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我会相信@北京化工大学许涛 的微博求助?–谈谈微公益背后的推广细节

(2012-11-01 23:35:54)
标签:

教育

分类: 03-秋叶玩网络

但凡在微博上有一点影响力的人,估计每天都能受到一种骚扰,就是有人@ 你,希望你转发他的悲惨经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希望能给他们捐款。

一开始,很多人都出于同情心热情转发,但这样的事情多了,也就渐渐变得冷漠了。一般而言,对于微博公益活动,我一般是保持距离的,原因有三:

1、我认为微博民间自助式公益不应该成为现阶段的主流模式,政府收了我们那么多税,它应该承担职责,民间公益不能成为政府无作为的遮羞布。

2、微博公益已经成为对同情心的滥用,其中骗局泛滥,真假难辨,我没有能力一一鉴别,只能选择对绝大部分视而不见。

3、每个人的微博都有自己的定位,我不想自己的微博被所谓的爱心转发绑架,不转发就被指责没爱心。因为自己在做公益,就觉得有理由要求别人去做什么,这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滥用。这一点请做公益的朋友要深思。

我今天不讨论公益背后的社会问题,我只谈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的公益转发会得到帮助,而有些人的公益转发很难得到帮助?

本文下面会尽量客观分析两个微公益案例,这两个案例都是真实的,但是效果差别很大。我想过于理性的分析过程会让一些人看到不开心,请理解我这个超理性派思维的人。

先说第一个真实的例子,是我新认识的一位企业家,@何战涛 总经理从事翻译事业,企业经营得很不错,希望也能回报社会,也希望能够通过回报社会建立更好的企业文化和形象,这没什么不妥。

他发起了一条微博,而且借助自己的人脉,呼吁了很多很多朋友关注和发动人脉帮助,并在微博置顶推荐,在8月14号活动发起一周后,转发才突破3000次,而同期8月12号另外一个普通在校大学生发起的救父的微博,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达到了8000多次转发。为何两次转发差别这么大?

让我们 先来看看两条微博的不同吧。

第一条微博:http://weibo.com/1110001165/yy46miicC

为什么我会相信@北京化工大学许涛 <wbr>的微博求助?–谈谈微公益背后的推广细节

第二条微博:http://weibo.com/1780450365/ywISKa3JJ



为什么我会相信@北京化工大学许涛 <wbr>的微博求助?–谈谈微公益背后的推广细节

下面我仅从营销的角度分析两次转发背后的不同。

一条求助微博能否被转发,我个人分析关键点在于三点:

1、要能确定内容的真实性

2、要能激发人的情感共鸣

3、要有影响力的大号转发

我们逐条看看这三点两条微博的不同:

从真实性上上,其实何顾问的微博有优势,因为第一他是加V用户;二来他的微博身份如果作假很容易被揭发,真要不放心,看看他的公司网站也可以知道很多信息;三来他置顶转发的微博里面很多人有名有姓且加V,也增加了可信度。

一般情况下人都可以同意:当一个人的身份越多渠道证明,他的可靠性就越高。

而许涛的微博就比较尴尬,他是普通人,他的真实性很难直接去验证,但是他非常聪明通过几个办法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一是他的微博名称直接点明自己的高校身份,他的微博叫@北京化工大学许涛 ,马上他的个人简介写着:【感恩北京法制晚报:曾经怀揣科研梦 父患恶疾生变故 网上求助收效微 打工欲赚手术费http://www.fawan.com.cn/html/2012-08/13/content_383021.htm】。

在个人简介直接留《法制日报》的新闻网址是高招,因为能上新闻的内容一般要经过采访当事人的环节,相当于媒体是一个公信力很高的信息来源,比自说自话要好。

另一个细节是他微博留下了博客的地址,如果真的想帮助他的人,进入他的博客看看,就会发现许涛非常用心,定期把帮助过自己的人清单,总额公布,哪怕别人只捐赠一元钱,这点非常好,爱心不能用钱多钱少来衡量。

