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建立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02)–阅读,建立自己思考框架最快的模式

(2013-02-19 11:41:29)
标签:

教育

上一篇文章谈到要擅长从生活中的细节中发现问题。我还得指出“发现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其实和你的宏观思维能力也是相关的,打一个比方,你让一个大学生读报纸,他看见的只是新闻,但是你让一个编辑看报纸,他能看见报纸导向和品位,而一个平面设计师看报纸,他能看到报纸编排的细节。

可以这样说:越是有思考框架的人越能发现细节,而越丰富的细节也越能加深你思考框架的成熟

一个人面对一个问题有没有自己思考的框架,从现象找原因,从原因推对策,这应该是判断他有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今天我就想聊聊如何获得这种思考框架。

我个人经验是有四种途径获得这种框架,当然这些途径也可以是综合影响形成我的思考框架,这四种途径是:

1、经验;2、培训;3、流程;4、阅读。

生活中大家都买衣服,穿衣服,慢慢大家都会有这样的认识,冬天冷,清洗晒干难,所以冬衣要厚能保暖,最好经脏,不需要经常洗,而夏天热,出汗多,太阳大温度高,所以夏衣要薄,要能修饰身材不足,不怕容易脏,反正天天要换,所以还得多准备几套。当然无论哪一季的衣服,首先还得你买得起,卖肾买个品牌的事情,那不叫热爱,那是真傻。

这种经验里面就得出一般人买衣服的5个标准:(身体)舒适--美观(个性)--方便(打理)--储存(空间)--价格(承受),对于有心人还可以加一个标准“搭配(自如)”。

有了这个标准,买衣服就简单多了,这种框架就来自我对生活的观察。

当然对于很多女性,我觉得在买衣服这件事情上沟通一个理性框架是我没有爱的表现,据说男士最讨女性喜欢的买衣服思考模式是:送你两朵花,一朵有钱花,一朵随便花。这个也是一种行为框架,很有效,不信你试试?

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是每个人都接触的生活,所以都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经验框架。但是进入专业工作,很多知识不可能直接来自生活体验,所以需要培训。

广义的培训包括中小学大学教育,也包括上班后的各种学习培训。本来一个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最佳时机是小学到大学这十几年读书的过程,但是中国目前教育体制的现状不太理想,更直白的说:他们希望培养大量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技术工人,从而更好的为一小部分人的统治服务。

如果你们看了电影《云图》,代号“星美-451”的服务员,就是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品。

上班后的培训,这个大家都知道,鱼龙混杂,不过大都需要花费很多钱,这个超出大部分人的支付能力,只能依赖单位,所以培训不是我讨论的重点。

有的公司的日常业务或者业务流程里面有大量的思考框架,只是普通人没有特别加以研究或者注意。

我随便举一个例子,大部分需要竞争业务的公司都需要销售这个岗位,但是不同的公司销售岗位对应的工作流程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电话营销、网络营销和面对面推销,表面上看工作流程是完全不一样的,每个公司都会规定自己销售业务流程,设计不同的话术来如何促进潜在客户变成付费客户,看起来千差万别。

如果你仔细思考这些流程,你会发现,其实各行各业的流程里面,快速消费品销售的过程都可以用如下框架来表达:

识别有真实需求的客户(发现需求)--激发他们购买的欲望(认识产品)--增进他们对产品好感意向(引导偏好)--诱导他们选择最大化购买(转化行动)--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购买(口碑推广)--做好服务争取他们追加购买(品牌培养)

那么你从电话营销岗位学到这些分析问题的框架,一样可以借鉴到网络营销,面对面推销等等行业借鉴。

当然,营销的内容,比如渠道,比如价格,比如客户分类,比如危机公关,或者长周期大项目销售,这个框架可能就不适用,你可以继续学会观察公司的流程,从中学习指定这个流程背后的思考框架。

简单的说,这是一种猜心术,猜测为什么公司要这样定义规范,从而明确自己的业务行为和公司引导方向相符,获得最大的内部资源支持。

遗憾的是,很多公司流程我稍微几个维度思考一下,就发现,制定流程的人思维复杂度不够,要么把简单的事情人为搞复杂了,要么把复杂的业务用简单方法搞粗暴了。

顺便说一下我看一个公司销售部门有什么问题,我一般先看他的考勤汇报制度和业绩提成制度,看明白这里的细节了,再了解他们的产品特点和人员素质,基本上存在什么问题就可以推导出来了,然后再去做顾问,就容易一针见血。

不过前面几种途径,都有一个问题,需要长期积累,观察和练习,我昨天遇到一个微信朋友提问,就很典型,他说:

秋叶老师,我刚做管理培训方面的工作不久,感觉自己缺好多知识,知道这是个积累的过程,如何快速提升,您有什么建议?或者书籍的推荐?很感谢!

