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08-秋叶乱弹琴 |
昨天我在微信公众账户“秋叶PPT(微信号ppt100)”里发了一篇文章,没有想到很受欢迎。今天在微博分享一下。
在我的小伙伴圈子里,今年开始多了一个词汇,叫“秋叶时间”。
什么是“秋叶时间”?
就是我会给我邀请的人一个看似不太可能做到的任务,然后提供一些操作方法,让他按照我的想法,结合自己的能动性,做出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工作量,而且要保证质量。
换句话说,我让你重新发现你管理时间的潜力。
如果你想了解“秋叶时间”的威力,不妨先回复关键词“随笔03”,看看我在暑假完成的工作量。
你很难想象,我完成这些工作的同时,还有精力研究如何打飞机!顺便说下,手工打飞机到1000万分,我已经能轻松做到了。
再说一个故事吧。
今年8月10号,我和西安欧亚学院的@西安黄鑫老师QQ聊天,我说我要写一个指导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教程,也许要写99期,通过微信“秋夜青语”发布连载,一起来合作吧。
黄老师一开始表示很有兴趣,但他担心自己的写作速度。他说我原来写一篇3000字的文章得一个礼拜,最快也要三天。
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在开学后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他都可以做到三天一篇文章,状态来了,可以一天一篇。
从8月11号到9月11号,一个月时间内我们已经合作完成了近5万字,18篇章节文章写作,而且我们已经搭建完成了整个“学会独立思考”在线网络课程的体系框架,真的快有99期。
而且这个框架和样本文章我已经给很多老师和朋友私下看过,他们的反馈都是:“这个工作实在是非常及时,这是大学生最需要的东西!”。
我的意思是我们不但完成速度快,而且完成质量也高。这就是“秋叶时间”。
现在,我告诉黄老师,要在三个月内,也就是这个学期写完99期教程,然后下个学期,开始一轮修改循环。
现在他已经相信:这个目标是可行的。
为什么会这样?
黄老师原来写东西多是随笔,兴致来了,随手写一篇。如果没有兴致,就很难写出东西。
但是我和他开始合作,第一件事我就告诉他,必须先搭框架,把提纲写出来,看看我们要教会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需要讨论哪些话题?提纲一开始可以粗糙一点,但是必须现有提纲。
我告诉黄老师我可以慢慢等你把提纲弄出来,在提纲没有出来之前,请不要写具体的内容。
在黄老师准备提纲的时候,我也在准备自己的提纲,一个礼拜后两个人的提纲合并为一个。在这个时候,我和黄老师都对这个问题建立了全局思维。
全局思维简单的说,什么素材应该放在哪个章节,什么内容应该写到什么程度,我们心里大致有了框架。
一件事情一旦建立了全局思维,反而能够统筹安排时间,比如今天看书受到启发,我们可以马上写某个章节,明天看到某个网络案例,可以马上存在某个章节做素材,不必拘泥一时一地。
而在原来,这些看到的事情,素材,都会变成视而不见的信息流,或者一扫而过的段子。现在,这些全部都可以成为可资利用的素材。
我在航班上看书,看完就回家一下午一口气写了三篇高质量的教程,黄老师刷微博看到段子,马上想到这是书中需要的案例,而原来,我们可能想不到这些信息还有这样的用途。
而一个信息的用途不能及时被处理,就很容易被新的信息流湮没,你就变成始终在响应信息流的“活电脑”,而不是一个具有结构化思考能力的人。
对进入“秋叶时间”的人,其实是我给他搭建了一个思考的框架。
我在中南民族大学带了一个小朋友,他的微博叫@小贤爱百度,他投入很多精力运营社团,我告诉他,你的那些时间只是积累了经历,如果没有总结,不是经验。
于是小贤开始写长微博,积累经验。我又告诉他,如果你只是关注细节,你看不见整个业务的流程,你依然是个菜鸟。
于是他开始思考运营一个社团,从学生、社团、企业不同的角度,到底会有怎么不同,这些不同,他开始自己慢慢形成了一个大纲,这当然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过程。
@小贤爱百度最近发了一条微博,晒了一张图,是他的一部分大纲内容,你们可以去他微博翻一页就可以看到,我相信这张图会帮你们理解什么叫整体思考问题的框架。
现在小贤在生活中看到社团的任何问题,都会快速归类对应到相关的章节,他已经完成了70%的文章内容总结,我想想,我是今年4月份才认识他的,真正开始带他,大概是5月份。
我有信心,让小贤在大学最后一年内成为在大学生中最能系统解释如何在高校运营各种社团的人。
我觉得这样的人,不会有找不到工作的压力,而是要自信一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我常常给我内训学员讲一句话,为什么我的时间利用效率比你们高?