在心理学上,这是用大家的行为暗示自己的真实性,既然那么多人选择捐助,那么这个人的真实性应该高,否则不会那么多人都上当吧?顺便还可以鼓励大家,既然那么多人都捐赠了,我也帮一点吧,这就是所谓的从众效应。

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个行为是非常好的一个反馈方式,捐助者未必需要什么回报,但是看到别人的感恩之心,当然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更有成就感。而我国官办慈善机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要钱的时候搞运动,钱到手了,别说一一感谢下捐助者,连到底捐了多少钱,一个明细都看不见。

在管理上一个原则就是:能够看到反馈的行为往往更容易得到放大或者抵制。假如慈善活动也是一个管理行为,也不会例外。假如我不知道我的钱流入到哪里,有多少,给谁用,我是很难愿意把钱给别人的。

除此之外,许涛的长微博提供了大量的细节,图片来证实自己的真实性,这些细节有学校班级,诊断报告,村委会证明书,父亲病床照片,个人身份证,手机号码,银行账户等等。

如果怀疑许涛的人,是很容易通过其中任何一项信息去判断他是否属实,如果这么多信息都没有引起指责,那么可信度就会很高。

综合前面的分析,但就微博账户真实性,许涛通过很多细节的用心,已经不会输给何顾问太多。

但在中国做慈善在内容的真实性之外,还得解决一个动机的真实性问题,这是一个很尴尬的事情,原因大家都懂,我这里不展开。

何顾问的微博其实是加入@免费午餐 的“企业1%营业额赞助计划”,并借参与这个活动,希望宣传企业正面的形象,我个人觉得这无可厚非。

但有一点,现在的网民对于借慈善搞搭车营销的行为非常不宽容,哪怕你的本心不是如此,也容易被妖魔化。企业做微博慈善营销,大家看的不是你的效果,而是你的动机,一旦大家认为你的本质是做营销,自愿转发的意愿度就下降了。

而何顾问又犯了两个不应该的错误:

第一:为了激励转发,他用小米手机做奖励

但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已经被研究透的现象,当你想鼓励别人慈善的时候,千万别用物质激励,那样只会降低别人参与的意愿,而应该激发别人的内心的情感,何顾问用手机刺激转发,不但不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反而让人觉得自己转发不是因为慈善,而是因为利益,而且中奖几率又低,何必凑热闹,帮企业做营销呢?

第二:何顾问置顶微博下面的微博内容,严重的影响了大家转发的欲望。

一般看到网络营销培训班的,大家会联想到什么?

而这个做网络培训的,又被放进公益微博的@ 人员里面,会不会让人产生不佳的联想?反正是我的话,我是不会转发的。

我的意思很明确,一个真实的活动,因为不恰当的微博设计,让真实性被减弱了,这点何总请我转发,我直接断言这条微博难火,一个原因就在这里。

再来看第二点:内容能否激发人的情感共鸣

何总的微博关键词是:公益 公司 产品 营业额

许涛的微博关键词是:父爱如山 重病家危 卖身救父

一个讲的是事实,一个讲的是故事,哪一个更容易激发人的情感?

要激发一个人的情感,靠短短的140个字一般是很难的,你得考虑用长微博展开。应该说许涛的这篇文字,写的情真意切,又不乏理性,能激发很多人的同情心,是一篇好求助文!

有人会质疑,长微博谁会看?

是的,长微博很多人不会看,但是能给你捐款的人,恰恰是愿意看长微博的人,连看长微博都没有耐心的人,你以为他会有耐心去银行给你转账?

在网上大家经常收到很多一看就很弱智的诈骗邮件,很多人会奇怪这也能让人相信?骗子的智商是不是太低?

