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2020-02-06 20:28:30)
标签:

生活记录

美术鉴赏

摘抄

分类: 吾思故吾在
第六课  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

中国画,习惯是指唐宋以来流行的卷轴画,而其渊源则可以追溯到战国秦汉时期。广义的中国画,还应当包括古代帛画、壁画、屏风画等样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主要画科。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主要的美术门类。中国古代没有“中国画”这一名称,它是在20世纪初期,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以后,与之相对应而使用的名称。

传神写照——人物画

中国古代称肖像为“传神”。这一名称标示出中国古代人对肖像画的深刻认识,它要求画家不能只是画出对象的外表特征,而且要深入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在性情。南宋陈郁讲“写形不难,写心惟难”,普天下之人,外貌相似的很多,气质则有根本的不同,而要达到写心的要求,就要求画家有很高的识见,对于表现对象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中国肖像画也称“写真”,与写心是同一意思,就是说要表现出对象的本真性情。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唐) 阎立本 《步辇图》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作品描绘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前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是一幅古代的历史画。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晋武帝司马炎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陈后主叔宝
这两幅选自唐代的《古帝王图卷》,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这是一幅历史人物画创作,旧传为阎立本作,共画了从西汉昭帝到隋炀帝13位帝王形象,加上侍从,共46人,有的画得气宇轩昂,有的卑琐庸碌,表现了各代皇帝不同的政治作为和境遇。从中反映出作者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评价。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作为纪念性的肖像画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行乐图,如清代肖像画家禹之鼎为当时创“神韵”说的诗坛领袖王士禎(渔洋山人)作的肖像画《幽篁坐啸图》,整个画面是参照唐代王维《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诗意创作的,画中的王士禎着古人衣冠,在静夜独坐竹丛中抚琴吟诗,连衣纹画法也用了古人的兰叶描,以此突出王士禎的诗人气质。另一种是留给子孙瞻拜的纪念画,都画成称为“十分面”的正面端坐形象,类似现在的标准像。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五代 南唐)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在人物画发展的高峰时期,画家能够以目识心记的手段表现人物和他的生活环境,达到逼真的地步。默写对提高人物画的表现力有重要的作用。

画史上留传下来的著名默写作品是五代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一说为宋代摹本)。据画史记载,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经常在家中宴集宾客,男女杂糅,不拘礼法。南唐后主李煜想了解他的私生活情况,就派遣画家顾闳中夜间去探访,目识心记,画下了这幅作品。全画由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五个情节组成。

韩熙载是来自北方的大臣,很有政zhi抱负,却受到朝廷的猜忌和倾轧,便以放浪的生活自污、自保,所以我们在画面中看到在欢乐歌舞场合中的韩熙载,总表现出与周围环境不和谐的抑郁寡欢的神情。


咫尺千里——山水画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隋)展子虔(传)《游春图》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认识和欣赏,促成文字创作中的山水诗和绘画创作中的山水画的兴起,到隋唐以后,山水画作为人物背景的地位脱出成为独立的画种。《游春图》是人们公认的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作品。

不同的季节和阴晴雨雪的变化,是大自然的“表情”,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古代画家对季节和气象的变化观察很细腻,留下不少精彩的论述,在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一书中就说到,山川间的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山水的烟岚也有季节的差异:“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同样的山川景物,因季节变化而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一座山会产生出数十百座山的意态:“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画史记载,作者展子虔“善画台阁,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有咫尺千里之趣”,《游春图》中的景物是一种“平远”的取景。古代山水画家把大自然的空间透视关系归纳为“三远”,即平远、高远、深远。《游春图》中包含深远,由此而形成景物的远近层次。画中的春山用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这种画法后来形成青绿山水一派,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装饰性很强。与后来的青绿山水作品相比,《游春图》有勾无皴,显示着早期的特点。

山水在古代画家眼中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

特别喜欢《林泉高致》中对四时山川景物的描写,古人对季节转换时的风景变换观察的是如此之细致。我也热爱大自然,喜欢徜徉在大自然中,感受四季变换,感受自然之美,从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韵律。