答案不是我用了所谓的时间管理技巧,那些技巧我有用过,但是你们用的人也很多啊,为什么效果相差很多?
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不同是因为我会用多个维度的思考框架同时观察现实,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我能借助不同的框架,快速获得多重的信息。
比如我看一本杂志,我会用读取信息的角度去看,这和各位完全一样。
但是
我会用排版框架去看,我会学到幻灯片版式;
我会用设计角度去看,我会学到幻灯片美化;
我会用文字视角去看,我会学到幻灯片文案;
我会用营销格局去看,我会学到媒体的传播。
在读完一本杂志的时间里面,你也许只是获得一些信息,但是我至少会用五种以上的框架完成了对一本杂志的扫描,在这个过程中,我和你花费同样的时间,但是我比你获取到的信息要多得多。
如果你在大脑里面没有经过艰苦训练搭建一个框架,然后一个个积累不同的框架,并反复加以练习,你们是无法获得这样的能力的。
事实上,为一类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构建一个可以借以观察思考的框架能力,才是我最重要的能力,借助这个能力,我能够在不同领域快速实现自如跨界,而且不怎么费力。
当然这种能力需要大量的练习,如何练习,这当然是另外一个话题。
一旦我发现一个不错的框架,我又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我就开始寻找一个合作对象,我需要诱导他逐步建立这个框架,而不是我简单直接告诉他答案,这一点很重要。
一旦我发现他有可能想明白这个框架,那么我将邀请他加入“秋叶时间”----来吧,让我们一起来做一点漂亮的工作吧!
过去,我用这种方式和很多朋友合作完成了精彩的PPT,在今年我在挑战更加复杂的任务,比如写一个系列的干货教程。
比如目前我已经邀请了七位朋友在默默开发一个干货教程,这个教程和PPT有关,我当然认为它的质量要远远超过微信目前的分享,而且会选择一个更方便阅读的平台。
我对它的期望是:彻底改变目前中国PPT培训市场的教学模式。
这是一个艰苦的工作,我是8月5号启动这个项目的,我想到10月5号,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应该有一个可以内测的在线付费教程出来。
很抱歉,你们不会成为第一批付费内测用户,因为想报名的人已经足够多了。
这些朋友在启动教程开发时,都被我强力导入了一个整体的框架,就是如何开发一门真正适合网络学习的在线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应该是怎样的,要注意设计哪些细节才能解决问题,然后我们当然会在开发过程不断迭代改进。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是在今年7月10号,我强烈预感到微信5.0升级会带来微信使用的重大改变,而这个时候我们的《微信控控微信》刚刚出版不到一个月。
于是我对合作者@萧秋水@油杀臭干 说,我们必须在微信升级前基本完成《微信控控微信》的升级准备,争取在微信5.0发布后一个月内,就能上市第二版的《微信控控微信》。
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微信5.0具体发布时间,我个人觉得最可能是七月底八月初的时间,于是我们就约定按这个时间完成新书全部改版升级。
实际上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改版,而是结合微信不断推出的新功能,全面扩充这本书。
所以@萧秋水和我一起搭建了一个微信5.0升级可能导致我们要对全书进行哪些修改的框架,我们把这个框架分为五个部分:
1、界面更新
2、功能扩充
3、案例更新
4、事件综述
5、创新思维
有了这个框架,我们在改版时就做到全局有数,而且知道如何裁剪详略。我们借助这个框架很容易搜集新的素材,并重新定义了全书的提纲,并开始提前预判和准备。
在这篇文章里,我只是简单汇报一下最终的进展,在微信5.08月5号发布的后一天,也就是8月6号,我们已经完成了对全书的修改和升级。在编辑进行排版期间,我们及时把罗辑思维的会员发布、淘宝和微信的内斗、联通和微信的合作、易信的发布这些最新动态更新入书。
事实上我们还顺便完成了对《微博控控微博》的升级,把这两本书打包成一个套装书,全部是第二版,因为我们的理念本来就是:
微信做服务,微博做传播,双微合璧,营销利器。
现在也可以告诉各位,在9月5号,这套书已经出版了,各大网店也已经完成上架流程,搜“微信控”就可以看到套装。
在所有出版的讲微信的书里面,你们还能找到比我们反应更快的人吗?
