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长庆记者问

(2009-07-03 08:00:56)
标签:

文化

分类: 光与影

诗歌,一个人的小镇 

 

 

 

记者:本届铁人文学奖揭晓后,大家对你获奖都感到意外和惊喜,作为长庆作家的新生力量,请你谈谈获奖感受。

张怀帆:谢谢“大家”的关心。很多时候,作家和他的作品在获奖后才逐渐为人所知,我希望“大家”由此关注我的作品,并在下次侥幸获得什么奖时不再感到意外。呵呵。

“长庆作家的新生力量”?我喜欢这样让人感到朝气和未来的说法。前一阵子,我还获了个“杰出青年”奖,我对朋友说,杰出或不杰出都未必,重要的,原来我还是青年!但我好像不太算新生力量,从发表第一篇作品至今,已近20年了,差不多也算老写家啦。我真诚地希望长庆有更多的新生力量——长庆生产了大量石油,也应少量生产几个作家、艺术家,不然徒有其名。

关于这次获奖,我的确有点“意外和惊喜”。获奖是对一个作家创造劳动的尊重和肯定、褒奖和鼓励,作为有广泛影响、规格较高的铁人文学奖,对热爱文学的石油作家都应有吸引力,我真诚感谢评委的慧眼。但另一方面,我并不羞愧和忐忑不安,目前也尚未觉得这顶帽子戴在头上有什么不适。至今,我还未看到一位作家在介绍文字中不提自己获奖,我是个小作家,自不免俗,所以这个奖对我的现实意义是在下次介绍中,我会增添包装的光环。至于对我创作的激励,我是这样想的,写作的动力肯定来源于内心而不是外物,所以最好沾沾自喜后就此忘掉。但由此有了一个底线,那就是:以后太狗屎的东西一定不能出手,否则就会玷污这个以劳动工人命名的奖。我看到许多作家在获奖后会说,这是他创作新的起点云云。对于我,新的起点在每一次创作之前,而这个奖,但愿能鼓励我拥有更多的“起点”。

记者:据我所知,本届参评诗集很多,竞争激烈。您刚才也说“感谢评委慧眼”,那么,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本次获奖的诗集《一个人的小镇》吗?

张怀帆:《一个人的小镇》是我“一个人”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此前已经完成了《一个人的河流》和《一个人的岸》,并分别出版。为什么是“一个人”呢?我自己觉得有这么几个含义:一是我本是一个内向的人,据说性格忧郁。多年来我安静写作,少与人往来,在写作和心灵状态上基本是孑然一身;二是我觉得诗人应该有独立的品格,应该站立成一棵峻拔的白杨,流淌成一条静静的河流,坚守成一方望天想云的高岸,也入世成一座柴米油盐的小镇。当然这只是我的理想;三是我觉得写作其实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写作本是内心的皈依,与世隔绝、凝神静心坐在电脑前,打开胸中的另一个世界,对话、约会的只是自己,这一切也都是一个人静悄悄完成的。至于作品发表以后的反应,是作品自己的事情,活成什么模样和造化,似再与作者无关;四是任何一个写作者都应该想把自己的作品写成老黑格尔的“这一个”,这也是我的理想,也许虽不能为,但心向往之。关于“小镇”,有实指:我多年生活在一个小镇;但更多是虚指:我生命和诗歌的乌托邦。在信息化和物质化时代,一个草木星辰、人间烟火的小镇,也许还残存着不被污染的诗意,还安静地住着诗的精灵,那么,如果我足够幸运,也许会偶然相遇。生命因之卑微美丽,生活由此值得一过。说了这些,大概就可以知道它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去吧,不会让你失望,走进这座小镇,内心敞亮,灵魂安详……

记者:说实话,现在很少有人读诗看诗,诗离大众已很远了,那么您觉得写诗还有意义吗?你爱诗,是出于本性还是一种追求?

张怀帆:的确,我不止一次被好心的朋友规劝:都什么年代了,还写诗!是的,在很多人看来,时下,不是挣钱消费而是闭门写诗,一定是脑子出了问题。我的确也看到许多人在当下物质的时代如鱼得水,活得很幸福。对于绝大多数人,没有诗的日子照样柴米油盐,安详充实,我也真心祝福他们。但我自己却对这样的“幸福”强烈不满,不幸掉入诗歌的温柔陷阱,误入歧途,不能自拔。不仅爱上了诗,而且执迷不悟,几日不读书茶饭不香,多日不写诗焦虑不安。任何爱情都像一种病,我的确病得不轻。但我这辈子也不打算“改邪归正”,我相信我会无怨无悔,并满怀祈求和感恩,伴随着阅读和写作走向生命的终点。

正如你所言,现在好像很少有人读诗写诗了,但这不是诗歌的错。事实上,静下心看书的人也很少。我看过一个资料说,中国国民一年的平均阅读数量是0.7本,而我们的邻居韩国是7本,日本是40本。说什么好呢?消费主义正在主宰着整个蓝色的星球,中国人正在万众一心奔小康,哪有闲暇风花雪月写诗吟诗!这有错吗?但我们真的心里很踏实吗?当水泥的“巨无霸”以巨大的胃吞噬城市、扑向乡村的时候,我们不觉得有一种危险隐隐要降临吗?当物质主义、技术主义、实用主义甚嚣尘上,我们不觉得内心荒芜、空无所依吗?当我们热谈GDP、股票、H1N1、足球、房子、车子……,难道我们没有一次突然感到家园丧失、灵魂流离失所吗?

是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诗。想到这个让我们心灵柔软、家园美丽的清泉甘露。当我们给牙牙学语的孩子教“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时,是不是内心充满了童真?当我们听到孩子朗声读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是不是突然心底起了乡愁?当我们摆脱俗务、偶尔沉浸在诗中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自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多么超然洒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多么动人深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归”是何等超迈旷达!“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何等的辽远空阔!……因为有诗,生活是多么美妙呀!而没有诗的生活,是何等的枯燥乏味!诗有何意义?是的,如果去兑换物质,它可能一钱不值。但它可以是我们灵魂栖居的家园,是我们丰富曼妙的心灵,是我们颐养生息的壮丽河山!如果人人爱诗,会有战争吗?甚至会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纷争吗?

你会说,我说的古诗词,现代诗已乏善可陈了。这得费一番功夫说清。简单地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现在,不能要求大多数诗人再去写古体诗。现代诗的确存在很多很大问题,但它其实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多元共生、百花齐放、缤纷多姿,只是我们被消费主义裹挟,不愿稍微驻足进入而已!诗离大众很远的原因更可能是因为大众离诗很远,我相信,那些真心爱诗的人,生活一定与众不同!

我对于诗的热爱,起初也许是因为年轻和虚荣,后来大概更多的是因为兴趣和性情。我没有觉得自己因为写诗而高尚,但写诗的确让我内心安静下来,热爱平民的生活,并觉得卑微生命的美丽。我觉得,人之一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顺着自己的性情、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庆幸自己热爱文学,由此我愿意清贫、低微。

记者:油田有不少诗歌爱好者,在写作上有什么经验可传授吗?

张怀帆:在写作前,把手洗干净,像一个仪式。这是我的习惯。

记者:对以后的创作有什么打算吗?

张怀帆:没有。爱着、痛着、生活着,由此写作着。做好人,再做好诗;照顾好家,再争取做好作家。

(注:因篇幅原因,报纸刊出后略有改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