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城镇化政策背后的利益
(2013-05-06 07:47: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08-秋叶乱弹琴 |
最近看一帮专家文绉绉讨论城镇化,感觉都不得要领。要讨论城镇化,必须从利益博弈的大格局出发。
中国的利益博弈大格局是什么?就是围绕权力中心利益分配逐层等级化。
中国的权力中心在哪里?就是围绕首都,省会等核心城市。所以要搞城镇化,主要路径不可能是小城镇现代化,而是大中城市卫星化。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你设计政策再好,老百姓不卖帐也没有用。
要让大中城市搞城镇化,就必须给在城市打工的非户籍市民户口和以养老保险为代表的城市福利。
具体说,城镇化政策落地普通市民期待的无非是两条:
1、逐步给非户籍城市居民户籍,并收取一定费用承诺将来提供各种保险;
2、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扩建交通,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让新城镇市民逐步享受市民待遇。
那么为非户籍人群提供这样的福利政府是否愿意呢?
我的答案是大中城市主政领导愿意,而且动力巨大。
第一、推进城镇化后大中城市可以合法化兼并周边城乡土地用于各种开发,获得土地财政必需的资源,对于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政府,这是他们推进城镇化的巨大动力;
第二、通过提供户籍制度,可以为房地产开发源源不断创造刚需人层,维持现有的房价体系,避免房价崩溃带来的不堪设想的后果。
第三、有步骤的开放户籍准入,可以让暂时买不起房又不能回乡的人群,心甘情愿掏出几万到十几万血汗钱买一个大中城市户籍待遇,以解决他们能在大中城市买房买车就医上学的苦恼。这些买户口的钱可以成为政府一大财政收入来源。
第四、中国的现实是大量流动性农村户口是没有缴纳社保和养老保险的,纳入城市化人口后他们的收入一部分必须依法缴纳各种养老保险,这群新增的保险收入将能延缓中国社保支付黑洞的爆发时间。
第五、为新增人口建设公共设施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可以满足各方面的利益。
第六、把流动人口纳入城市固定人口,也有助于群体心态稳定,降低城乡矛盾,而且可以集约统一管理,短期内可以降低维稳的成本。
第七、大中城市可以通过扩充城市底层人口,继续在局部维持他们在招商引资方面的重要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低。
综合以上七条,城市主管者只要许诺提供户籍和城市居民待遇,就可以做到广大老百姓心甘情愿接受城镇化“福利”,而且不需要破坏绝大部分既得利益者利益。
即便是大部分城市老居民,他们其实也是既得利益者的一部分。有了大量的新增人口,某种意义上他们原住民待遇反而通过房产升值,房租市场活跃,获得更多的社保收入等渠道间接获益。
为了吸引有实力的流动户籍人口加入城市户口,地方政府当然要许诺政策和各种公共设施,但是公共设施的建设永远是滞后人口增加的,各种养老保险的兑现也不是现在时,在十年时间内,政府可以依据城镇化带来的土地红利和新增的财政收入,灵活结合实际情况管控社会,继续玩好击鼓传花游戏。
那么城镇化能给普通人带来哪些机遇呢?
坦率地讲,普通人只能在有入住人口的大型房地产社区投资一些零售餐饮等行业获得一个合理回报而已,其它的大型市场都被已经具备规模效应的公司垄断,不能过度期望,不过去这些企业去打工他们是欢迎的。
不过为了获得优先户籍,非户籍人口的排队需求也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寻租中介市场。对于草民而言,尽早排上队,大概也是在现阶段现实里面最合理的选择,哪怕付出一些额外的代价。所以有些人会在这个市场里意外钻营出成绩。
对于事业起步者,城镇化政策很有可能为中国赢得一个总体平稳发展7~8年的黄金时期,虽然税赋居高不下,但是在社会总体还能保持稳定的环境下,个人的能动性发挥还是能创造一批新富,抓住这个阶段成为新富的阶层,在不确定的未来到来之际,可能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再回头看城镇化,本质是什么?