山水画到五代,两宋时期,发展到高度成熟时期,出现了(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北宋)李成、范宽、郭熙、米芾,(南宋)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等代表性画家,和总结山水画创作经验的《林泉高致》等理论著作。元代以后文人画兴起,水墨浅绛山水盛行,元明清时期重要的山水画家有(元)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明)文徵明、沈周、仇英、唐寅、(清)王时敏、王鉴、王翚(hui)、王原祁和石涛、石溪、龚贤、吴历等人。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宋) 王诜 《渔村小雪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卷》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位十八岁的青年画家的作品,画法上属于青绿山水,主要用矿物颜料石青、石绿敷色,画风精细,色彩瑰丽,而又宏伟壮观,气象万千。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是北宋代表性的山水画家,后人评价他的画风“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溪山行旅图》正反映了他的创作特色。画面取景高远,中部的烟岚拉开了前景与远景的空间距离,令人感到远山异常雄伟高大,山间悬挂的瀑布,近景上淙淙的溪流,使景物活了起来。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南宋) 马远 《踏歌图》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表现民俗题材的山水画。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突破了北宋以来全景式的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追求单纯与精炼,山石画法用方硬刚健的“大斧劈皴”,形象明确,简洁有力。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元) 倪瓒 《六君子图轴》 上海博物院藏

此画取材于画家家乡太湖一带景色,前景画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黄公望题诗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写出了画中的景物与象征意义。倪瓒画风疏简放逸,用笔似嫩实苍,对后世山水画风有很大影响。

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北宋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在12世纪时,曾经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1127年夏,金人攻入,把宋朝皇帝、皇后、皇太子俘虏到北方,朝廷内的法驾、卤簿、冠服、礼器、天文仪器、图书,以至官吏、内侍、技艺工匠等各色人等全都一扫而空。汴梁在战火中毁掉了,但有一幅真实地描绘了汴梁工商业繁荣景象的画卷被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那就是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北宋亡后,这幅画曾经被作为遗民寄托故国之思的珍贵图像纪念物被保存和复制。《清明上河图》表现了中国古代城市格局,面貌的历史性转换以后的兴盛气象,它是古代城市题材作品最重要的遗存,具有历史纪实画的意义。《清明上河图》对宋代城市面貌、社会风俗做了百科全书式的描绘,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杰作。


移情草木——花鸟画

  古人心目中的不少花草虫鸟,各有其性情和社会含义。牡丹芍药艳丽团圆,被视为富贵花,萱草可以忘忧,桃实象征长寿。梅、兰、菊迟开,不与百卉争艳,被看作清高人品的象征。松,竹、梅能耐寒、拒霜雪,称为“岁寒三友”,象征有操守、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梅、兰、竹、菊是文人画中的“四君子”,为明清文人画中的重要题材。

宋元以来,流行墨梅、墨竹,梅、兰、竹、菊、松树等为文人画家所喜爱,也由于这些植物的形象表现,特别能够发挥笔墨的长处,在前人的作品中,四君子画中包含有许多书法因素。“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元 柯九思)兰花是草本植物很难画,画家以悬腕书写草书的方法表现之,生动地表现出兰叶与花偃仰反侧、翩翩飞举的风韵。

“胸有成竹”一词,是宋代画竹专家文同的经验之谈,他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胸中之竹正是从长期观察、体会而在心中形成的意象。清代画家郑燮对此又做了重要的补充,他说,清秋之日,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林之中,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在磨墨理纸,放笔挥写之时,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总之,意在笔先是定制,但在创作过程中又会产生随机性的变化,出现超出法度之外的意趣。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北宋) 文同 《墨竹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南宋) 扬无咎 《四梅图卷之一》 故宫博物院藏

全图画了梅花含苞、待放、盛开、花谢的过程,此局部为最后部分。作者工诗善画,为人耿直,不肯附依权奸秦桧,其所画梅花清新隽秀,被视为作者高尚节操的化身。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明) 徐渭 《墨葡萄图》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水墨淋漓的写意花卉画作品。作者自题“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从题诗可以理解画家作画时期的心态。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清) 郑燮 《兰竹石图》 扬州博物馆藏

款识:“平生喜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宏翁同学老长兄善品题书画,故就正焉。板桥郑燮。”

所南先生即宋末诗人,画家郑思肖,宋亡后隐居,自号所南,擅作墨兰。陈古白,名元素,明代人。工诗文,擅书法,长于画墨兰。大涤子即清初画家石涛(原济)。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上图局部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北宋)崔白 《寒雀图》 故宫博物院藏


美术鉴赏(摘抄)——第六课
(五代)黄荃 《写生珍禽图》 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作品是画家为其次子黄居宝所画习画用的范本,从中可以看出画家对生活观察之精细和写生功力之深。其画法为先以淡墨勾勒,而后染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