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该有两双耳朵

标签:
教育 |
分类: 07-秋叶悟人生 |
3月3号是世界爱耳日,真是很形象,本来想为这个日子写点什么,作为一个资深的耳朵轻度失聪人士,正巧忙,把几天情绪积累下来,今天写点文字,也刚刚好。
听力不好的人会遇到很多的尴尬,就在3月3日,我刚才学校办公室出门,后面的老师喊我,我没有听见,他不得不跑出来赶上来通知我一件事情,顺便感叹一句:“你这样子听力,怎么给学生上课呀?”
我小学时听不清声母的发音,被老师喊到讲台上罚站过;我初中读英语时我从来没有听清楚过录音机里的清辅音;我高中时的外号叫“聋子”,连女孩子都这么喊过我;我大学时因为听错别人的话闹了不少笑话,我还买了随身听却不敢随便听;我上班后手机始终是两种状态,要么静音,是在开会或上课,要么震动;我从来不用闹钟,反正不指望耳朵。
我也不是完全听不见,是对某些频率比较高的声音不敏感。所以我和很多人沟通一切正常,但在某些场合,我就很困难。从小到大我就不是泡妞高手,因为当女孩子一旦咬起耳朵,说起悄悄话的时刻,你知道的,我就彻底晕了,这样的话,我怎么去讲甜蜜的情话?
我妈妈就很为这个事情苦恼,常常是喊我吃饭听不见,最惨的是,我弟弟的症状比我还严重,还办了一个三级听力残疾的残疾人证,前年回家我妈又一次感叹我的听力之差,建议我也办一个好了,据说好处是很多旅游点门票可以半价或者免费。
其实我父母听力都很正常,现在老了听力也比我们强。为这事我们分析来分析去,怀疑最大的可能是小时候生病发烧打针给打坏了听力神经。我们小时候如果发烧不退,就要打青霉素,如果青霉素压不住医生就会打链霉素,庆大霉素,现在我们知道这两种抗生素都是对听力神经有损害的,遇到体质对这个敏感的人,后果就很严重。
我对小时候打针的场景记忆犹新。
先得皮试,很痛,等手上鼓起一个小包,不青不紫,就可以打针了。护士会用镊子从在酒精灯火苗下烤的白铝饭盒里的挑出一个被开水消过毒的针头,套进比大拇指还粗的针筒,然后娴熟地用食指和中指夹住一个砂石片,熟练地在玻璃药水瓶上划一道痕,然后一敲,瓶盖就断了。等护士吸干药水,开始用酒精棉球擦我屁股时,这个时候故作放松的我屁股肌肉就会不争气的紧紧绷住,这让护士也很头痛,总是安慰我说不要这么紧张,放松~来~放松,然后用手指挠痒痒分散我的注意力,可每次我的注意力都很集中,越是紧张针头就越难扎进肌肉里,有一次针头干脆就直接断在屁股上了。
我妈妈自己会打针,后来她就自己给我打针,每次都要挠啊说啊的半天,突然一针就扎了进来,先疼一下,倒还好,关键是慢慢注射,慢慢屁股和腿就开始酸,然后胀,可以胀一个下午。那时我最爱青霉素,打完马上就不疼,最恨链霉素和庆大霉素,打完屁股疼半天。我想70后这代人,这样的记忆应该是我们集体的记忆了。
但不管怎样,打针的人很多,影响了听力的还是少数,我“不幸”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这么糟糕的运气为什么会摊上我?在我小时候,我很为这个问题苦恼过,直到现在,偶尔也会纠结一下。
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句话: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为你打开了另外一扇门。问题是你要先接纳关上那扇门的现实,你才能抬头看见新的门背后的希望。
因为听力不好,我小时候性格内向,我没有办法外向,交流不畅。所以我喜欢阅读,在阅读的想象里我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勇士。我很喜欢做白日梦,每天都做,还是一集一集连续的,假如我小时候就有网络,我肯定就是网络小说写手了,说不定我比韩寒都火。阅读无疑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我发现可以用笔表达自己,我就坚持写一些日记,慢慢地我的文笔就得到了锻炼,也成就今日的博客。
因为听力不好,所以我从来就是一个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我很多课程都是自己自学,老师讲得精彩的我才听一听,其实我喜欢的老师都是声音够洪亮的老师。从初中开始,我就不得不自学一些内容,到了高中,大部分课程内容我都可以自己琢磨去了。自学这个玩意对人的思维帮助实在是太大了,多年以后,当我在大学当老师,看到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时,我才意识到,在我的高中时代,我就远远超越了他们。到今天我始终认为大学生假如在大学还没有学会自学,大学就等于是白过了,这一辈子做出点成就的概率也就很低了。
因为听力不好,我习惯猜测别人下一句话会说什么,而不是依据他真正在说什么进行沟通,这样当然有很多问题,也没少闹笑话。但是,这种思维也给了我一个后果,我往往忽略了语言的表象,我无意看到了一些更本质的东西,假如有朋友觉得秋叶博客某些文章很犀利的话,我想,也许就是因为我听力不好,所以我干脆直接去看别人内心想说的话的缘故吧。这种直觉常常是错的,但是有时候,直觉很准。
因为听力不好,我在单位不喜欢咬耳朵。别人咬耳朵说东谈西,我不刻意去听的话我根本听不见。所以办公室政治的小道消息,我往往是最后才知道的,我只专心做我想做的事情,但是,几年过去,爱打听小道消息的人还是爱打听小道消息,我却被大家公认为业务尖子,还默默总结了一些东西。
因为听力不好,我小时候是畏惧和很多人一起聊天,社交场合就是我出丑的场合,我从小就习惯一个人呆着,用老人家的话,这小孩子读书坐得住。我的确坐得住,只要我愿意,我可以一个人抱着书看一天不动,这个时候我的精神是自由的,就是在这种孤独中,我渐渐学会听见了自己心底的声音,我学会了和自己的心对话,自省和思考。
当你的耳根开始清静下来,你就能够听见自己的心跳,你就会想一些关于自己,存在,人生,使命之类的大问题。这似乎有点矫情,但谁敢说自己这辈子完全没有思考过的这样的问题呢?只不过是,匆匆想了想,耳朵里就装满尘世里的声音,这些思考也许就湮没在车轮声里,湮没在炒菜时的抽油烟机风声里,湮没在大小会议发言声里,湮没在麻将声里,湮没在那些你认为必须听但听起来也挺无聊的事情里。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五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使人听觉不灵敏,五味使人丧失口感,纵情围猎使人心发狂,稀罕的宝物使人行为变坏。因此得道的圣人只为饱腹不为耳目享受,所以要抛弃后者选取前者。”
老子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人追逐物质就被物质所奴役,除非你为自己的心而活,选择你需要的物质。
人生的许多小问题其实都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造成的。没有找到自己定位的人,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在顺境逆境,无论是什么出身,不是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遇到那样的冲突。要找到定位,你就得不断听到自己内心的呼唤。
我常常想,假如我耳朵很好,我是否能听到自己的心?我的答案是未必,那样的话,我也许还做不出我今天的一点成绩。
当你的耳朵听到太多东西的时候,你就开始听不见自己的心了。
所以我感恩上天,给我一个不完美的听力,却让我意识到聆听自己灵魂的重要,人可以活着没有灵魂,但人不可以没有灵魂着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