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南·樛木》是成人礼的颂词
《诗经·周南·樛木》是一首很特别的诗。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其首章为:“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后二章只是置换相应的动词,变成:“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通观全诗48个字仅易六字,而在往复叠咏中其味自见。(注:樛,读jiū;藟,读lěi;绥,读suí;萦,读yíng。)
该诗虽短,但历来释义分歧较大。《毛诗序》谓:“《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古人解诗总喜欢与文王、后妃搭上关系,张纲在其《华阳集》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木上竦曰乔,下曲曰樛。乔则与物绝,故曰‘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樛则与物接,故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故得附丽以上。(该诗)喻嫔妇之属,所处在下,以后妃有逮下之德,故亦得进御于其君。若是者,上思达于下,下情通于上,闺门之内,不失其和矣。文王之治,始于忧勤,终于逸乐。后妃逮下,而闺门以和,则内治成矣。文王安得而不乐哉?惟乐其内治之成,所以能安享福禄,故曰‘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宋儒朱熹在其《集传》里亦持此见,而清朝开始有人怀疑这种观点,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这样评说:“《小序》谓‘后妃逮下’,《大序》遂衍为‘无嫉妒之心’,《集传》因之,谓众妾之颂后妃,似矣。然诗词并无乐德意,而何以见其无嫉妒之心耶?观累、荒、萦等字有缠绵依附之意,如茑萝之施松柏,似于夫妇为近。”
方玉润用两个“似”字,委婉地提出了自己新的建解,前一“似”对“后妃逮下”说表示怀疑,后一“似”提出了“普通夫妇缠绵”说。现代学者在方玉润论基础上即更进一步,大多认为这是一首祝贺新郎的诗,诗中以葛藟附樛木,比喻女子嫁给君子(参见程俊英《诗经译注》)。但是,“贺新郎”说有一个缺陷,它未能说明葛藟缠树的程度在同一场景为何会发生从“累之”、“荒之”到“萦之”的变化,以及其分别对应的“绥之”、“将之”和“成之”的特定意义。
我本来打算花三、五年时间将《诗经》305首诗通读一遍,至少各写一篇读诗心得的,想不到一条“樛木”拦住了我的去路。我苦苦追寻搬开这条拦路木的方法,翻看一本又一本的书,到自然界里去观察可能为樛木的树木,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未找到令自己信服的答案。
樛木呵樛木,你到底为何物?古人为了附会“后妃逮下”说而将其解释为向下弯曲的树木,现代学者摒弃了这个陈腐之说,却仍然认同“樛木”的解释,对此,我大不以为然。在自然界里,蔓生植物为了争夺阳光,需要借助旁边高大的树木攀缘而上,但根据我的观察,它们对树木是弯曲向下还是挺拔向上没有选择性,只要能往上爬就趋之若鹜。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它们反而更喜欢挺拔向上的树木,这样才会更快、更多地抢夺阳光。你看,我家后山公园的蔓生植物乐融融地缠绕着挺拔高大的树木。所以,认为“樛木”是向下弯曲的树木无疑为千古谬论,有必要揭开它的真相。
于是,我继续追寻,直到8月事情有了转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尽在机缘中。
上个月中下旬,我利用工龄假和几个大学同学结伴赴西藏旅游,我们从成都飞林芝,出林芝机场后打的前往八一镇,途经江河汇合处稍作停留后再行十几分钟,便到了一个叫喇嘛岭寺的庙宇参观。在该寺主庙门前的园子里,我们看到了一具男根木雕活灵活现地立于地面,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有个同学问这是干什么用的,导游说是供人祭拜的,这时我心里惊喜地闪过一个念头,这就是我苦苦追寻的“樛木”!

朻木
在这里我郑重地提出,“樛木”不是生长着的树木,更不是向下弯曲的树木,而是用木雕刻成男根、可能还染成朱红色的祭具。重庆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张茂发有一篇《〈诗经·周南·樛木〉之“樛”试析》的文章,认为“樛”当以“朻”字为本字,而“樛”字是借字。“朻”去掉“木”之后便成了“丩”,甲骨文里有这个字。有人认为“私”字的“厶”是男根的象形字,我即认为“丩”是男根木雕的象形字,有的《诗经》版本用的就是“朻”这个字,“木”偏旁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这不失为我观点的一个有力旁证。
还原了“樛木”的本来意义,搬开了这条拦路木,诗的本意便可迎刃而解。我认为,《樛木》是上古社会贵族家庭为男子举办成人礼的颂词。根据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几千年前举办成人礼的神圣场面:
在寺庙的南广场,有一具雄赳赳的朻木,在它的旁边站着主持仪式的巫师和刚刚成年的“君子”,在它的左前方、右前方和正前方各列一排或一群人,他们手执葛藟,口中念念有词。在巫师的指引下,左前方的人群开始唱第一章:“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边唱边将手中的葛藟放在朻木的旁边或上面,慢慢地堆积起来,故谓“累之”;接着,右前方的人群唱第二章:“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葛藟越堆越多,将朻木也掩盖了,故谓“荒之”;最后,正前方的人群唱第三章:“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葛藟已经堆得像个小山包了,但还有那男根主体部份露在外面,这时正前方的人群担负着行主礼的职责,她们将葛藟缠绕在男根主体上,故谓“萦之”,至此成人祭礼也结束了,标志着这位“君子”正式进入成人的行列,故谓“成之”。
说到这里,有几个关键词还需作进一步的辨析。1、“南”。一般解释为南山,我解释为寺庙的南广场;2、“葛藟”。一般解释为生长着的野葡萄,我即认为,葛藟是一种祭品,是专门从葛藤上摘取下来的大片页子,具有象征和祝福的意义;3、“乐”。一般解释为快乐,将“乐只君子”翻译成“先生结婚真快乐”,我认为“乐”在这里不读lè,而读yuè,她们颂词、歌唱,可能还有奏乐,以示祝贺之意。“乐只君子”应翻译成“祝贺这位君子”。据此,我将整首诗翻译如下:
寺庙南庭朻木雄赳赳,
手捧葛藟将它来埋堆。
祝贺你呵成年男子汉,
但愿福禄降临你身上。
寺庙南庭朻木雄赳赳,
手捧葛藟将它来掩盖。
祝贺你呵成年男子汉,
但愿福禄笼罩你身上。
寺庙南庭朻木雄赳赳,
手捧葛藟将它来缠绕。
祝贺你呵成年男子汉,
但愿福禄全就你身上。

喇嘛岭寺园子里还有一根这样的陶祖
这种成人礼很有可能源于我们祖先的男根崇拜。生殖特别是生男子对古人来说是头等大事,因为要经常打仗,男子肩负着冲锋陷阵的任务,那个部族男子多赢得战争的机会就大,部族就会兴旺发达。男根崇拜在考古上可以找到许多物证,如出土于辽宁省距今天约4000~5000年的陶祖等,但本诗所描述的成人礼早已淹没在汉文化的尘埃里,可喜的是在藏文化还保存着这种成人礼的活物,这也是自远古以来汉藏文化交流的结果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