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说《微说论语》
(2013-06-23 09:54:42)
标签:
新书留念文化 |
微说《微说论语》
从不曾想我会写这样一本书,但现在它终于出版,并摆在了我的面前。
快到四十岁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觉得,自己已经专注文字二十年了,发表了一堆文字,也印了几本书,却自我感觉还是业余作者。我说的当然不是名份,而是,我有代表作吗?我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吗?
事实上,对这样的问题我早已麻木、漠不关心,多年来坚持写作的原因多半是它给我带来了快乐、满足,以及二十年来形成的惯性。我在四十岁前想到这个问题,无疑是和即将步入中年、年华虚掷、人生如梦的感慨联系在了一起。
于是,我下定决心写一本书,一本可以给写作二十年交代的书,一本可以为人到中年纪念的书。
如果有写作身份,我大概应该算是诗人,但这一次,我写的却不是诗,因为这是一次有计划的写作,而诗的创作是不可计划的,它等待的是神启或者灵感来袭。这样,我和《论语》相遇。我是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的血管里都或多或少地流淌着儒家的血液,那么,我倒要知道得多一点。《论语》,当然只能成为首选。
因为生计,那时我白天忙得无微不至,人也便浮躁。只有晚上,当我回到小镇一个人的住屋,打开笔记本,便开启了生活的另一个频道。这是一次快乐的经历:一方面,我找到了一条与以往写作完全不同的路径;另一方面,每晚这样的功课让我沉潜安静下来。对于《论语》,我肯定是业余读者,我的学养决定了我不可能对它有独到的、更深的见解,但是我却找到了一个自己的路径:借助《论语》,我打开了一面观察现世的镜子,打开了自己半生的情感和认识体验,打开了我生活的五味子。我相信我写下了一本与众不同的书:不似某些教授的心灵鸡汤,也不是某些学究的穿凿附会,更不是某些时髦人的浅薄翻译。我用大致五百个安静的夜晚,让《论语》从高处降落到人间,为《论语》铺就了一条可供普通人观景的、愉快的通道和窗口,也终于为自己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交代。写完这本书,我约略知道,作为中国人的“我”,从哪里来,是谁,要到哪里去;我相信自己的内心由此更加安静。那么,我也可以迈着从容的步伐,走进我的中年了。
感谢为这本书出版付出辛劳的李江华先生,据他说,这本书印了一万册,在国内新华书店和当当、卓越、京东三个网点都将有售。这是目前我的第一本“走市场”的书,对于它的销售我并不看好,但我仍然想对偶然看到这本书的读者说:你也许不会失望,因为它来自一个小镇,来自一个安静的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