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论人性
南山评译
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先秦)《孟子*公孙丑》
译注:见到受难者,没有同情心;听到看到可耻的事,不懂得害羞与讨厌;在利益面前,不懂得推让;遇事没有是非,这样的人是不能算作人的。
评:古往今来,都有这种厚黑之人,其实根本不能把他当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上上之策,就是走,离他远点;走不了,就必须阿Q一点,把他当低等的畜生,人是不会同畜生计较的,这是中策;下下之策,把自己不当人,比不是人的人还不是人些,搞掉对方,然后回归人性,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堕落容易恢复难。
二、食色,性也。
——(先秦)《孟子*告子上》
译注:饮食的欲望,男欢女爱的欲望,都是人的先天本性。
评:饮食的欲望,男欢女爱的欲望,没有什么丑恶美好之分,完全是人的一种生物本能。所以不能以欲望来评说人的高下,比如:甲说:“我想搞美女。”乙说:“我不需要美女。”你就不能轻易下定论:乙比甲高尚。我们判断一个人德行的高低,应该看他的行动。如果甲用成就、爱心、鲜花俘获了美女的芳心,达到自己的欲望,乙则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不看美女眼色,那么,甲显然比乙更具有人性。
三、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
——(唐)马总《意林*物理论》
译注:人性就如可流动的水,把它放到圆的容器了,它就是圆形的,把它放到方的容器里,它就是方形的。
评:人性无定性,全由环境造就。有人会问:“人的主观能动性哪里去了呢?这不是把人等同于一般的器物了吗?”请别燥,先听一下马列解说:主观能动性属于意识,而决定意识的是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什么样的物质世界,就有什么样的意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物质世界造就什么样的人性。印度“狼孩”、陕西“猪孩”、“密室王子”等由于长期处在与人隔绝的环境,它们,形体上是人,而本性已经完全是狼、猪了。而且一旦过了生理发展期,定了型,尽失的“人性”,就再无法恢复。从这点来说,人远远不能与水相比,水换个容器就能变个形状,而人一旦定了型,就很难改变了。由此看来,人之初,必须慎之又慎;为人父母必须向孟母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