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 王大文译本《昆虫记》的资料

(2009-02-27 20:00:21)
标签:

杂谈


  肖毛兄说过:“法布耳(1823-1915)的作品,我知道的大概只有《昆虫记》。我还记得初中语文课本从其中编选的《蝉》。那内容的新奇,文风的优雅,译笔的精致,令我至今仍无法忘怀。只可惜不知是谁译的.”文风优雅,译笔精致,说得好啊,不知道译者的赞语是真赞语,其实初中语文课本编选的《蝉》就是王大文译本。我们看《蟋蟀》的结尾:

   “在八月夜深人静的晚上,我所知道的昆虫中,没有歌声比它更动人、更清晰了。我常常卧在我哈麻司里迷迭香丛中的草地上,静听这种悦耳的音乐。

   意大利蟋蟀群集在我的小园中。每一株开着红花的野玫瑰上,都有它的歌手,欧薄荷上也有很多。野草莓树,小松树,也都变成音乐场。并且它的声音清澈,富有美感,所以在这小世界中,从每丛小树到每一根树枝上,都飘出颂扬生存的快乐之歌。

   在我高高的头顶上,天鹅(座)飞翔于银河之间,下面,围绕着我的,有昆虫的音乐,时起时息。微小的生命,述说它的快乐,使我忘记了星辰的美景。那些天眼,向下看着我,静静地,冷冷地,但一些不能打动我内在的心弦。为什么呢?它们缺少大秘密——生命。确实的,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天上的恒星群,晒暖了许多像我们这样的世界;不过究竟说来,这种信念也等于一种猜想,这不是一件确切无疑的事。

   相反的,我的蟋蟀,我因为和你们在一起使我感到生命的蓬勃,这是我们躯体中的活力;这就是我为什么不看天上的星辰,而将我的注意力集中于你们的夜歌了!一个活的微点——最小最小的有生命的一粒,——能够知道快乐和痛苦,比无限大的单纯的物质,更能引起我的无穷兴趣。”

  我不知道还有谁能译得更好,我们可以比较后出的几种本子,简直不能看啊!

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王大文据英文改写本译成的《昆虫记》一册,这个版本的英译者是德·马托斯,改写人为斯托夫人。这个本子以后多次重印。王大文的译本1956年修订重印,24开,彩色插图14幅,改名为《昆虫的故事》,1995年广东人民出版社租型印刷过。这个本子1974年在台北出版,书名改回为《昆虫记》。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昆虫记(彩色故事版)》,就是这个版本。

译序
第一章 我的工作和作场
第二章 蜣螂
一 圆球
二 梨
三 甲虫的成长
第三章 蝉
一 蝉和蚁
二 蝉的地穴
三 蝉的音乐
四 蝉的卵
第四章 螳螂
一 打猎
二 它的窠
三 螳螂卵的孵化
第五章 萤
一 它的外科器具
二 蔷薇花形的饰物
三 它的灯
第六章 泥水匠蜂(即金腰峰)
一 选择造屋的地点
二 它的建筑物
三 它的食物
四 它的来源
第七章 被管虫
一 衣冠齐整的毛虫
二 良母
三 聪明的裁缝
第八章 西班牙犀头的自制
第九章 两种稀奇的蚱蜢
一 恩布沙(锡兰产螳螂之一种)
二 白面孔螽斯

第十章 黄蜂

第十一章 蛴螬

第十二章 蟋蟀

第十三章 锡赛弗斯

第十四章 抱拔

第十五章 虻蝇


……昆虫记:法布尔经典著作,彩图故事版"的书摘……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着一个倾斜的隧道,这里就是有骤雨,即刻也就会干的。这隧道最多是九寸深,不过一指宽,依着土地的天然状况或弯曲或成直线。差不多像定例一样,总有一丛草将这所住屋半掩着,其作用如一间门洞,将进出的孔道隐于阴影之下。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时,决不碰及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广阔;这就是它的平台,当四围的事物都很平静时,蟋蟀就坐在这里弹它的四弦提琴。

屋子的内部并不奢华,有光泽、但并不粗糙的墙。住户很有闲暇去修理任何粗糙的地方。隧道之底就是卧室,这里比别处修饰得略精细,并且宽大些。大体上讲,是一个很简单的住所,非常清洁,没有潮湿,一切都合乎卫生的条件。在另一方面说来,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以掘地的工具的简单,这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了。如果我们要知道它怎样做的和它什么时候开始做的,我们一定要从蟋蟀刚刚下卵的时候讲起。

蟋蟀像白面孔螽斯一样把卵单个的产在深约一寸的四分之三的土里。它将它们排列成群,大约总数有五百到六百个。这卵真是一种惊人的机械。孵化以后,看来如一只不透光的灰白色的长瓶,顶上有一个圆而整齐的孔。孔边上有一顶小帽,像一个盖子。这盖的去掉,并不是因为蛴螬在里面冲撞而破裂,而是沿着一条环绕着的线——一种预备下的抵抗力很弱的线条——自己裂开来的。

卵产下两星期以后,前端现出两个大而圆的黑点。在这两点的上面一点,正在长瓶的头顶上,你可以看见一条环绕着的薄薄的突起线。壳子将来就在这条线上裂开。不久,因卵的透明,可以允许我们看出这个小动物身上的节。现在是可注意的时候了,特别是在早上。

必须有恒心才能有好运气,假使我们不断地到卵边去看,我们会得到报酬。在突起的线的四周,壳的抵抗力已渐渐消失,卵的一端因此分开。因为被里面小动物的头部推动,它升起来,落在一边,好像小香水瓶的盖子,蟋蟀就从瓶里跳出来。

