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镜片看《论语》(160-165)

(2011-01-07 08:10:52)
标签:

伯夷

晋国

夫子

叔齐

文化

分类: 信笔游

160、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不知道那是怎样一种美妙的音乐啊,宛如来自天界,令夫子如此沉溺、赞美!更不知那是怎样一颗心灵啊,让音乐的流淌宛如天界之音!好的音乐需要好的心灵,伯牙弹琴,最懂的要数钟子期;如果对的是一头牛,琴声便成了噪音。那个韶乐,千转百回,在一颗充满仁爱、智慧的心灵里流荡,使一具肉身自忘而沉入,陶醉而忘返。让人相信,人间有比物质的美味更怡人的精神享受;让人相信,人之最大的幸福是精神的陶醉;更让人相信,只有一颗仁心慧心方能领略到人间的至美!)

161、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这段对话有个背景:卫灵公曾立太子蒯聩为世子,但他因谋杀灵 公的夫人南子未成而被驱逐,逃往晋国。卫灵公死后,蒯聩的儿子蒯辄被卫人立为国君,即卫出公。这时,晋国又把蒯聩送回卫国,但卫人拒绝,于是形成父子共争王位的局面。这时,夫子在卫国居住,弟子们不知老师是何立场,便有冉有使子贡的问话。子贡问得巧妙,他不直奔主题,而是问夫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叔齐伯夷的事情恰和蒯聩、蒯辄形成对照。孤竹君将死,遗嘱立次子叔齐,叔齐礼让其兄伯夷,可伯夷又尊父命而外逃,哥哥跑了,弟弟心感不安,也追随兄逃走,成为一段佳话。夫子对伯夷叔齐也高度评价,视为贤人。子贡于是追问:伯夷叔齐他们心中没有怨恨吗?父子就说,他们只求心安,而得心安,有何怨恨?子贡听夫子这么一说,便明白夫子的态度、看法,告诉同学说,先生不赞成也不会帮助卫君蒯辄以子拒父的。我并不感兴趣夫子对家族争王的态度,而赞成夫子说的:“求仁而得仁,有何怨?”伯夷尊父命,不与弟弟争王位,外逃而出,求得心安;弟弟不僭越兄长得王位,亦外逃,求得心安。他们求仁得仁,心无怨恨,避免了兄弟相残,多么贤智。是的,一个人若求仁并得到了仁,还会有什么心头之愤、得失之怨呢?昔者伯夷叔齐面对王位都能弃而求仁,对生活中的区区恩怨又何必挂心呢?)

16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夫子这席话听起来悦耳,只当一种精神的超脱,不可当真。吃着粗茶淡饭,喝着清汤白水,随地枕着胳膊,又能乐在其中的在生活中能找到几人?夫子弟子三千,就算一人送一条干肉,也吃不完的。这样的想象只能给我们一个道理:幸福是简单的,只有精神的富足才是最大的快乐,而物质可以一减再减。实际上,凡有能力让自己精神富足的人,一般也不会把自己的物质生活搞得寡淡无味。那些城市的边缘人,民间的牧羊人,海边的渔夫,差不多可以过这样的生活,但没人愿意相信他们的精神生活的品质,极个别的行吟诗人、艺术流浪者可能近似,但这样的人凤毛麟角。那我们就如夫子教导地洒脱些吧:用最简单的饭菜养活躯体,而让自己的精神丰富些、再丰富些吧,快乐在于心灵。至于不义的富贵,自然为君子不齿。只是生活中的富贵,有多少不沾点肮脏和血腥呢?视不义为浮云不错,如果视富贵如浮云就有些矫情了。那就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和美好的心灵创造富贵吧。倘若果真视富贵如浮云,那其实人生也如浮云,这就需要一个更大的心灵,不求富贵,只求乐在其中。)

163、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夫子多少有点自相矛盾,前者曾说四十不惑,现在又说,再给他几年时间,让他学到五十,就不会有什么大的过失了。生而有涯,学而无涯,其实学到五十又怎么样呢,无非取到了沧海一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算夫子是圣贤,他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活到老,学到老,不光因为学海无涯,更因为学习本身快乐;人当然应尽量避免过失,但不要指望有那么一天,修炼成仙,况且是和非有时会是一体,没有绝对,否则就不会有“美丽的错误”一说。不要等到“不再会犯错误”的那一天才去做事,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纠正错误向前走的一生,只要一心向善、向真、向美,则犯一点错又有什么呢?夫子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结果成了圣人;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会成为圣人,那就不要强求自己头悬梁锥刺股地苦学到五十岁。活到老,学到老,学自己感兴趣的,干自己喜欢干的,不主动犯错误,但偶尔有了过失,也别和自己较劲,过意不去。有个人说,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嘛!)

164、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夫子鲁人,想必平时说话为鲁语,当里格当,很亲切的。但在诵诗、读书、执行礼事时,则换了频道,成为雅言。可以看出夫子对文化的敬重和天下一家的理想。乡音难改,乡音情深,但在交流、讲习时,尽量还是用普通话为宜,尽管可能会有些醋溜,但别人总能听得懂。我当年入川求学,又一个老师一口川语,且语速急快,他自己讲得眉飞色舞,我却听得一塌糊涂。心下就犯急,又觉得好笑。看着他一丝不苟自我陶醉的样子,听着他抑扬顿挫的夸夸其谈,想起了一个成语:对牛弹琴。好像不是他的错,而是我应该掌握这门“外语”。尽管我知道普及“雅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依然觉得,一个不会讲方言的人是可怜的,没有了故乡,就像一个没根的植物;在我看来,他既不可亲,又不可信。现在,有一些人,恨不得把自己的方言洗得干干净净,要么说外语,要么说粤语,最差也说儿话,只是不知道他怎样唤自己的爹娘。)

16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近云尔。’”

(叶公问子路夫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概子路觉得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便不予回答。其实,同样的问题问任何一个人,都不好回答,人是一个复杂体,不好言说。但子路谨慎了些,要是不那么慎重,总还可以言说一二的,比如说:夫子是一个可爱的书呆子,是空前绝后的好老师;比如说:夫子是满腹经纶的理想主义者,是心怀天下的殉道者。等等。看看夫子自己是怎么说的:读起书来,废寝忘食;快乐起来,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已临近衰老。一个钻进了牛角尖的书虫,一个乐观豁达,和蔼可亲的半老头。这让我想到导演、演员们总把一些伟人打扮、饰演成道貌岸然、锁眉深思的样子,不是误会就是艺术的低能。现实中遇到这样的人,你也别拿他当人物,多半在装逼。真的人物就会像夫子,率性而为,样子不高大,但一定可亲可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