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闲话生活 |
分类: 闲言碎语八婆 |
C剪头,让我在发廊等他,每次我都宁可去逛街,等他剪完给我打电话。
不喜欢等待是一个原因,没完没了忍受自己不喜欢的歌是另一个原因。路过发廊,听到只言片语也就罢了,如果在那里等一个小时,耳边反复咬牙切齿的“死了都要爱”,那我真是死的心都有。
发廊歌曲和摩托车音响一样,听起来总是一种声音,很絮烦。这方面摩托车音响更甚,很酷的摩托车,放点劲爆的音乐也就罢了,偏要放流行歌曲,放就放吧,你放张学友我没意见,可车速那么快,好歹放个快歌啊,慢悠悠上来个“我等到花儿也谢了”,能和上拍吗?
发廊不需要那么劲爆,速度达到一般程度就可以,再快了师傅的剪子也跟不上趟。当然也不能太慢,我就没在发廊听到过蔡琴或者齐豫的慢歌,估计会影响师傅的工作效率。
发廊的名称和音乐并不一致,家附近有个“朋克发廊”,名字挺过时的酷,可是音乐一点不过时,更一点都不酷,你自己敢叫“朋克”,那么不放伊基.波普,不放帕蒂.史密斯,好歹也得放个涅磐充数吧?放个“苦苦求了几千年”算什么啦?
慢到一般的流行歌,快到DJ舞曲,都是典型的发廊音乐,难得各家连舞曲都放一样的,好像大家商量好了行业标志音乐一样。而这个行业音乐的规则就是:不求最滥,只求更滥。什么歌泛滥到连街道老大妈都能跟着哼两句,他们就用什么歌。
当然,比较特别的发廊歌曲也不是没有,有一次居然听到某发廊在放那首超级可爱的小鸡版《我不想说》,让我重温了好半天。
不过,打乱发廊歌曲法则的发廊,似乎都没有太好的下场,冥冥中似乎也有天意。
很多年前,我还很喜欢邦.乔维的时候,上班路过一家发廊,居然在放《it’s my life》,那家老板大概是邦.乔维迷,或者干脆只是“it’s my life”迷,几乎每次路过,听到的都是这首歌。估计是听得天怒人怨,没多久,再路过时,发现那家发廊就黄了,还觉得挺可惜的。
后来有家新发廊开张了,放出来的居然是甲壳虫的《hey jude》,让我既吃惊又好感倍增,跟着哼了一路“嘿,猪~”。没想到,甲壳虫也抵不住发廊音乐法则,没过一个月呢,就关门大吉了。
前几天下班,又发现一个新发廊,还没正式营业呢,音乐已经先打出来,居然,居然,居然用的是音乐剧《猫》的歌曲,还是摇滚猫那段!
我用怜悯的目光看着店内几个满面笑容的师傅,很为他们的前途担忧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