如果没有系统的思考框架,我想很多人一定只能等到微信5.0出版后才能着手升级吧?那样就很难赶上市场了。
当然也很遗憾告诉各位,一个人能管理的框架是有限的,有些框架也是互相冲突不能兼容的,这些以后有心情我再聊吧。
我自己目前大概能同时用7~10个不同的大框架进行思考,所以我能一个人借助网络力量运营一个微博,两个微信,若干博客,完成教学,承担教研,出书内训,还有给妹子们写点干货文,打打飞机,我不觉得有什么压力。
就是这样,我们的确多读点书,多训练一点思考能力,多积累一些思考问题的框架,它是有价值的。
在我的小伙伴圈子里,今年开始多了一个词汇,叫“秋叶时间”。
什么是“秋叶时间”?
就是我会给我邀请的人一个看似不太可能做到的任务,然后提供一些操作方法,让他按照我的想法,结合自己的能动性,做出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工作量,而且要保证质量。
换句话说,我让你重新发现你管理时间的潜力。
如果你想了解“秋叶时间”的威力,不妨先回复关键词“随笔03”,看看我在暑假完成的工作量。
你很难想象,我完成这些工作的同时,还有精力研究如何打飞机!顺便说下,手工打飞机到1000万分,我已经能轻松做到了。
再说一个故事吧。
今年8月10号,我和西安欧亚学院的@西安黄鑫
黄老师一开始表示很有兴趣,但他担心自己的写作速度。他说我原来写一篇3000字的文章得一个礼拜,最快也要三天。
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在开学后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他都可以做到三天一篇文章,状态来了,可以一天一篇。
从8月11号到9月11号,一个月时间内我们已经合作完成了近5万字,18篇章节文章写作,而且我们已经搭建完成了整个“学会独立思考”在线网络课程的体系框架,真的快有99期。
而且这个框架和样本文章我已经给很多老师和朋友私下看过,他们的反馈都是:“这个工作实在是非常及时,这是大学生最需要的东西!”。
我的意思是我们不但完成速度快,而且完成质量也高。这就是“秋叶时间”。
现在,我告诉黄老师,要在三个月内,也就是这个学期写完99期教程,然后下个学期,开始一轮修改循环。
现在他已经相信:这个目标是可行的。
为什么会这样?
黄老师原来写东西多是随笔,兴致来了,随手写一篇。如果没有兴致,就很难写出东西。
但是我和他开始合作,第一件事我就告诉他,必须先搭框架,把提纲写出来,看看我们要教会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需要讨论哪些话题?提纲一开始可以粗糙一点,但是必须现有提纲。
我告诉黄老师我可以慢慢等你把提纲弄出来,在提纲没有出来之前,请不要写具体的内容。
在黄老师准备提纲的时候,我也在准备自己的提纲,一个礼拜后两个人的提纲合并为一个。在这个时候,我和黄老师都对这个问题建立了全局思维。
全局思维简单的说,什么素材应该放在哪个章节,什么内容应该写到什么程度,我们心里大致有了框架。
一件事情一旦建立了全局思维,反而能够统筹安排时间,比如今天看书受到启发,我们可以马上写某个章节,明天看到某个网络案例,可以马上存在某个章节做素材,不必拘泥一时一地。
而在原来,这些看到的事情,素材,都会变成视而不见的信息流,或者一扫而过的段子。现在,这些全部都可以成为可资利用的素材。
我在航班上看书,看完就回家一下午一口气写了三篇高质量的教程,黄老师刷微博看到段子,马上想到这是书中需要的案例,而原来,我们可能想不到这些信息还有这样的用途。
而一个信息的用途不能及时被处理,就很容易被新的信息流湮没,你就变成始终在响应信息流的“活电脑”,而不是一个具有结构化思考能力的人。
对进入“秋叶时间”的人,其实是我给他搭建了一个思考的框架。
我在中南民族大学带了一个小朋友,他的微博叫@小贤爱百度
于是小贤开始写长微博,积累经验。我又告诉他,如果你只是关注细节,你看不见整个业务的流程,你依然是个菜鸟。
于是他开始思考运营一个社团,从学生、社团、企业不同的角度,到底会有怎么不同,这些不同,他开始自己慢慢形成了一个大纲,这当然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过程。
@小贤爱百度
现在小贤在生活中看到社团的任何问题,都会快速归类对应到相关的章节,他已经完成了70%的文章内容总结,我想想,
我有信心,让小贤在大学最后一年内成为在大学生中最能系统解释如何在高校运营各种社团的人。
我觉得这样的人,不会有找不到工作的压力,而是要自信一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我常常给我内训学员讲一句话,为什么我的时间利用效率比你们高?
答案不是我用了所谓的时间管理技巧,那些技巧我有用过,但是你们用的人也很多啊,为什么效果相差很多?