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建立对一个行业或者岗位的了解,慢慢成长来不及。

不过我过去也私下给一些朋友说过:大部分行业,从一无所知到变身糊弄外行的行业专家,最短我只需要三天时间。

其实有些行业我想说半天我就够了,怕刺激你们,随时受不了。先分享一个思考框架吧,要了解一个行业,或者说快速让你看起来像那个行业的人,你可以从四个维度去思考,这四个维度就是:

1、行业价值链:也就是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它是怎样赚钱的,有哪些模式,你的公司是其中哪一种?和对手相比优劣何在?

2、行业文化:也就是这个行业的人一般是什么背景,有哪些行业圈子或者论坛,喜欢怎样着装,沟通,以及各种装范儿?

3、行业知识体系:也就是这个行业有哪些岗位,每个岗位有哪些技能要求?有哪些工作方法或者流程?

4、行业人脉:也就是这个行业有哪些精英人物,他们有哪些履历让大家羡慕?

说到人脉,我举一个例子,以后你在PPT圈子里面混,见了新人这么来一段:我加了秋叶的微信【PPT100】后,经常扮妹子和他互动,然后这个家伙就主动把他的手机号,QQ号都给我了...效果,咳咳...我就不多说了,你们懂的...

这些知识在公司没有人有耐心教你,更要命的是,公司的大部分人对这些知识也基本上一知半解,零零碎碎,好在每个行业都不缺乏爱分享的高人,所以通过快速阅读他们的 分享,我们可以获得这些信息。

今天我不讨论如何读书质量高的问题,这个以后再谈,我只想告诉大家,建立自己思考框架最快的模式就是阅读。

广义的阅读并非指读书,好的博文,好的微博,好的视频,好的专题报道,好的电影都是阅读,这是我要先申明的一点。比如说@罗振宇  的罗缉思维,每一期都有观点,有想法,就值得一看。

了解行业价值链最快的阅读途径我会优先搜索关于这个行业的深度分析。

这些文章一般在行业垂直门户的专题里面,或者论坛的置顶精华帖里面,如果快速看一批,你对整个行业会有一个整体认识,一旦你真的清楚这个行业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你就开始找到在这个行业生存最重要的一把钥匙了。

现在有了搜索引擎,找到这样的信息就更加方便。

举一个例子,我进入培训行业之前,我就仔细思考过这个行业的运营模式,我搜索关键词“培训行业 运营模式”发现一篇2006年文章叫“培训公司的七种赢利模式”,这篇文章并不全面,后来又搜到一篇细化到21种类型,深入介绍每一种代表公司的文章,但是这两篇文章仔细读一遍,马上你要去的公司是一个怎样的模式还有定位,你就有了概念。

顺便我也在这个搜索过程中了解到这些行业内一批有真正思考人的名字,这些名字稍微去搜索一下,他们的博客和微博都很容易获得,由于你看过他们的文章,将来互动时直接提出有深度问题的概率大大提高,所以在博客和微博上引起他们关注,互相关注一下的概率又大大提高,如果是这样的话,恭喜你,你进入这个圈子的一把钥匙又被你发现了。

了解行业文化最快的阅读途径我会优先搜索关于这个行业的各种吐槽

还是借助搜索,用培训业为例,你搜索关键词“培训业 乱象 现状 趋势 机遇”,可以搜出一些文章了解一部分人对这个行业的整体认识。

我还会去前程无忧等各大招聘网站用“培训”做关键词搜索这个行业又哪些岗位,看看在不同城市哪些岗位多,待遇多少,有什么技能要求?喜欢怎样风格的员工?顺便还会看看一些知名公司,假如有的话,有无各种面试求职经验。

当然我还会去甲方论坛,比如搜索“人力资源管理”你会发现一个网站“中国人力资源网”,随便翻翻就发现他们有一个“案例分析”栏目,再进去一看他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库,一方面可以充充电,一方面这个知识库的索引恰恰也说明这个行业的共性需求是什么?

