身保持整体的有机统一性(这就是“有机家具设计”),并能给环境增色添彩的优秀的系列椅设计。椅子的造型是花托式。又称“郁金香"椅,色彩鲜明而又单纯。由于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人体工学,座椅不仅造型美观,而且舒适,被称为世界上最舒服的椅子之一,至今仍然十分畅销。设计者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师与家具设计师小沙里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