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闲言碎语八婆 |
今天辽沈晚报教育版讲了能力教育“失败”的例子,最后结论是:既然现状如此,人毕竟不能脱离环境,所以还是应该先顺再变。
几乎所有的教育都会提到西方孩子如何轻松,寓教于乐。不过,言论和实际总是脱节,实际上,国内真正有勇气完全按照西方教育培养孩子的,几乎没有——因为大环境没有变化,再不急功近利的家长也不敢把孩子前途赌一把。
何况,身处严苛就业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和优厚福利待遇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去比较吗?
举例来说,为什么都说犹太人聪明?因为他们几千年来没有自己的国家,必须加倍狡猾才能生存,这种环境下造就的头脑,当然要胜过一直生活在安逸环境下的头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他们承担的东西更多。
虽然我也不赞同孩子从小灌输太多东西,但文章中那位4岁孩子不知道3+5的家长,似乎也有些走极端,3岁孩子本身就会对数字开始感兴趣,因势利导也该进行学习了。
孩子玩,也是要在玩中学习的,虽然说培养快乐人格,但这么大孩子的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快乐,或者说,本来也应该在学业不沉重的情况下,先培养出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才对。
我想,就是西方再重视孩子的玩耍,也是要学习的吧?只不过,西方教育的“学习”更多注重于孩子自己动脑筋多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诗歌口诀什么的,把孩子修炼成记忆机器。
还有一篇《厌烦对孩子或有益处》,大意是说,厌烦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对孩子的厌烦情绪不要视如洪水猛兽。
非常赞同这点,孩子不可能不厌烦,只要是学习,学到最后肯定不可能永远都有乐趣。说到底,这是个承受能力问题。
小小孩常常有搞不定拼图大发脾气乱扔乱哭的时候,当这种脾气发作过之后,他们还会接着去学习研究,最后搞定。这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是个非常好的过程。
小时候孩子们似乎不怕困难,后来慢慢地变得害怕困难,也许是因为学习中游戏的成份越来越少,也就越来越枯燥的缘故。如果他们小时候多做些需要耐心的游戏,多次体验厌烦到解决的过程,相信对日后学习也会有很大帮助。
两篇文章看似无关,实际上有点联系,给孩子过分放松的环境,未必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负面情绪也不一定都是坏事,凡事没有绝对的,适当的压力也许反而能更好成就健康人格,对孩子,真是没有本本主义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