那么将来我见到Hr聊天的话题就来了,所谓文化,说白了,一个圈子的人碰面了有一些共同的话题而已,只不过圈子不同,有高雅,有低俗,我觉得只要不庸俗就好。

http://www.70man.com/wp-content/uploads/2013/02/e697a0e6a087e9a2981.jpg

另外有些问题有的行业有精华视频,听一听收获会很大,谈到创意思考,我的朋友@萧秋水 推荐我看看洪晃主持的《晃眼》,有一期是聊创意的,主讲人是洪晃 和香港文化教父荣念曾,你们可以去腾讯微讲堂用“洪晃 荣念曾”搜索,一个六集的短片,15分钟一集,很不错。

了解行业知识体系最快的阅读途径我会优先读书,而且是纸质书。

我个人比较抗拒电子书,可能是我从小习惯阅读纸质书的缘故。

但是我还是觉得纸质书方便做笔记,马上手在边角思考,很过瘾,也不用担心电池用完。电子书这方面体验还是无法替代纸质书。

像上面看到的网页看起来框架挺齐全,其实大部分文字还是属于碎片思考,不成体系,要学习一个行业的体系知识,读这个行业里面广受推荐的好书是最快的方法。

我的习惯是如果这本书在豆瓣能够打到7分以上,在亚马逊上有十个真实好评,我会全部买回来,在最短时间内通读一遍,然后把好书做书评,做笔记,做导图,做PPT,等等等等。

为什么我都买回来呢,因为我的习惯是采取主题阅读,对比思考的方法,用A书观点刺激自己理解B书思想,加速我思考的深度,这个方法是否适用于你,我会另外写分享文章,我只是提醒下,这是我个人习惯。

如果你掌握速读和精读两种方法,其实一天内消化5,,6本书,然后融会贯通成自己初步的体系,也不算很困难的事情,男的就不说了,我认识的女人里面,@萧秋水 算一个,@彭萦 算一个,我老婆也算一个,这种能力真没有什么稀奇的。

你成长到什么境界,你会发现你身边到处都是这种人,这个世界上的人真是太多了,这么说我们应该能有点理解《西游 降魔》里面的空虚公子了,当第一,是空虚,很寂寞,很冷的...

关于速读精读的方法,本文已经够长了,不展开,我后面会单写长微博,下面说最后一个:

了解行业人脉最快的阅读途径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这是社会网络发展起来以后的一个意外惊喜。

平时你接触一个牛人,门都没有,但是社会化媒体给每个人一个接触名人的可能。

我举几个例子:

我的小朋友@秦阳Wining 发一条PPT书摘被@杜子建 看到认为是可造之材,邀请他去华艺面试,这在过去如何想象?

我的一篇文章被哈佛商业评论网主编@陈雪频 喜欢,我们私下成为朋友,然后我还介绍90后@小巴_1990 给他的新网站智慧云做阅读PPT。要在过去我没有机会认陈总,也无法发现小巴并推荐一起合作。

像@罗振宇 是网络名人,我和他本来八竿子打不着,因为微博互动也就熟悉了,从他那里我学到很多。

当然我这个举例不是要你马上去@ 名人,求关注求互粉求指导,正确的方法是:

1、找到行业几个领先人物,搜索他们的关注,一般同类关注同类,人以群分。

2、有目的性关注同类人群,加入你的微博特定分组。

3、定期定时浏览(不要泡微博!),对有兴趣的话题做高质量的评论+转发,逐步引起名人兴趣。

4、争取恰当时机获得各种和名人牛人合作的机会,建立进一步的线下联系。

其实就算没有线下联系,经常看看这些人的话题,这个圈子里面都有些什么事情,你不是专家也就不至于OUT了!

最近还有一个机会,很多名人开始试水微信,而微信恰恰是很难积累粉丝的,为了讨好粉丝欢心做人气,有些名人是非常注意和粉丝互动的。

像@罗振宇 的公众微信【罗缉思维】,那是有问必复,最多一天回复上千条问题,现在他的微信还在起步期,你去互动就有很多机会,如果等他粉丝真到了几十万,你想互动,就怕被湮没了。

据我所知,我的微博粉丝很多加了他微信好奇提问得到回复的不少,你们如果看到这里,可以评论报道一下,给我做个证。

有了这四个维度的阅读,你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变身行业精英,给你一周时间,够用了吧?

【秋叶PPT】:只做优质职场原创分享!在微信“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中查找“PPT100”或“秋叶PPT”。职场白领有问题可以加这个微信。

http://www.70man.com/wp-content/uploads/2013/02/qrcode_for_gh_de14faa82f78_2582.jpg

【秋夜青语】:如果你有微信,可以加关注秋叶的大学生微博,请在微信公众账户搜“秋夜青语,大学生有学业问题可以去这里单独请教。

http://www.70man.com/wp-content/uploads/2013/02/qrcode_for_gh_848be56a6193_2581-1.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