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玉、品玉、藏玉

(2008-07-13 09:23:10)
标签:

品玉

爱玉

璞玉

情感

杂谈

    玉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绵延万年的神奇文化现象。金银是钱,钻石是价,而玉是生命。尤其中国玉的最杰出代表—和田玉,千百年来它被赋予人性的品质,达到“人即玉,玉即人”的境界。它色泽温雅,质感柔润,形质高贵,仿佛一翩翩君子。握玉在手中,轻轻地抚摩再抚摩,领略玉的温润和坚贞,你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玉的那份纯正、高雅与神韵。

     爱玉、品玉、藏玉  爱玉、品玉、藏玉

    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以玉作六瑞以正国事,王执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圭。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古人云: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所谓玉有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

                   爱玉、品玉、藏玉

    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中国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自新石器时代绵七千年经久不衰者,是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

                   爱玉、品玉、藏玉

                   爱玉、品玉、藏玉

            爱玉、品玉、藏玉 爱玉、品玉、藏玉

    和田玉在新疆的昆仑山腹中孕育了亿万年,直到与人类相遇,人们赋予她灵魂。千种玛瑙万种玉,唯有和田玉和其它有色玉种从根本上不同,其他玉种或色彩斑斓,或晶盈剔透,均是以“色”为美,而和田玉没有丰富的色彩,她天然的质地之中透出的油润性、柔韧性和肌肤感是任何有色玉种都不具备的。所以说,和田玉是以“脂”为美。正因为和田玉具备以上的天然特质,因此,以她来创作艺术品,其表现力就强于其它任何有色玉种。而且有色玉种是赏雕为主,而和田玉是赏玉为主。有色玉种美在形式,而和田玉美在内在。有色玉种是用来观的,而和田玉是用来品的。总之,和田玉主要是用来展现内在的和精神方面的东西。和田玉的肉质象青年的肌肤,饱满有光泽,富有弹性,透出油脂,充满青春气息和旺盛的生命活力!

          爱玉、品玉、藏玉  爱玉、品玉、藏玉 

    爱玉、品玉、藏玉  爱玉、品玉、藏玉

    和田玉仔料,原矿藏在“万山之祖”的昆仑山深处,经历天地沧桑的变迁、风霜雨雪的侵蚀,一些玉石破山而出,裸露于天地之间,后经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玉块崩落到山涧中,滚动在河道里,从而,使得有棱有角的山玉的磨圆度变好,也洗涤掉原有的围岩与瑕疵,呈卵石状,温润而泽,为最具生命力的美玉品种。自古以来,对璞玉十分珍视,被当作宝物。《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曾有详细记载:“凡璞藏玉,其价无几。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于无暇玷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也不易得。起纵横五六寸无暇者,治以为杯,此已当之重宝也。”说明璞玉在古代是非常珍贵之宝。本世纪初谢彬访问新疆,见和田玉"有皮者价尤高。皮有洒金、秋梨、鸡血等名,盖玉之带璞者,一物往往数百金,采者不曰得玉,而曰得宝"。可见,璞玉即使在现代仍是很贵重的。

     爱玉、品玉、藏玉 爱玉、品玉、藏玉

     爱玉、品玉、藏玉 爱玉、品玉、藏玉

    要学会爱玉、品玉和藏玉。不过无论是白玉、黄玉、墨色玉还是璞玉,和田玉质地细腻油润,光泽滋润柔和,当你用心去“品”时,她已不再是块石头,而是一个有骨、有肉又有脉的生命,石质是她的骨,油脂是她的肌肤,灵气是她的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尘埃落定?
后一篇:我的“表”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