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片看《论语》(121-122)
(2010-11-24 09:07:26)
标签:
公西华齐国夫子冉求学生会干部文化 |
分类: 信笔游 |
121、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今天,领导人到学校视察,校方一般会安排学生会干部或者学业优良的学生与其对话,无疑,这些学生在老师心目中是最优秀的。可是,当哀公问夫子您的学生谁好学时,夫子却不说可使南面的冉雍,可以为瑚琏之器的子贡,可与之言诗的子夏……,而是推举一个有点榆木疙瘩的颜回。说他不迁怒与人,不重复犯错,并且深深痛惜其短命,浩叹除了颜回,再都找不到一个好学的人了。夫子不像是回答哀公的文化,倒像是深情怀念自己的一个早夭的学生。他不是考一百分的学生,也不会机灵地讨老师欢心,更不会帮老师做课题研究挣项目经费。而是一个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他人的人,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不重犯错误的人,就这样,他赢得了夫子的赞许。而实际上,不迁怒,不贰过其实比考百分、当学生会干部要难得多啊!夫子没错。)
122、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公西华被夫子派去出使齐国,作为同学的冉求主动代为其母请粟——要一些粟米。夫子答应给一釜,冉求还嫌少,要求再加,夫子就又答应加一点,显得非常吝啬。估计冉求已经私下埋怨了:也太抠了吧。夫子就说了,公西华乘肥马,衣轻裘,家境多好呀,给一点粟就可以了嘛。君子周济的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让富人更富。其实,冉求也委屈,想做好事,落了尴尬。还不如直接在公西华出使齐国期间,到他家看看大娘,混几顿可口的饭,人家也许不缺那点米。再说了,公西华肥马轻裘的,出一趟远门,估计也把母亲安顿好了。总之,冉求多事了。你看人家原思,自己是个穷光蛋,但在夫子给粮时,还说:多了多了,不要了!以致夫子劝道:你要真觉得多了,就周济给你的邻里邻居吧。富人好像总是更贪婪,穷人好像总是更慷慨。倘若我们幸而可以周济人,那就像夫子说的,周急而毋继富;倘若我们不行是穷光蛋,那我们也学原思,少授一些,勤劳的汗水多数时候会换来甘甜的果实。相信自己的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