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果真是“死于民办”?--谈点和作业本不同的意见

(2012-11-20 07:55:50)
标签:

教育

分类: 05-写给大学生的信
微博名人@作业本 发了篇长微博,是谈不幸死去的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同学事件,这件事让我也很愤慨,也希望学校对社会有一个清楚的交代。

但是作业本这篇文章引申出的观点说:“正规大学的文凭没什么用,但毕竟是块敲门砖,而民办大学的文凭,只是一碗闭门羹。”以及“我没有任何瞧不起民办大学生的意思,我痛恨的是这些民办大学摆明了是骗钱生意,为什么总是有无数的人上当?”,这样对民办教育显然缺乏深入了解的观点,我不能认同。

没有看过这篇文章的朋友,不妨先看看作业本的微博:http://weibo.com/1220291284/z5XZm355l

我是公办大学老师,但也接触过很多类型的民办教育。所以我对这个民办教育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民办大学不是劣质教育的代名词

只是在中国,目前民办大学教育质量暂时整体不如公立大学而已。

但是在某些院校和某些专业上,民办教育质量超过公立大学的案例,已经非常多。我只举例说一个方向,比如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很多民办大学创新很多,更重视教师的实战背景,更重视教材的升级换代,更重视学生的实战能力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未必不如公办大学。

认为民办大学的文凭不值钱,这也是一种误解。我承认的确存在文凭歧视现象,但是用人单位到底是认文凭还是认能力?如果我们认为用人单位最终还是希望找到符合自己企业需求的有才干的人的话,也许你的文凭暂时是劣势,但是你的能力一定会拯救你。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案例,我在网上帮助修改过简历的大学生,有的就是民办大学培养出来的,一样靠自己能力进入腾讯这样的公司工作,而且做得非常不错。

作业本把就业困难部分简单归因到文凭不好,这本身是一件很奇怪的逻辑,就业难是缺乏就业机会(这是政府的问题)和缺乏就业能力(这是教育的问题)等原因综合造成的。

公然宣称民办文凭不如公办文凭,这是一种思想上的严重倒退,这和文革的出身论有何本质不同?

其次民办大学不是落榜教育的代名词

作业本可能不太理解中国的民办大学招生机制,在中国民办教育分很多种,如果是大学,民办也好,公办也好,都必须参加统招考试,必须要过规定的分数线才能报读。也就是说能上民办大学的,不是落榜生。只是分数线可能略微低一些。

而且有的优质民办院校的优质专业,分数线已经超过部分公办院校的专业分数线,就是单比分数线,也不能得出作业本的观点。

再者民办教育不是赚钱教育的代名词

说到民办教育就是利用家长求学心态收钱,搞虚假就业承诺,这个情况在早期大办教育的阶段是普遍存在的。但因此认为民办教育就是赚钱教育,这个观点是不全对的。

我举一个事实,在2000年左右,湖北三本院校学费就是11000左右,目前是2012年,学费普遍都在13000左右,也许在2000年招生一个人是暴利,经过12年的通货膨胀后,各位还觉得13000左右的学费依然是暴利吗?

事实上民办教育的一些乱象,根源恰恰是他们因为缺乏稳定的生源保障,招生竞争压力过大,招生投入成本过大,导致学校正常盈利缺血,不得不挤占教育资源的投入的后果。

民办教育一开始就不是公益行为,在国家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各个学院的校长要想办法盈利是正常的。但是其中早期出现一些不规范或者暴利的现象,恐怕在批评某些投资人的道德之外,还得看到,这恰恰是政府管制教育,限制民间资本自由进入各级教育市场的后果,有权力寻租的地方,就有暴利。

最后民办教育不是失业教育的代名词

事实上,民办大学比公办大学有更强的帮助学生就业动机,一是民办高校没有公办大学的财政拨款,生存全部依赖能否招到生源,而招生最有利的武器就是好的就业率和就业口碑。

二是民办教育转型很困难,建设校园环境,搭建教学体系,投资不低,而且限于政策管制,教育用地很难转型做其它用途,不说政策,就是实际来看,一栋教学楼很难改成写字楼吧?所以为了更多收回教育投资,民办教育也必须认真考虑长远经营,仅仅靠欺骗模式办学,很难长久。

三是民办教育收费都比公办贵,因为要做一些特色服务体现自己收费贵的价值。很多民办大学都积极和企业合作,提供定向就业班模式,定向培养模式,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渠道,比公办教育在这方面积极性要高很多,因为民办教育校长们都清楚,他们是在一个不平等的舞台上对抗。

民办教育的问题多不多?非常多。随人口红利结束,绝对生源减少后倒闭的民办高校会不会扎堆?我看这是迟早的事情。但是根本的问题不是不要扶持民办教育,而是让民办教育获得和公办教育尽可能平等的竞争环境。

作业本的文章观点可能会导致社会进一步歧视民办大学的学生,这对学生不公平;可能会导致家长更不愿意考虑民办大学,这就学校不公平。我们应该就事论事,就学校就专业来评价,简单一棍子打死,痛快,但是这些连民办大学都读不上,又不愿意学一门手艺活(比如炒菜理发修车)的孩子,他们高考后出路何在?

写一句我当年和某位投资民办教育的校长的对话:“我们搞教育的,看起来风光,天天行走在政策的红线上试探,何曾不提心吊胆?有时候也觉得自己越线了,可是想想,如果自己不办这个学校,你以为家长就真的舍得送这些独生子女去打工?去读技校?他们还是希望孩子成为白领,那与其让他们去读那些不重视教育的学校,不如办好我的学校,让孩子们一样也能成才。”

我们要相信的是,一个有好的优胜劣汰的社会机制,是一定能让有教育理想和商业才华的民办高校脱颖而出,即使在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最终人们也会发现短视的行为是自杀,转而走向更艰难但是也更有回报的路。在民办高校,我感觉到他们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成材率。

最后说一句,到在国外,他们不叫民办,叫私立大学。好像在国外,没有人认为私立大学是劣质教育和低价教育的代名词。这恐怕才是我们值得深思的吧。

最后给作业本这样的网络名人建言一句:从代言民意到裹胁民意,其实没有太远的距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