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花枝压短墙,月明还照半张床曾经有幸在紫鸾创作这部作品的最初阶段就阅读了其中的部分章节,那时生活的琐碎和现实的无奈同这篇稿子一起进行。可想而知,她是怎样的心绞力瘁。
从现实的窘迫旋即转而虚幻世界的爱憎,每天以几千字的速度构造婚姻中的男女,以书内的世俗暂且斩断现实的浮沉,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去支撑?其时,她正处于感情的底谷、疾病的折磨(医生建议她做手术)、亲人身体同样不安的状况。对于这部小说,换作旁人身置其中,将有怎样的铭心刻骨之痛?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对文字的“爱情”,让她奋不顾身,飞蛾扑火,痛快焚身。
我基本不相信这本书封面上的宣传文字,当我们读下去之后,我们发现故事其实并不怎么轰轰烈烈,相反,公主公本身的婚姻之路让我们看到平静的痛、清醒的痛、可以言说但无人可对的痛。倪晓萱一个知识女性,但总是脱离不了所谓的浪漫(这好像是女人的通病),当她离婚后碰到何过时,当何过在半真半假的温柔中向她靠近时,我们是否在暗讽:可爱的女人总是令人同情?而另一个与她形成鲜明对照的夏子媛,命运多桀,出身平寒低微,生活压抑,她总希望有朝一日摆脱那压抑的生活,得到一场爱情,过自己想要的身心自由的生活,哪知,抱着莫大的希望步入婚姻门,结果接而连三一波三折的突发事件,让她无法自救。
夏子媛曾对倪晓萱这样说:“或许那些人还不是真正的最爱你的人,也或许你太不懂得满足。”当爱情遭遇现实时,我们的确可以感受到现实情何以堪。爱情与长相相关、年龄相关、经济相关、与东家长西家短三姑六婆相关。无论男女,许多人难道就没有想过:要嫁个对我好的,为何不嫁个有钱又帅又对我好的?人财两得,一箭双雕,何过面对晓萱的心境即是子嫒急于脱离自身压抑生活的另一种投影。
性是世俗大门外较为纯粹个人的一扇门。但是,我们并没有从中看到快乐,相反,从中折射出女主人公在性婚姻中的不安全感。也是子媛在她第一次婚姻后的感慨:“其实一个男人在性上的自私,同样能体现出人性,只是那时候的子媛真的不懂,等她明白的时候,自然是深深受到伤害的时候。”不仅如此,流产、打胎、借种(这个情节,个人认为过于编造得巧)有哪一种是由性而生的美呢?或许,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现实中的男女,已经不去过分注重爱的本身,像快餐速食,合则同居,不合一拍两散(如桃花在其评论中戏言,拉上灯都一样)。没有人注意谁比谁更痛,谁比谁更值得同情。
正是因为我们对爱本身缺乏坚定,对坚定本身缺乏可以支撑的内容,人们的心灵异乎寻常的躁动不安,自然而然寻求超乎自然的解释:命运。主人公多次提到算命人,他在向主人公描摹人生所要经过的必然。从中不难看出,主人公在婚姻的沉浮中,产生了深深的不自信与焦虑,而这,不正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另一种认可?相信白头偕老,相信相濡以沫,相信生生死死,相信天无棱地无角才敢于君绝,相信遇见你是500次的回眸惊人一瞥。告诉我一个为什么,然后下地狱,否则甘心吗?
这种写法的优势显然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将作品写得平易近人,而不落入滥情。可以作些思考,但并不累。可以狠狠地爱,可以淡淡地恨。唯一遗憾的是,将《婚姻门》改成如今的题目。以我理解,这不是写婚外恋,而是写人们怎样以爱的名义作茧自缚,惴惴不安在门前徘徊——婚姻槛,进或出,是个挖人心肺的问题。
半张床,孤单的时候明月照,温暖的时候烈火烧。悲愤的时候劈柴火,可爱的日子当镜照。如此,男男女女的我们,谁可幸免这些鸡零狗碎的情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