城市化本质之一是强势地方政府对弱势地方政府的资源掠夺,这种掠夺是通过转移弱势地方最有创造力人群来实现的,这就好比美国总是对中国的精英人群移民保留大门一样。
城市化本质之二是继续透支未来的收益来缓解现阶段财政压力,这种缓解是借助普通人对大政府包办创建所谓福利社会的不切实际虚幻期待实现的,而人对通胀效应的不敏感性又使得这种透支转移成为可能。
客观上城镇化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一条出路,甚至是缓解现实矛盾的唯一出路,利用好这七八年时间,建立更加公正有效率的廉政社会,未必不是国家的福气,当然历史如何走向,不是以个人愿望来决定的。
关于城市化,我就说这些,至于未来,大家自己看,至于本贴,不过是个人观点一次思考的漫游而已。
中国的利益博弈大格局是什么?就是围绕权力中心利益分配逐层等级化。
中国的权力中心在哪里?就是围绕首都,省会等核心城市。所以要搞城镇化,主要路径不可能是小城镇现代化,而是大中城市卫星化。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你设计政策再好,老百姓不卖帐也没有用。
要让大中城市搞城镇化,就必须给在城市打工的非户籍市民户口和以养老保险为代表的城市福利。
具体说,城镇化政策落地普通市民期待的无非是两条:
1、逐步给非户籍城市居民户籍,并收取一定费用承诺将来提供各种保险;
2、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扩建交通,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让新城镇市民逐步享受市民待遇。
那么为非户籍人群提供这样的福利政府是否愿意呢?
我的答案是大中城市主政领导愿意,而且动力巨大。
第一、推进城镇化后大中城市可以合法化兼并周边城乡土地用于各种开发,获得土地财政必需的资源,对于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政府,这是他们推进城镇化的巨大动力;
第二、通过提供户籍制度,可以为房地产开发源源不断创造刚需人层,维持现有的房价体系,避免房价崩溃带来的不堪设想的后果。
第三、有步骤的开放户籍准入,可以让暂时买不起房又不能回乡的人群,心甘情愿掏出几万到十几万血汗钱买一个大中城市户籍待遇,以解决他们能在大中城市买房买车就医上学的苦恼。这些买户口的钱可以成为政府一大财政收入来源。
第四、中国的现实是大量流动性农村户口是没有缴纳社保和养老保险的,纳入城市化人口后他们的收入一部分必须依法缴纳各种养老保险,这群新增的保险收入将能延缓中国社保支付黑洞的爆发时间。
第五、为新增人口建设公共设施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可以满足各方面的利益。
第六、把流动人口纳入城市固定人口,也有助于群体心态稳定,降低城乡矛盾,而且可以集约统一管理,短期内可以降低维稳的成本。
第七、大中城市可以通过扩充城市底层人口,继续在局部维持他们在招商引资方面的重要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低。
综合以上七条,城市主管者只要许诺提供户籍和城市居民待遇,就可以做到广大老百姓心甘情愿接受城镇化“福利”,而且不需要破坏绝大部分既得利益者利益。
即便是大部分城市老居民,他们其实也是既得利益者的一部分。有了大量的新增人口,某种意义上他们原住民待遇反而通过房产升值,房租市场活跃,获得更多的社保收入等渠道间接获益。
为了吸引有实力的流动户籍人口加入城市户口,地方政府当然要许诺政策和各种公共设施,但是公共设施的建设永远是滞后人口增加的,各种养老保险的兑现也不是现在时,在十年时间内,政府可以依据城镇化带来的土地红利和新增的财政收入,灵活结合实际情况管控社会,继续玩好击鼓传花游戏。
那么城镇化能给普通人带来哪些机遇呢?
坦率地讲,普通人只能在有入住人口的大型房地产社区投资一些零售餐饮等行业获得一个合理回报而已,其它的大型市场都被已经具备规模效应的公司垄断,不能过度期望,不过去这些企业去打工他们是欢迎的。
不过为了获得优先户籍,非户籍人口的排队需求也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寻租中介市场。对于草民而言,尽早排上队,大概也是在现阶段现实里面最合理的选择,哪怕付出一些额外的代价。所以有些人会在这个市场里意外钻营出成绩。
对于事业起步者,城镇化政策很有可能为中国赢得一个总体平稳发展7~8年的黄金时期,虽然税赋居高不下,但是在社会总体还能保持稳定的环境下,个人的能动性发挥还是能创造一批新富,抓住这个阶段成为新富的阶层,在不确定的未来到来之际,可能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再回头看城镇化,本质是什么?
城市化本质之一是强势地方政府对弱势地方政府的资源掠夺,这种掠夺是通过转移弱势地方最有创造力人群来实现的,这就好比美国总是对中国的精英人群移民保留大门一样。
城市化本质之二是继续透支未来的收益来缓解现阶段财政压力,这种缓解是借助普通人对大政府包办创建所谓福利社会的不切实际虚幻期待实现的,而人对通胀效应的不敏感性又使得这种透支转移成为可能。
客观上城镇化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一条出路,甚至是缓解现实矛盾的唯一出路,利用好这七八年时间,建立更加公正有效率的廉政社会,未必不是国家的福气,当然历史如何走向,不是以个人愿望来决定的。
关于城市化,我就说这些,至于未来,大家自己看,至于本贴,不过是个人观点一次思考的漫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