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充满正能量的好导师——记我眼中的覃德清教授

(2015-03-13 18:44:06)
标签:

好导师

覃德清

正能量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分类: 思想很纯

http://s16/mw690/001oD4nJzy6QFyG6Okv2f&690

 

一位充满正能量的好导师

                                                  ——记我眼中的覃德清教授

             

一、师徒结缘,受益匪浅

“温文尔雅、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风范、成熟稳重儒雅、温和睿智善良的好导师、为学生着想的难得好导师、教会了我更好的做人、给我影响很大的一位好导师”,正如导师QQ[[1]]上显示的这一系列“好友印象”,多数人在接触并对他有所了解后,会评价他是一位好导师。

所谓“知师莫若徒”,先从学生我与导师的师徒之缘说起。事实上,在我步入师大读研之前,对导师的为人治学已有所耳闻。首先,是在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的广西师范大学板块,看过一篇专门展示覃德清导师风采的帖子[[2]]。在二十余位的回帖者中,有的欣赏他做学问一贯具有的严谨细致的风格,有的称赞他是那种难得的学问高又没脾气的人,有的敬仰他骨子里的浩然正气,有的触动于他有一颗济世情怀,有的提到他写诗与唱山歌[[3]]的才华。如大家所见,不论导师的学生抑或同仁,无一例外地对他给予好评。当时看完回帖,这位覃德清教授的正派学者风范便在我心中岿然而立。不久之后,我又在中国民俗学网“访谈·笔谈·座谈”界面,浏览到徐杰舜教授对他作的访谈录[[4]],便了更加全面具体的了解。也就是从那时起,导师的好形象在我心中逐渐成型。

复试时第一次见到导师真人,目睹了他的言谈举止,感觉远比网络中说得还要沉稳与谦逊。再到入学后选导师时我毫不犹豫地在表格上填上他的名字,在双向选择的情况下,他最终把我纳入自己的门下[[5]]

从对覃老师从陌生的关注逐渐变成熟悉的师徒,看似水到渠成,但冥冥之中仿佛自有定数。借用导师常提的一句话:“这都是机缘”[[6]]

能成为心目中好导师的弟子,实为我人生的一大幸事。说来惭愧,目前已进入研一第二学期末尾阶段的我,与导师面对面接触与交流的次数掐指可数。因为新校区雁山与中心校区育才相隔太远带来诸多不便,我们时常难得单独见面。有关导师的动态与消息,多从高一级的师哥师姐口中得来,亦有少许通过电话、QQ等平台获取。由此,我格外珍惜导师每次上课的机会,听他有条不紊地梳理知识脉络,旁征博引,并掺杂他体会深刻的各种真知灼见,在有理有据的归纳与演绎之中,以扎实的功底、生动的事例为大家解答各种疑惑,用心去听的人精神上会有种莫大的享受。

在讲文化人类学批评方法论这门课时,导师谈到“学院派”与“公共派”之争,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说自己既不属于“学院派”也不属于“公共派”,觉得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可以融合贯通的;还有对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社会学派、功能结构主义、美国历史学派等诸多学派及其理论的学习,他一再强调应该以包容与理解的态度,而不应该存在过多的批评与否定,他认为每一种理论与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合理与不合理成分,都是相对而言,竭力引导大家对每个学派进行全面地认识与吸收。再如,谈及学者肩负的责任,导师的那句“让子孙后代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一直激励着我,从中我们也可以对他的为人治学有所感受。

学为人师,为人师范,从导师身上时刻能感受到某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用当下比较流行的词——“正能量”形容再合适不过。

二、土生土长,志在四方

谈起覃老师首先不得不提及他的家乡。据我所知,他从小生活在田峒与山区交界的壮族地区,当地村民依山傍水而居[[7]]。在读大学之前,他终日与山水打交道,上山割草,下河捉鱼,种水稻,收花生,放牛山野间,车水灌田园。用导师自己的话概括:“备尝社会底层民众的喜怒哀乐忧思伤”。

听导师讲,在生活清贫的境况下,家乡的百姓反而容易知足而且很乐观。我认为,从小对家乡民风民情与自然景观耳濡目染,导师在其中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他美好向上的人格与思想开始发芽生根,并在以后的学术与人生道路上不断完善深化,逐渐汇聚成一股强不可摧的正能量。

毋庸置疑,不管是导师秉持的那种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心态,还是为人治学过程中积累的正能量,都离不开故土生活与环境的滋养,但更多的得益于他后天的丰富阅历与自我修养。

年轻时就立志投身学术事业的他,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在知识的天空下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8]]。如今,在民间文学与人类学等多个领域导师均有所建树,而且在对学术和人生的态度上,他也形成了一套自己充满正能量的理念。比如,他概括提炼出“三知”人文教育的具体方案,“三知”即知己、知恩、知礼,强调践行中华文明礼仪,提升民族文明素质,强化感恩教育;他还主张做学问要树“五心”、“养五气”、为“五安”,“五心”指诚心、信心、雄心、悲心、恒心,“五气”为正气、大气、和气、灵气、静气,“五安”是安家、安业、安居、安身、安心。从中我清晰地看到,一种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一种中庸平和的处世态度,一种对真善美的深刻把握,一种对天地人和的不懈追求。鲜活的思想与情怀跃然于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之中,督促他不断地前进,攀登人生的高峰。

三、勤学苦练,脚踏实地

覃老师常说,“学如初出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惰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其大意为:勤于学习就像春天的禾苗,一时看不到它增高,实际上它每日都在长高;而懒于学习好比磨刀的石头,一时看不到它变薄,其实石头每天都在变薄。

导师曾以此激励我们学习不能松懈,只要坚持,知识就会增长。我想对于导师身上正能量的吸收与转化亦是如此吧。只要用心去请教,去学习,去领会,或许当时感觉没有多大收获,历经日积月累的沉淀,定会终生受用。

此时,好想去听会唱山歌的导师亮开嗓子,高歌一曲,在歌声中去聆听他的情怀;此刻,或许他正站在某座巍峨的高山上,临风而立,俯仰天地。而学生我在他身后,正一点一滴地学习着,像他那样,充满正能量地立足于繁杂的人世间。

 

 


[[1]]网名为“岭海观云”,很少上QQ的导师偶尔会发表心情,或表明近期的工作动态与生活近况,或对世事人生发表看法,有时会转发充满正能量的文章或说说。

[[2]]标题为:“广西师范大学展示周之教师风采篇——覃德清教授”。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在回帖中讲到:覃老师的山歌唱得很好听,上次我们在大明山,他还和几个职业女歌手一起对歌,虽然最终败下阵来,但总算替我们这帮“酸秀才”抵挡了一阵。

[[4]]访谈录标题为:“[覃德清 徐杰舜]山水云霓任观瞻——广西师范大学覃德清教授访谈录”。该文载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收入荣仕星、徐杰舜编的《人类学世纪真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当时,我们8位新生先选导师,每人可先后填写2名,然后导师们根据大家的选择再商定选哪个学生。

[[6]]第一次师生见面时,覃老师就多次提到“机缘”二字,此后上课时也曾多次提到。

[[7]]导师的家乡是柳州市一个叫“波台村”的村落。

[[8]]“从1985年开始接触文化人类学,到1995年考上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整整十年时间。这一转化过程,虽然有一些小的曲折,但总体上还是比较顺利的。主要归功于我在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的不同阶段,都遇上了对我悉心指导、呵护备至的好老师。”摘自《[覃德清 徐杰舜]山水云霓任观瞻——广西师范大学覃德清教授访谈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过年回家
后一篇:情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