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哈喇滨--“中华巴洛克建筑”
标签:
随笔、闲扯、文化、闲拍杂谈旅游 |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常常采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为“不圆的珍珠”,转意为非常规的美、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来称呼那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建筑师们以自由奔放的格调来表达世俗情趣,一反僵化的古典形式,于是形成巴洛克建筑风格。这一风格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领域都发生影响,一度风靡欧洲。
二十世纪初,随着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与外来文化的渗透,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出现了一批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的新建筑——“中华巴洛克”建筑。这种“前店后宅”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传统的,立面造型则是“巴洛克”式的,而立面上的装饰又以蝙蝠、石榴、盘长、金蟾、牡丹等具有吉祥意义图案为特色,这里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巴洛克”建筑流派的风格融汇在民族传统之中,创造了极具价值、独具特色的中西合壁建筑——“中华巴洛克”。
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装饰上大致有三方面特征。一是中国建筑的斗拱、台阶和栏杆与西方建筑的柱式、山花等构件交织在一起。其二,浮雕装饰采用植物花卉,表达吉祥富贵,多子多孙的文化内涵。如葡萄、石榴象征多子(籽)多孙,牡丹、梅花、荷花和海棠等象征富贵吉祥,装有多种植物的大花篮象征五谷丰登。第三,使用象征福禄寿喜的动物图案,如蝙蝠、鹿和仙鹤等。人们抬眼可以看到有些建筑女儿墙墙垛上的浮雕图案便是一只梅花鹿站在一棵松树下,这象征着富禄延年;也有些装饰甚至直接用铜钱,表达出建筑主人期盼财源滚滚的心愿。另一方面,在结构上,这些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西洋建筑立面背后,几乎全部采用中式院落。往往几座建筑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院落有门洞,或一进,或二进,穿越门洞,便进入豁然开朗的大院。大院中,外廊式栏杆、雕刻精美的楣子,这些中国传统装饰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多组院落常在一起构成一个街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