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你就不能用点心思吗?
(2008-09-28 10:51:44)
标签:
国产动漫教育素质育儿 |
分类: 闲言碎语八婆 |
发扬国产动画,咱百分百赞同,好歹十多年前咱也是怀有“复兴中国动漫”之伟大梦想的一员。但是看着那些动画,能喜欢上的实在少之又少。本来挺反感虹猫蓝兔的,现在一对比,这动画制作上居然算很精良的了。看看那个古典中国系列的,再看看红色经典系列的,一个比一个劣质,人物造型色彩就提不起兴趣了,更不用说情节。
前几天偶尔看央视少儿的一个动画,很有flash特点的,故事说小女孩宝贝越来越淘气,揪爷爷胡子,妈妈刷碗时胳肌妈妈,害妈妈把盘子打破。一天到晚吵吵闹闹不得安宁。大家觉得宝贝太淘气了,于是想让孩子接收淑女教育。
孩子淘气不是什么大毛病,只是孩子渐渐长大,一些规矩还是应该学的。不过编剧明显是不懂得“规矩”和“学习”有什么区别,于是乎,他编出来的学习规矩变成了找老师学唐诗宋词加减法——咱就不明白了,死板教育和学习礼貌有什么联系?
当然啦,孩子在这种高压学习下,很快就蔫了下去,于是家长担心了。爸爸给宝贝讲了一个想象力如何丧失的故事——咱也明白,这故事是讲给家长听的,不过这故事和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呢?再说你编剧让爸爸给老师讲啊,给孩子有什么用?
于是放弃学习,孩子马上恢复了快乐的天性。这也没错,可是随后这孩子就从给妈妈捣乱变成了帮妈妈洗碗。咱又不明白了,这孩子不被强迫学习了,怎么就突然开始懂事了?不吵不闹还会帮忙了——这两者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感觉上这编剧可能是个年轻人,对孩子性格发展完全不了解,因为社会上呼吁孩子减压,他就人云亦云,硬把故事凑到淘气与学习对立上,情商智商乱炖。
日本开始新式教育的时候,儿童文学全部是名家来写,极大提高了儿童文学的地位。国内曾经也有过一段这样的高素质儿童文学时代,后来慢慢萧条了。从文学现象可以看到整体儿童文化越来越不受重视,而后果就是,即使硬件提高,整体儿童教育水平仍然落后与僵死。教条东西多,真正具体内容少。给儿童做的动漫充斥着口号和形式,编剧并不真正了解和理解孩子,所以做出的东西质量可想而知。
四年多来,随着孩子长大,我也发现,国内动漫和绘本制作水准还是提高相当快的,四年前还是一群没法看的东西,现在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精品。但是在内容上真正好的故事仍然是凤毛麟角,这和给孩子写东西的作者本身素质有关。技巧上提高很容易,内容上提高就不是几年就可以解决的,也许十几年,也许几十年。
所以,估计我们这一代的孩子,还是要看着国外的绘本和动漫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