错,骗子的智商很高的。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相信这么弱智邮件的人才能得手,与其编一个天衣无缝的骗局,不如先用稍微弱智一点的诈骗邮件把容易上当的人筛选出来,这样前面可以广撒网,后面可以精抓鱼,减少自己需要进行电话人工诈骗阶段的成本。

讲这个例子,只是提醒各位,真正懂营销的人其实并不多,普通人换位思考的能力,未必就能比上一个小骗子。

说到这点,也得批评下何总的微博,他写得很短,但至少还是犯了两个打击普通人转发意愿的错误。

第一他在微博中写:如果没有负面效应,将继续坚持。

这句话真不应该写,这本来是正常的企业经营考虑,谁愿意做好事还挨骂?但是写出来给人的感觉是很怪。

请问何总什么叫负面效应?在需要激发情感的文案中,就不应该出现任何带来“负面”联想的词汇。

另一个错误是不应该@ 那么多人,这会给人带来不好的联想,这里面的事情我就不多谈,水深。

最后我们谈谈第三点:得到名人的帮助

何总本来就拥有丰厚的人脉,所以他通过QQ群,合作伙伴,公司员工发动,制造破千的转发有挑战,但是难度不大,从这个角度他是非常好利用了人脉和加V用户的影响力。

但他的活动还没有得到真正重量级的名人纷纷参与,这样的话微博的转发就变成了个人人脉的比拼行为。这一点许涛和何总就没有可比性,他就不是个名人,也不认识名人。

不过要说何总能制造出一条3000次转发的公益微博,还发动了那么多企业参与这样的一个好项目,真的是非常了不起了。

以为微博营销没有成本的企业,不妨问问@何战涛 总,到底微博营销成本低不低?

不过要提醒各位,想得到名人的帮助,最好不要在微博里面公开@ ,为什么?原因很多,我就说一条,假如名人转发了,自己的微博带来1000次转发,是不是自己把自己给爱特了1000次,那么他的微博根本没法看到有价值的@ 信息了。

许涛的微博得到转发,恰恰和得到很多名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草根用户一般难以自己去鉴别信息的真实性,而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名人判断,而名人出于爱惜羽毛,一般也会比较慎重转发。

但是名人一旦出手,效果就会比普通人效果好很多。

去他的微博可以看到,他的主要方法是公开@ 名人,或者私信名人求助,有的名人帮助了他,也有很多没有帮转发。

名人没有帮助转发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被@ 的太多,根本就没有看见;另一个原因就是自己看到了,但没有细看,被类似请求弄得不胜其烦。

许涛在求助名人转发的过程中,靠的是对父亲的爱,靠的是勤奋,但在方法上依然存在太大瑕疵。

比如,他@ 的很多名V,但看粉丝数量,吓人,但看看人家的微博评论和转发,就知道,那都是一些买粉的名人,就算他帮你转发了,你也不会有什么收益,所以许涛正确的动作应该是选择有影响力,而不是有粉丝的人求助,这样可以节约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再例如他的微博全部是自顶主微博,通过求助名人@的方式,这个方法不好,感觉都沦为一个营销行为了,正确的方法是,尽量通过在主贴评论中@ 需要求助的人,而不是直接发微博,直接发微博就变成一种道德上有些强迫的意味了。

另外发微博的时候,应该针对有影响力的人写一段有针对性的话,这样也许成功率会更高,而不是复制一段话。这里面的写法很多,我不展开,展开又是一篇长文。

真正的方法,反而不是一个一个借助自己@ 名人,而是取得一个名人信任后,用恰当的方式感动他,然后请他帮你发动几个有影响力的人帮忙,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小朋友没有学过人脉运营,还在拼体力,我很理解,但不欣赏,写这段文字,其实也是希望他看到,可以更好帮助父亲。

其实想帮助许涛的名人很多,比如当代字画家郭子良先生就为他写了幅字,说可以卖了求助,这个字画市价到底如何,我真不清楚,如果有人有兴趣,不妨联系下@北京化工大学许涛 他已经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他已经得到了将近15万的善款帮助,但是他父亲的病,至少需要40万。



为什么我会相信@北京化工大学许涛 <wbr>的微博求助?–谈谈微公益背后的推广细节

另外提醒一下许涛,捐款这个事情是无奈之举,但是依据我国法律,本质上你这种行为是非法集资,哎,这事我就不谈了。所以,钱如果能凑够了,就赶紧停,能读书继续去读书,这也是你一生的大事。

从另一个角度,许涛这个孩子,如果整个活动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我真的建议,做高分子材料的企业,应该考虑引进一下这个小朋友,好好培养,应该不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