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不同是因为我会用多个维度的思考框架同时观察现实,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我能借助不同的框架,快速获得多重的信息。
比如我看一本杂志,我会用读取信息的角度去看,这和各位完全一样。
但是
我会用排版框架去看,我会学到幻灯片版式;
我会用设计角度去看,我会学到幻灯片美化;
我会用文字视角去看,我会学到幻灯片文案;
我会用营销格局去看,我会学到媒体的传播。
在读完一本杂志的时间里面,你也许只是获得一些信息,但是我至少会用五种以上的框架完成了对一本杂志的扫描,在这个过程中,我和你花费同样的时间,但是我比你获取到的信息要多得多。
如果你在大脑里面没有经过艰苦训练搭建一个框架,然后一个个积累不同的框架,并反复加以练习,你们是无法获得这样的能力的。
事实上,为一类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构建一个可以借以观察思考的框架能力,才是我最重要的能力,借助这个能力,我能够在不同领域快速实现自如跨界,而且不怎么费力。
当然这种能力需要大量的练习,如何练习,这当然是另外一个话题。
一旦我发现一个不错的框架,我又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我就开始寻找一个合作对象,我需要诱导他逐步建立这个框架,而不是我简单直接告诉他答案,这一点很重要。
一旦我发现他有可能想明白这个框架,那么我将邀请他加入“秋叶时间”----来吧,让我们一起来做一点漂亮的工作吧!
过去,我用这种方式和很多朋友合作完成了精彩的PPT,在今年我在挑战更加复杂的任务,比如写一个系列的干货教程。
比如目前我已经邀请了七位朋友在默默开发一个干货教程,这个教程和PPT有关,我当然认为它的质量要远远超过微信目前的分享,而且会选择一个更方便阅读的平台。
我对它的期望是:彻底改变目前中国PPT培训市场的教学模式。
这是一个艰苦的工作,我是8月5号启动这个项目的,我想到10月5号,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应该有一个可以内测的在线付费教程出来。
很抱歉,你们不会成为第一批付费内测用户,因为想报名的人已经足够多了。
这些朋友在启动教程开发时,都被我强力导入了一个整体的框架,就是如何开发一门真正适合网络学习的在线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应该是怎样的,要注意设计哪些细节才能解决问题,然后我们当然会在开发过程不断迭代改进。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是在今年7月10号,我强烈预感到微信5.0升级会带来微信使用的重大改变,而这个时候我们的《微信控控微信》刚刚出版不到一个月。
于是我对合作者@萧秋水
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微信5.0具体发布时间,我个人觉得最可能是七月底八月初的时间,于是我们就约定按这个时间完成新书全部改版升级。
实际上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改版,而是结合微信不断推出的新功能,全面扩充这本书。
所以@萧秋水
1、界面更新
2、功能扩充
3、案例更新
4、事件综述
5、创新思维
有了这个框架,我们在改版时就做到全局有数,而且知道如何裁剪详略。我们借助这个框架很容易搜集新的素材,并重新定义了全书的提纲,并开始提前预判和准备。
在这篇文章里,我只是简单汇报一下最终的进展,在微信5.08月5号发布的后一天,也就是8月6号,我们已经完成了对全书的修改和升级。在编辑进行排版期间,我们及时把罗辑思维的会员发布、淘宝和微信的内斗、联通和微信的合作、易信的发布这些最新动态更新入书。
事实上我们还顺便完成了对《微博控控微博》的升级,把这两本书打包成一个套装书,全部是第二版,因为我们的理念本来就是:
微信做服务,微博做传播,双微合璧,营销利器。
现在也可以告诉各位,在9月5号,这套书已经出版了,各大网店也已经完成上架流程,搜“微信控”就可以看到套装。
在所有出版的讲微信的书里面,你们还能找到比我们反应更快的人吗?
如果没有系统的思考框架,我想很多人一定只能等到微信5.0出版后才能着手升级吧?那样就很难赶上市场了。
当然也很遗憾告诉各位,一个人能管理的框架是有限的,有些框架也是互相冲突不能兼容的,这些以后有心情我再聊吧。
我自己目前大概能同时用7~10个不同的大框架进行思考,所以我能一个人借助网络力量运营一个微博,两个微信,若干博客,完成教学,承担教研,出书内训,还有给妹子们写点干货文,打打飞机,我不觉得有什么压力。
就是这样,我们的确多读点书,多训练一点思考能力,多积累一些思考问题的框架,它是有价值的。
前一篇:你们玩不转社团微博才是正常的!
后一篇:22首小情诗,我写给21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