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情感梦想文化 |
分类: 光与影 |
张怀帆:孤独的智者
【虎平兄是我认识不久的朋友,是陕西颇有影响的青年作家。很感动他能认真地看我的率意文字,并以有洞见的评论。师兄和朋友接连的表扬让我既受鼓舞又深感惭愧。我知道他们多半出于勉励的好意,不可当真。那么,是公鸡就继续打鸣,是母鸡就还老老实实下蛋。因为听到夸奖就仰起脖子、迈开步子,好看是好看些,只怕是鸡终究还是鸡,飞不到天上还是飞不到,而天上飞的才叫鹰呢!——张怀帆】
张怀帆是个诗人,他的散文随笔具有诗人的率性,带着生活的露水,质朴中透出才情,恣意挥洒,清新谐趣。《女人如何美丽》、《男人如何魅力》、《屁大的事有多大》,从标题就能窥出作家的意趣,不虚妄,不矫情。这些篇札,带有对散文文本的解相和颠覆,更是对僵气十足的文风的进击和搏杀,进而对自身重新塑型、搭建和编结。与冷峻的《病区》、《雨鸽》等文相比,这些文章所抱持的情怀理趣,是极端鲜明的。同样是关注底层,具有悲悯情怀,《病区》一文,能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出发,有着自身生活的苦痛,有着对环境、内心和精神的反省和质疑。他是在一种充沛自足的状态下琢磨并记录了内心体验的整个过程,摒弃了个人化的精神舞蹈和个体的灵魂盛宴的虚饰,隐含着心灵的种种难以名状又力图名状的内心世界的价值体验。
孤独是一种精神感受。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只能把话说给自己,在喧嚣聒噪的现世,给心灵寻找一片不受侵扰的宁静。张怀帆是孤独的,他生活在一个小镇上,过着近似“黄卷青灯”的寂寞生活。但他却能主动地、理智地驾驭寂寞,力图在寂寞的世界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精神纬度,坚韧决绝,甚至带有某种强迫的意志。他的散文随笔集《提着萤灯行走》以及“孤独三部曲”《一个人的岸》(随笔集)、《一个人的河流》(诗集)和《一个人的小镇》(诗集),无不透射着寂寞孤独的意味。“文章原本寂寞事”,孤独带给张怀帆最大好处就是可以不断思考,在思考中烹文煮字。他在《安静的小镇》中说:“我居住的小镇在一座城市边上,因为油田,这里并不算落后和安静,甚至有点喧闹。”“小镇的风吹进了我的身体,让我安静、沉实。”
现实是残缺的,而张怀帆通过散文这一表达来缝合这种缺憾,并做尽可能的梳理和思索:“有一天,我年轻的大伯在挖窑洞时,被塌下的黄土吞了进去。我好像昨天还坐在他的膝盖上,听他和父亲抽烟、聊天,等我再看到他的时候,他满身裹着黄土,再也不能说出一句话了。”(《我身上哪里藏着一个伤口》)、“太阳照着挖好的墓穴,准备迎接一个睡去的人。不远处,一只鸟在哀鸣。”(《苦味的故乡》)
散文真正的突破在于思想的闪光和不同凡响的心灵呼唤。无病呻吟无趣,有病呻吟也未必高明。张怀帆的散文不仅仅是靠真情实感,文采斐然打动读者,更重要的在于他对生活的独立思考和真切解悟。他是站在现存的一切之上,以敏锐独特的眼光和悲悯情怀,去观察、认知、感悟和体验,表露着他的思考、情感和禀赋,展示了他自由言说的精神品格,呈现出个性、率性、质性和智性。
读张怀帆的文章,让我走进了他的小镇他的油井他的月夜和他的内心,也悟出了一条陕北汉子如何在心中撑起属于自己的一方天空。他是实在的淡泊的人,在他的小镇,他一直默默地干他的事情,虽然孤独但充实,苦涩却自信。天地很大,美文很多。但像张怀帆这样偏居于寂寞,忙里偷闲认真地写出人品和人性的,我见得极少。
孤独着思考着,思考着智慧着。张怀帆是内心深处容巨大孤独的智者,这是他给我最深的印象。“金无足赤”,我只想说的是,张怀帆的个别篇章,在简约方面还略闲不足。瑕不掩瑜,一点小小的美中不足,绝对无伤大雅。以诗人的才情、敏锐和参悟力,相信张怀帆能够解决他本应解决的,也相信他必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