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散文的张怀帆(转)
(2008-06-30 07:53:53)
标签:
文化 |
分类: 光与影 |
寻找散文的张怀帆
(最近,接连在博客发布表扬自己的文字,令我很难为情;但朋友接连的鼓励更令我感动,我当心怀感激并倍加珍视。那么请博友宽容并谅解这些出于鼓励有可能言过其实的文字和出于尊重、纪念而屡屡“自我表扬”的做法。
张怀帆的写作有段时间彻底从我的视野消失了。
我不知道那段时间他具体忙些什么事。但我知道他生活在一个叫做河庄坪的小镇,他在那里安静地写诗,工作和睡觉,下班的时候,他和我们一样买菜,接孩子和讨老婆欢心。在没事的时候,他偶尔也给我打电话,客客气气地说些事情,我们谈的那些事竟然与写作没有一点关系。
这些年,他就住在延河边的河庄坪上,夜色降临的时候,路灯下走动着清冷的人。深夜常亮的那个窗口,他就是那个守着灯盏写诗的人。他把诗歌蹲在那么小的地方,心境却寂静得像散落在天空的星星,凝固得一动不动。
我时常想起他。
这段时间他又忙了些什么呢,我想。
我读过他写的一篇《病区》的长散文,洋洋洒洒,写的意气风发,不论是诘问还是议论,全是诗人之气。出手不凡,连我也嫉妒了他。果然有写散文的朋友问我,张怀帆是谁呢?我却一时语塞。他是个真诗人——他需要我这样去定义他的身份吗?即便他是无业者、手工业者、农民、知识分子、富翁或者游手好闲者,我觉得都不要紧。他的诗歌,正在试图建立自己的地理,他诗中体现的孤独感正袭向我们,他想在自己的诗里做个还乡者,在已经沦陷的故乡里,把每个交错的命运还给泥土。
在当下中国无数的乡村中,自然而凋敝的乡土被无数诗人复制到诗歌的时候,它注定会被时间无情地践踏。村庄是个什么样子?——它是人怎样生活的样子。它不只是满目牲畜、庄稼、大地、河流,它还有站立和劳动的人,他们作为个体的命运,我们理解吗?
这是最近我在《手稿》中读到张怀帆一组散文的感受。
他已经卸下问题的包袱,并开始把人的意义剖开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他的散文向我们展示的不同的人命运的遭遇,他们的败落或者凋谢让我们暗自神伤。他要表达的是向生活不断妥协的过程,这是对生活无奈,更是人性的使然。生活的真理告诉我们——人根本无法战胜自己。这种残酷就是现实,不管你忧伤也好,悲痛也好,坚韧也好,降伏也好,作品存在的意义是揭示最本质的心灵和世界。
这也是我要说的。
作为诗人的张怀帆他已经写出了好散文《活着的光》、《贫穷后来会成为一盏灯》,而读者寻找散文家张怀帆的信心还在加强。
最后,我想说的是,他要真的去干一件事情,他一下子会被我们记住。
2008-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