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信笔游 |
他追寻苍穹制造的彼岸
□
(刊于《延安日报》文艺副刊 2008年11月28日)
*前辈作家银笙先生溢美之词让我惭愧,勉励之情催我奋进。在此,深深致谢!
这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揉皱的牛皮纸”的人世上游荡。
这是一个沉默的思者(原谅我不用思想者),面对万花筒一样的世界喊出那振聋发聩的声音。
读张怀帆的散文集《一个人的岸》,使我不由联想到卢梭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作家拉马丁称“卢梭是法国第一位情感作家”,而充溢在怀帆散文中的是极浓烈极浓烈的情感。
读怀帆的散文也让我想到西方现代随笔鼻祖蒙田,学习蒙田使他的文章中“显露出诗的活力和独创性,表现出诗才的光彩。”
怀帆是我结识不久的忘年之交朋友,见面不过一两次,最先读到的是他的诗集《一个人的河流》,我曾沉湎于他创造的诗的优美意境,也看到深藏于他身上的创作潜力。这次读他的散文集,这个印象愈来愈深。他的小镇、他深藏在山谷中的家乡、他的河流他的岸……都是他的歌他的诗。他对养育自己的黄土地深深眷恋,好几篇文章都抒发了这种感情,还常为不能报答而遗憾。散文是情感的抒写,是个人心灵的袒露,从字里行间能看到作者的为人。看看这些题目《想一想灵魂的事情》《人与人的差别大于人与狗的差别》《昆虫向谁学的卑鄙和残忍》《“屎壳郎”是斗转日移之神》等,就把自己心灵敞开在读者面前。读到书中这样的文字:“敬畏是一种尊重”,“而目下,至少在中国,人们还普遍没有学会敬畏。”“人人都信钱,钱就窃笑……钱就把各式各样的面具戴在人的脸上”,这样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他的内心,他是一个真诚、淳朴、正义、富有同情心的人。书中不少文章印证了这一点,他不光爱他的家乡、他的工作、他的小镇,也爱那遭出租车司机毒打的开农用车的老头、乞丐等下层人物,甚至对城市上空飞翔的麻雀也充满爱怜。
怀帆是诗人,他的散文饱含诗情,同时蕴涵深深的哲理。正像《大英百科全书》中说的:“在随笔中,用一段逸事说明一个道德忠告”,这是他散文的显著特色。令人欣赏的是,怀帆的忠告不是人云亦云,而有他独到的见解。我不敢称他是思想家,但他是思者、思考者是不为过的。他敢于说真话,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纵观世界的风云变化,他有与众不同的看法。面对考试他高喊“考试制度何时废除”;看了两场演出他感叹“市场的泡沫还是肉体的狂欢”;参加学校“六一”活动他断言“可不可以不请领导”;从“文明宝宝”评选中他质问“离文明有多远”;从民族的劣根性上他说“中国人喜欢大”;对于大作家王蒙的新著《尴尬风流》他惊呼“大跌眼镜,大失所望”;甚至对为抬高身价而请名人作序的这一普遍现象也敢喊“呸!”……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他的为人和个性,他不愿随波逐流,支持他的信念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独立的品格。
在这本散文集中,我很欣赏《雨鸽》这篇短文。说老实话,读着文章我不由自主红了眼圈。这位小女孩从用小铁桶拾他和秦的剩饭,引起他俩的关注,经询问后知道她爸爸因赌博一贫如洗,决定让她退学。出于同情他俩给她送去学习用品,雨鸽和他俩建立了感情。到最后雨鸽向他俩报告父亲偷油的消息以至被抓,几个精彩的细节表现了小女孩的真诚品质。作者并未停笔,又写了半年后去看雨鸽,并留下礼品和纸条,也折射出作者的善良本性。读这样的文章,就像读鲁迅的《一件小事》那样令人心灵颤动,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只是这样的文章还有些少。
作者在序中说:“我在找一个停靠的岸,而岸却总在遥远的对岸。”“我,一个装满欲望小小的人,因为追寻苍穹的光芒而点亮内心的灯,因为仰望而获得宁静的行程。”他用诗样的语言道出了自己对文学的痴情和追求——“漫卷诗书、胸怀万象、心越千极的快乐”,这就是他的彼岸。他不理冷嘲热讽,也不怕别人说自己是商品社会的“傻子”,他甘愿做“站直了的文人”。在赞赏他的文章和人品的时候,我希望他的视野再开阔一些,前进的步子更大一些。文无定式,抒情的、叙事的、议论的十八般武器都来试试,说不定真能写出留给流传后世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