当它出去以后,卵壳还是长形的,依旧光滑、完整、浮白,帽子挂在口上的一边。鸡蛋的破裂,是被小鸡嘴尖上生的小硬瘤撞破的;蟋蟀的卵做得更机巧,和象牙盒子相似,能把盖打开。小动物的头顶,已足够做这件工作了。

我在上面说过,盖子去掉以后,一个幼小的蟋蟀跳出来,这句话还不十分正确。那里所出现的,是一个穿着裹紧的衣服,还不能辨别出来的襁褓中的蛴螬。你应该记得,螽斯以同样的方法在土中孵化,当来到地面上时,也穿着一件保护身体的外衣的。蟋蟀和螽斯是同类,虽然事实上并不需要,但它也穿一件同样的制服。螽斯的卵留在地下有八个月之久,它出来时,必须和已经变硬的土壤搏斗,所以需要一件长衣保护它的长腿,但是蟋蟀比较短壮,而且卵在地下也不过几天,它出来时无非只要穿过粉状的泥土。为了这些理由,它不需要外衣,它就把它抛弃在壳子里了。

当它脱去襁褓时,蟋蟀差不多完全是灰白色的,开始和当前的泥土战斗。它用大颚咬出来,将一些毫无抵抗力的泥土扫在旁边和踢到后面去。它很快的就在土面上,享受着日光,并冒着和它同类冲突的危险。它是这样弱小的可怜虫,还不如一个跳蚤大。二十四小时以后,它变成黑色,它的黑檀色足以和发育完全的蟋蟀媲美。它原来的灰白色所仅遗留下的,只是一条白带,围绕着胸部。它非常灵敏和活泼,不时用长而时常颤动的触须试探四周的情况,并且激烈的到处奔跑跳跃。总有一天,它会胖得不能如此任性的耍闹。

现在我们要看一看为什么母蟋蟀要生这么多的卵。这是因为多数的小动物要被处死刑的。它们被别种动物大量的屠杀,特别是被小形的灰晰妈和蚂蚁。蚂蚁这种讨厌的强盗,常常不留一只蟋蟀在我的花园里。它一口咬住这可怜的小动物,狼吞虎咽的将它们吞下。

唉,这个可恨的恶人,请想想看,我们还将蚂蚁放在高级的昆虫当中,为它写了很多书,赞不绝口。自然科学家对它很尊崇,日渐增加它的声誉。

做有益的清道夫工作的甲虫,并没有人去理会,而吃人血的蚊虫,却每个人都知道;同时人们也知道带着毒剑的暴躁、虚夸的黄蜂,及专做坏事的蚂蚁,后者在我们南方的村庄中,常常跑到别人家弄坏桶椽就好像吃无花果般的高兴。

我花园中的蟋蟀,被蚂蚁残杀尽,使我不得不跑到外面去寻找它们。八月,在落叶中的草还没有完全被太阳晒枯,我看到新生的蟋蟀已经比较的大,现在已全身都是黑色,白胸带的痕迹一些也不存在了。在这个时期,它的生活是流浪的;一片枯叶,一块扁石头,已足够应付它的需要了。

许多从蚂蚁口中逃脱残生的蟋蟀,现在作了黄蜂的牺牲品,它们猎取这些游行者,把它们贮藏在地下。它们如果提早几个星期掘住宅,就没有危险了;但它们从未想到,它们老守着旧习惯。

一直要到十月之末,寒气开始迫人时,它们才动手造案穴。如果以我观察关在笼中的蟋蟀来判断,这项工作是很简单的。掘穴决不在裸露的地面着手,而是常常在莴苣叶——残留下来的食物——掩盖的地点。这是替代草丛的,似乎为了使它的住宅秘密起见,那是不可缺少的。

这位矿工用前足扒上,并用大颚的钳子,拔去较大的砾块。我看到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后腿上有二排锯齿;同时我也看到它扫清尘土,推到后面,将它倾斜的铺开。这样,你可以知道它全部的方法了。

工作开始做得很快。在我笼子里的土中,它钻在底下两小时,它不时地到进出道口来,但常常是向后面不停的扫着。如果它感到疲劳,它可以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头朝着外面,触须无力的在摆动。不久它又进去,用钳子和耙继续工作。后来休息的时间渐渐加长,使我有些不耐烦了。

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已经完成。洞有两寸深,已足供暂时的需用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工作,可以慢慢地做,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身体的增大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还比较温和,太阳晒在住宅的门口时,还是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抛出泥土来。在春季享乐的天气里,这住宅的修理工作仍然继续不已。改良和修饰的工作,总是不断的在进行着,直到主人死去。

四月之末,蟋蟀开始唱歌;最初是生疏而羞涩的独唱,不久,就成合奏乐,每块泥土都夸赞它的奏乐者了。我乐意将它列于春天唱歌者之首。在我们的废地上,百里香和欧薄荷盛开时,百灵鸟如火箭似的飞起来,放开喉咙歌唱,将甜美的歌曲,从天空散布到地上。下面的蟋蟀,唱歌相和。它们的歌单调而无艺术性,但它的缺乏艺术性和它苏生之单纯喜悦正相适合,这是惊醒的歌颂,也是萌芽的种子和初生的叶片所了解的歌颂。对于这种二重奏,我敢说蟋蟀是优胜者。拿它的数目和不间断的音节来说,是当之无愧的。摇荡在日光下,散布着芬芳的欧薄荷,把田野染成灰蓝色,即使百灵鸟停止了歌声,田野仍然可以由这些淳朴的歌手得到一曲赞美之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