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怀帆:信仰中的坚守

(2008-04-02 11:40:23)
标签:

文化

分类: 光与影
 
张怀帆:信仰中的坚守

                                                                                                              王  

 

 【王琪兄是陕西70后诗人的重要人物,听好几个朋友说他诗好,人更好。但我直到去年底才与其相识,见他果然谦卑静默,与我心有戚戚。只惜时间仓促、交流甚少。我掏钱印了几本书,生怕人不知道,就都塞给他。孰料他没当废纸,竟然还翻阅了一些,并以鼓励,除了感谢,我复何言?愿能更系统地读到他的诗作,更愿能走进他的诗歌世界。——张怀帆】

我第一次接触张怀帆的作品,大约在九十年代后期,是以他诗歌进入我的视线,引起我注意的。那时,他给人的印象是激情四溢的,诗行间洋溢着浓厚而炽烈的情怀,如苍天厚土一般。像黄土高原哪个羊肠小道上走来的一个头戴白羊肚手巾、身着羊皮袄袄的陕北后生,只要昂起头,扯开嗓门,一曲由衷的赞歌就犹如信天游般响彻在沟沟畔畔,山山峁峁,让人感到回肠荡气,后味无穷。

后来,有幸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结识了张怀帆。在见到张怀帆本人和介入他作品时,我却发现,我以前对他的感觉是表象的,直观的,也是片面的。他谦逊、低调的为人处事方式,让人肃然起敬。在文学创作上,近年来,他除却灵动、飘逸、抒情的诗歌,转变写作方向,以散文随笔为体系的众多作品,更能打动心怀,直逼心腑。对现世生活的密切关注,对人类生存本质意义上的诘问,都是值得我深思和参照的。这样的写作,不言而喻,是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读张怀帆的作品,我更愿意把他当作一个生活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看待。他敏锐的触角,深隧的目光,独特的见解,浓重的生活气息,屏除了很多散文写作者一贯的娇媚、俗套的做法,更直截了当,深入事物底部。他多年笔耕不辍的事实证明,这一行为是有效的,对目下普遍浮躁的散文写作是一个有力的抨击和从容的回避。因为张怀帆是一个积极的语言践行者,他大胆的写作意识,创造能力,正是他把自己的血与肉融进笔端的最好体现。他的文章中,我很多时候都在为张怀帆的超凡的生命情怀和生活气息所叹服,也对他诉诸笔端的轻巧的文字为之震颤。

读张怀帆的散文,最直接的感受是他是一个生活的记录者。但他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是对事物充分认识和把握之后,于心灵深处最真实折射、反馈,即把生活还原给了生活。写景,他不拘泥于冗长的抒情,状物,也不局限于泛泛而谈。对于他涉及到的事物,始终带有审视和评判的意味。由此可见他目光的敏锐和超前。从他不少篇章可以看出,他的个人体验充满了无奈、愤慨,所以,他的笔下即使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东西,也带有他鲜明的个人见解与个人立场。这在《 女人如何美丽》《想一想灵魂的事 》《苦味的故乡》《我很熊包》等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那看似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有他思想的火花在闪动,有他激荡的情怀在奔涌。你在捕捉,品味的同时,就不不自觉地喜欢上他的文字。正是如此,我喜欢他的散文随笔更胜于他的诗歌。

我不认为生活在陕北油田的张怀帆是孤独的,他所谓的孤独,恰巧是游离在自己精神空间以外,与他追求的目标不相适宜的那一部分。在纷繁而琐碎的生活面前,能保持自己本来的面目,能坚守寂寞的文字,就是对某种被世俗悄悄同化了的事物的宣判与对抗。这正是张怀帆心负使命而热爱散文随笔写作的可贵之处。他有自己诉求的表达方式,有自己的行为主张,可以说,接近并抵达了散文随笔本身的意义。

去年7月份,收到张怀帆一次寄给我的《一个人的河流》《一个人的岸》他的两部个人文集,我感到欣喜和意外,本来想动笔为他写点东西,但因家事缠身,这事就搁浅以至淡忘了。时隔不久,当他将同时出版的随笔集《提着萤灯行走》和诗集《一个人的小镇 》两部集子一起赠与我手头时,我则大吃一惊,惊讶于他的高产,也立刻有了为他写点小文字的想法。这样勤奋的写作者,这样对散文和诗歌怀有某种信仰和坚强信念的人,在我认识的朋友当中的确不多。现在,在我埋下头仔细拜读他的作品,我发觉,张怀帆像他的名字一样,已经随着精神的河流,驾着一叶扁舟,走得越来越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