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案例
(2012-10-05 16:44:33)
标签:
教育 |
分类: 05-写给大学生的信 |
自从分享PPT《学习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后,我现在看问题比原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这是好事,脑子越来越复杂,但看问题也许越来越透彻。当然这是秋叶追求的目标,还不是现状。
正巧前一阵发了一篇博文《如何玩大项目》,在这篇文章最后,我推荐了我写的书《超越对手-大项目售前售后的30种实战技能》,也许一个人做事情最好不能带私货,一带私货就容易被以为有营销的想法。其实要这么说,秋叶的博文不论客观如何,主观上都是软文,不是推广了自己个人品牌,就是推广了自己的书,朋友或者朋友的神马。
有网友留言:“本来还打算看看你那讲项目的书的,但看了此文,不打算看了。其实看过你的经历就知道你讲项目肯定不靠谱,忽悠下大学生大概还成。秋叶你还是讲ppt比较靠谱,项目神马都是浮云。 ”
这个留言我不删除,谁都有发表看法的自由,正好我用学会批判性思维这本书的观点,看看这个网友说法是否正确。
这个说法的逻辑是:
结论:秋叶的书《超越对手-大项目售前售后的30种实战技能》不靠谱
论据:秋叶的经历不靠谱
论证:这个论证包含一个隐含的描述性假设,这个假设就是:假如一个人没有做过项目,或者做的项目不靠谱,就肯定讲项目不靠谱。假如你认同这个暗含的描述性假设,那么你也是认为没有经历实践的人是没有能力去总结理论的,或者总结出来的就不靠谱。
或者说隐含一个价值观假设:理论是否一定要本人亲历实践才能够感知。这个在哲学上叫经验主义或者先验主义,我们就不讨论了。
关于这个描述性假设我可以提供几个反例:第一个是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他提出目标管理时,他是学者,不是企业家,但企业家都听他的理论。另一这个反例是孔子,周游列国政见不得采纳,如丧家犬,但后世证明,他的理论很可以,虽然一贯被曲解,但始终是儒家。
假如我们认为作为项目型这种实践经验要求很高的工作,必须具备实践经验才能写出好书,那么我也赞同,但是我发现网友留言里面有一个歧义性词汇–经历。
越是抽象的词汇越具有歧义,没搞明白之前觉得不可以评价别人的观点,这是《学习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这书的忠告。
所谓看过经历,具体是我的什么经历?(没有明确)为什么这个经历不靠谱?(没有分析)从哪里看到我的经历的?(没有来源)
至少我不清楚是网友看到的是我的什么经历。这个很含糊。秋叶自认自己有一点小经历。秋叶不是小清新,也不是老猾头,但肯定见识过一些事情的人。一个男人好事坏事都得亲历一些,未必是不好。
我只能猜测是因为我在大学教书的身份,让人认为我是个学院派,对于项目这种实践课,我是OUT了!
如果认为我是大学老师,所以我还是做PPT比较靠谱,这个逻辑也不通。
我在大学教机械,和PPT毫无关系。为什么我就适合PPT?
一个人PPT做得好,为什么?难道是天分?
事实上,大家看得出来,我的设计天分很是不高。我讲的PPT似乎都是商业PPT,很少设计课件,为什么我可以接触到那么多商业PPT?这个可以反证经历这个说法比较含糊,没有清晰化。
最后我个人觉得网友有一个情感冲动:当你不认可一个人的经历,就否定他的观点或者书,这个逻辑属于错误:以偏概全。
当然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评价一个人的书的质量到底依据什么标准?
网友口碑够不够?网络评论可不可靠?是否需要自己看一看下结论?
当然作者经历要参考,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要分析作者的背景,在《学习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也强调作者相关性利益和背景对价值观的影响。
这个就扯远了,以上分析完毕,各位可以当本文是秋叶为自己的书的自辩,这属于有相关利益动机的行为。
你也可以发表你的意见,只要有理有据,合乎逻辑,我都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